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序言 前言 目录 后记    

 

 

 


主页

主目录

 

 

第二回

受禅让大禹立夏  诛寒浞少康中兴


 
 

 

  舜正式即帝位后,发扬尧的美德,以仁义治民,排斥那些邪僻小人。他大开四门,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并对大臣的分工因人的特长重新进行了明确,舜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番大的改革。

  舜举用八恺八元”(苍舒、隤敳tuí ái、梼戭chóu yǎn、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他们中正、通达、宽宏、深远、明智、守信、厚道、诚实,天下的百姓称之为八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他们忠诚、恭敬、勤谨、端美、周密、慈祥、仁爱、宽和,天下的百姓称之为八元)等治理民事。

  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让弃掌管农业;让伯益(即伯翳、柏益,嬴姓)协助禹治水;命皋陶的儿子益担任”,掌管山林;让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帮助禹治水;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让四岳继续镇守四方,并协助禹治水。

  大禹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鲧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在镇守四方的四岳配合下,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

  大禹总结了其父亲以堵为主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充分发挥他的智慧,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来疏通河道。大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那里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大禹治水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然后他治理山,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屋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在那里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十三年年的时间,使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了平安富裕的生活。

  《尚书·禹贡》一文详细记载了大禹治水的整个过程和功劳。舜为了表彰大禹治水的功劳,将一块黑色玉圭赐给禹,封禹为伯,以夏(今河南禹州)为禹的封国。

  由于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赐予黑色的旗旒,并赐其为嬴姓,又将其女儿赐伯益为妻,伯益为秦朝王室的祖先。

  帝喾的儿子契帮助禹治水有功,舜帝封契于商(即南亳,位于今河南商丘虞城谷熟镇一带)。舜对契说:“现在老百姓们不相亲爱,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五伦关系不顺,你去担任司徒,认真地施行五伦教育。施行五伦教育,要本着宽厚的原则。”

  契被帝舜封在商地,赐姓子。契在唐尧、虞舜时代兴起,为百姓做了许多事,功业昭著,百姓生活因而得以安定(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契为商,姓子氏”)。

  在治水中,大禹走遍四面八方,分别驻守在东西南北的四岳起了很大作用。四岳也被舜帝分别嘉奖,其中南岳羲叔被封在吕(位于今河南南阳),赐姓姜(姜子牙的祖先)

  随后又派禹去讨伐三苗。禹屡败三苗,将三苗驱赶到丹江汉水流域,巩固了君权。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俏,就确定了治水有功、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帝舜在位33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并由禹来摄行政事。

  据说舜在尧死之后,在位39年,带着娥皇女英两位夫人到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今湖南九嶷山(位于今湖南永州),大禹即位。

  娥皇女英悲痛万分,在归途中,于湘江畔痛不欲生,便跳入洞庭湖中,化为湘江女神,人们称她们为湘妃湘夫人。他们的眼泪,挥洒在竹子上,竹子便挂上斑斑的泪痕,变成了南方的“斑竹”,“斑竹”也称湘妃竹。舜帝陵在今湖南永州。

  舜去世三年后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大禹。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禹分封尧的儿子丹朱于唐,分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

  大禹成了名副其实的“天子”,称为“夏后”,并在阳城(位于今河南登封)建都,国号为夏,禹始称夏后禹。我国奴隶制社会的第一个国家——夏王朝从此诞生了。“后”是夏朝帝王的尊号。

   夏后禹励精图治,在以前先王子孙诸侯林立的基础上,按照治水时划定的九州,又分封了很多诸侯。因时适值各方诸侯来朝,夏后禹趁机举行郊祀之礼,众诸侯都留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助祭。到祭祀的时候,夏后禹稽首伏地,深深祝祷。典礼官高声朗诵祝文,各方诸侯细细听去,前半部分是为国祈福、为民祈年,后半部分说天下受之于舜,将来也必定要传给贤人,决不私之一家一姓,以副列圣授受之意。“兹查群臣中惟皋陶老成圣智,夙著功德,今谨荐于皇天,祈皇天允许,降以休征,不胜盼祷之至。”

  祭毕之后,诸侯纷纷散开,又复聚拢来。大家对于夏后禹深深不满。一个诸侯说道:“真是好笑,他荐皋陶于天,皋陶老病垂危,朝不保暮,哪个不知道?他说要禅位于皋陶,岂不是虚设人情吗?”一个诸侯接着说道:“我听见说夏后禹的儿子启纠合了无数心腹之臣,想承袭王位。大禹哪里肯传贤人呢?”后来不太满意的诸侯都纷纷归去。

