主页 序言 前言 目录 后记    

 

 

 


主页

主目录

 

 

 

 

第三十回

谋大业子牙理政  剪党翼西伯勘黎


 
 

  姬昌在姜子牙的辅佐下,治国有方,安民有法,治理西岐更加得心应手,如虎添翼。姬昌对内推行仁德治国,他遵后稷、公刘之业,效先祖古公、父亲季历之法,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的社会风气,姬昌自己带头勤俭,禁止周人暴饮烈酒,严禁过荒淫生活。姬昌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经常穿着普通人的衣服,到田间和农夫一起辟土地、种庄稼,打下的粮食除了用于战争外,还拿出一部分用来“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用咸和万民”。他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商人往来不收关税。实行“农耕者九一”的轻徭薄赋政策,即划分田地,让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

  在对外中,按照既定的方针,西周由原来的被动臣服开始转入主动出击。首先收服虞、芮两国。

  《史记·周本纪》记载,姬昌时期,西岐周边的诸侯国虞国(位于今山西夏县、平陆一带)、芮国(位于今山西芮城一带)发生纠纷,闹得不可开交,没办法,请求姬昌仲裁。

芮虞服周

  姬昌晓之以理,动之以义,奉劝他们要和睦相处,打起仗来对谁都不利,只会给国家带来灾难。二国国君又到西岐城里转了一圈,看到国人相互谦让,长幼有礼,非常惭愧,说道:“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二国国君对姬昌表示归附,然后相互礼让而去。其他诸侯听到了这件事情,凡是有矛盾纠纷的,也都来找姬昌评判。他们把西岐作为道德楷模。姬昌断虞、芮之讼,也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诸侯纷纷拥载周。据传说,这时姬昌称王,周人即将这一年称为姬昌受命元年,从此称姬昌为王(史称文王)

  周王姬昌二年,西周攻打西岐北边的犬戎部落,将犬戎部落打败并向北逃跑。

  周王姬昌三年,周攻灭邘(位于今河南沁阳北15公里的西万镇邘邰村)。邘国,又称于国。当时是臣服于商朝的一个诸侯国。商朝时,盂器皿是当时生活中必需品。相传,盂方(位于今河南睢县一带)是一支擅长制作盂器皿的部落,即在甲骨文的卜辞中所屡见的盂方。到了商朝中后期,盂方为商所灭,商王武丁的一个儿子被封为邘侯,建立子姓邘国,后迁移到南太行(今河南沁阳西北),这次被周王姬昌带兵打败,其子孙北迁于河南濮阳东南和山西盂县,以国为氏,这是史书上最早记录的于姓人群,于氏至少也有3300多年的历史了。(今沁阳邘邰村东仍有邘国古城遗址,邘国古城遗址为长方形,东西约820米,南北580米,总面积480平方米,城周围有城壕。城由内城、外城组成。内城在东,外城在内城西北,现为邘邰村

  周王姬昌四年,周王姬昌又带兵攻灭密须国(位于今甘肃灵台密须百里镇。据史书记载,远在唐虞夏三代时,在今甘肃灵台县就有一个叫密须的古地,至殷商时正式建立古密须国)

(注:古密须国遗址在今甘肃灵台县城西20公里的百里乡。密须国在商末时为周原西北部的一个强悍部族。公元前1057年为周王姬昌所灭。武王克商后,封同姓诸侯,建立密国,后又为周共王所灭。百里中学后院据说是原密须国宫殿的遗址。离遗址东2里许的烂泥湾有密须公墓,洞山有一庞大的西周墓葬群,甘肃省最大的西周铜鼎就出土于此。周文王征服密须国后,为祭天昭德、与民同乐所筑,在此地建有灵台一座。原“灵台”坐北向南,台体用土夯筑。据记载,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当时的军政当局为修建营房,将故台尽数铲除,激起民愤。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春,经陇东绥靖司令、中央陆军新编第五师师长杨子恒倡导,县长张东野于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征发民工在其原址组织修复,次年秋筑台工程告竣。重修的“灵台”,青砖彻面,底宽12.3米,高12.3米,台体分两层,顶建八卦亭,内塑周文王像。传说在建成之时,从东面飞来两只丹顶鹤,连续三天绕台飞鸣,栖于文王庙的古柏之上,一时轰动县城,被视为吉祥之兆。文化深远,被誉为“神州祭灵第一台”)。

  周王姬昌五年,周王姬昌带兵攻灭黎国(即又称耆国,在今山西长治西南)

  黎国为商朝的内属国,是武丁时期的旨方。黎在殷西,其首领曾为商王朝的“西史”,参与商朝的征战,勤劳王事,深得重用,是商王朝重要属国之一。由于黎国人口众多,国力强大。所以给西周蓄意伐纣的谋略形成极大威慑和心理障碍。周王姬昌灭密须后,便挥师东进,借“黎侯不从王命”之机,冠冕堂皇地采取了替商伐黎的办法,对黎国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杀戮。应当说“西伯戡黎”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场杀戮。《诗·大雅·桑柔曰:“民靡有黎,具祸以烬。”杀戮之残可谓鸡犬不留。此后,黎人四方逃散,远走他乡。西周击败黎国,削弱了商王朝对西土的控制。《尚书·西伯戡黎》记载了这件事。

  黎国是华夏最古老的地方,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皇帝之前,没有国的称谓,都是原始部落。在部落时期黎国称“伊”,伊之后,又称作“耆”,之后又称“黎”。“伊、耆、黎”在黄帝之前仅是一种语言,相传,黄帝的使官仓颉是根据语音的含义而创造文字的。伊:初始。耆:岁月古老。黎:黑发人。这明显地传递着老祖先的语音含义,即:黎国是黑发人的发祥地。黎国是不是黑发人的发祥地,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然而,仅从“伊、耆、黎”的语音含义讲,大抵可以说明黎国是华夏最古老的地方之一。

  据《尚书·西伯勘黎》记载,商朝的大臣祖伊为奚仲之后,仲虺后裔,祖己嫡嗣。祖伊得知周王姬昌攻打黎国并把它灭掉了,祖伊既怨恨周国,又非常害怕,于是跑到帝辛那里去报告说:“上天已经断绝了我们殷国的寿运了。不管是能知天吉凶的人预测,还是用大龟占卜,都没有一点好的征兆。我想并非是先王不帮助我们后人,而是大王您荒淫暴虐,以致自绝于天,所以上天才抛弃我们,使我们不得安食,而您既不揣度了解天意,又不遵循常法。如今我国的民众没有不希望殷国早早灭亡的,他们说:‘上天为什么还不显示你的威灵?灭纣的命令为什么还不到来?’大王您如今想怎么办呢?”帝辛说:“我生下来做国君,不就是奉受天命的吗?我的命运难道不是早就由上天决定了吗?”祖伊看到帝辛这个样子,回去后说:“大王已经无法规劝了。”

  西伯戡黎之后,原先域括整个上党的大黎国,实质上已不复存在。当然,黎人不可能全部被杀。《诗经·大雅·云汉》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就说明了这一史实。《吕氏春秋》曰 “武王封尧后于黎。”这说明在周武王建立了西周之后,虽然大黎国已不复存在,但毕竟老弱病残者尚未死绝。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黎被改封给帝尧的后裔,赐侯爵,称黎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黎侯国虽然复立,但是此国的疆域却只是今天黎城县这弹丸之地。而历经战乱的黎人不敢再称黎氏,纵然有人返回新的黎侯国重建家园,也会隐氏更名与那“黎”字割断关系,这就是今天的黎城县竟然没有黎姓的原因。

  周王姬昌勘黎后,又回师灭了商朝的嫡系国程国(位于今陕西咸阳东程国的地域成了西周的领地,当时那里已经连续三年遭受了大灾荒,五谷不收,瘟疫流传,百姓非常艰苦。为了治理好程地,周王姬昌召集卿士、国老、三公、诸大夫及所有执事官前来朝见,询问灾情,安排赈灾。周王姬昌发布命令以后,带头节俭,食不列鼎、不奏乐。百官仿效之,不再享用供给的熟食。到约定的朝见日早上,周王姬昌穿麻布衣服上朝,朝中没有穿彩服的。

 周王姬昌还下令查究清退骄顽凶残的人,收捕放逐对抗不满的人。谨慎地对待那些怠惰人,使什伍自相担保。感化劝勉游手好闲的,把事情办得符合节度,一年四季都顺顺当当。使农夫各自养家,家家男子都出门耕种。农夫的仓廪分设各地,各地自命农夫纳粮。按规定征收谷物,各自竞相比赛积藏。藏粮不要买卖,买卖就不再均衡。布散公家的钱币,乡正作借贷的担保。丰年也不急于偿还,真诚进行救助,便于辅助百姓生财。到了财生食足,能够收取再作征收。按人口供给食物,人人有食才可征取赋税。外地食物不足,就开关周济粮食。粮食少的就不转运,但孤寡不得抛弃。粮食多的不必留存,要转运外乡。边城粮食不多,也不必多留,足够众人守城就行。派出众人帮助劳动,赶着车子送回他们,不分早晚运送粮食。商旅当广泛外出,愉快地交流货物。坐船过渡,路上住宿,感到所至如归。如果钱币轻,就作大钱以代替小钱流通。物资交流,价格高低要公平,要使商务不停顿。不得出售熟食,不得暗中交易。衡量本地与外地物价,制定平均价格,做到早晚不分。邻里劳役要均等,只有均等众人才会顺从。先屯积而不出售的,当罚没而帮助均衡,不让有的人沦为贫困。财物平均而不让有人缺乏,取利于民也不得过分。不要舍弃蔬菜,不要吃掉种子。用数目计算物资的多少,节省用度。只祈祷,不祭祀。服装洗旧不制新。车子不彩绘,人不食肉,马不食谷。国内不举办乡射,奏乐不得合奏。房舍只修补不新建,帮助农民而不危害农事。非公卿不用宾礼,宴飨不备办过多食物。办丧事不超过一天,丧祭规格都降一等。老百姓不单独埋葬,每五户做统一安置。送往迎来也同样简化。有不认真执行者,当用已定刑罚处置,决不违背。由于周王姬昌重视程地的赈灾,使那里的百姓渡过了难关,保持了稳定。

  周王姬昌六年,周又灭了商朝的重要羽翼崇侯虎的崇国(位于今陕西西安的户县) 周王姬昌在出征崇国之前,先颁布命令:“余闻崇侯虎蔑侮父兄,不敬长老,听狱不中,分财不均。百姓力尽,不得衣食,余将来征之,唯为民。”“乃伐崇,令毋杀人,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崇国人知道周王姬昌优待他们,便不战而降了。

  崇侯虎曾向帝辛说西伯的坏话,他说:“西伯积累善行、美德,诸侯都归向他,这将对您不利呀!”结果帝辛下决心把西伯囚禁在羑里。这时,周王姬昌报了昔日之仇。周王姬昌灭崇后,在崇国故址上营建新都--丰邑。

  接着,周王姬昌又把势力扩展到江汉地区(指丹江汉水流域),拥有雍州之域,诸侯归附者有六州之众,西周实际已控制了大半个天下。据《论语·泰伯》记载,天下诸侯多归服于周,西周“三分天下有其二”即说明当时的格局。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河南省《淇河文化研究》网站         站长:任惠生      电话  0392-3286668    电子邮箱: qhwhyjhxsb@163.com

   版权归作者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制作:毛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