  夏后禹郊祭之后,见诸侯不服而去者有三十三国之多,心中不免纳闷。计算起来,不服之国以东南两方为多。夏后禹决定大聚众诸侯,进一步检讨自己的过失,凝聚大家的力量。地点选在阳城东南的涂山,规定了开会的日期。

  这次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九州诸侯都带来了朝贺的礼物,大国献玉,小邦献帛。

  夏后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九州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夏后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

  礼毕之后,夏后禹大声向诸侯们说道:“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恳切地责备、规戒、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虽略有微劳,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先帝亦常以此来告诫我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如果我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

  大家都明白夏后禹受命于天,原本对夏后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夏后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

  夏后禹对各诸侯又重加赏赐,并申明贡法,要求务须按照规则缴纳。同时,夏后禹也表示要竭力保护各诸侯国的权利,使其不受邻国的侵犯。

  涂山大会之后,诸侯们高高兴兴分道而去。夏后禹也率领群臣返回都城阳城。这时皋陶病得严重,临去世时,皋陶对夏后禹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益,希望夏后禹将来把益作为接班人。

  之后,各方诸侯每年都到阳城献“金”(即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夏后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但为避免诸侯们责备,夏后禹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哪一州所贡之金,就拿来铸哪一州的鼎,将哪一州内的山川形势都铸在上面,并将从前治水时所遇到的各种奇异禽兽、神怪等一并铸在鼎上,使九州之百姓知道哪一种是神,哪一种是奸。

  又过了几月,夏后禹已在位五年了。夏后禹承帝舜之制,也五岁一巡狩。巡狩回来后,气势磅礴的九鼎铸成,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

  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后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夏后禹把九鼎称为镇国之宝,各方诸侯来朝见时,都要向九鼎顶礼膜拜。从此之后,九鼎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利器后来夏朝为商所灭,九鼎就迁于商朝的都城毫邑。商朝为周所灭,九鼎就迁于周朝的镐京。后来成王在洛邑营造新都,又将九鼎安置在洛邑,谓之定鼎。这就是所谓的“鼎在国在,鼎失国亡”。九鼎作为镇国之宝、传国之鼎仅传三代约两千年后,因周末战火频仍而神秘失踪,至今不知所在,成为千古之谜

  不久,夏后禹又发动了对三苗的战争,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夏王朝得到了巩固。夏后禹在晚年,也仿照尧、舜举荐贤能的继承人,原先选择的皋陶已经去世,皋陶推荐了他的儿子益。然而,夏后禹的目的是想让自己的儿子启继承他的位置。他一时很作难。后来他暗中把实权逐渐交给启,让启处理国家事务,即树立了启的威信,又锻炼了启的能力。而益只是落了个继承人的虚名,以前尽管有功劳,但慢慢地不出头露面了,也难以建立新的功劳,大臣们对他也就不像以前那么亲近了。

  夏后禹在位的第十年东巡,到了会稽后就去世了,夏后禹享年100岁。禹的陵寝在浙江绍兴。

  夏后禹去世后,在三年服丧期间,由他的儿子启和大臣们处理国政。

  三年之后,按照尧、舜禅让和舜、禹禅让的惯例,益应即位作君主。但由于益辅佐夏后禹时间不长,天下并不服他。夏后禹的儿子启很有才干,很有威望,天下人心都归向于他。所以,诸侯还是离开了益而去朝拜启,说:“这是我们君主禹帝的儿子啊。”

  于是,益与启之间爆发了夺取领袖位置的争战。但终因有夏后禹的经营和培植,启的根基更深、实力更强,在拥护者的支持下,启及其拥护者联合起来,终于把益赶到箕山之南去了,启夺得了领袖的权位。启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

  夏后启登位后,夏后启将国都从阳城迁到阳翟(今河南禹州),他在夏台(即钧台,在今河南禹州)举行盟会,大宴群臣和所属各部落的君主,通报联合体内部各部落和附近酋邦,争取支持者,以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这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启有钧台之享”。

  夏后启继承父亲夏后禹的帝位,开创中国近四千年各朝代世袭制的先河,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后启的统治基本稳定后,以启为首的夏朝贵族统治者,就肆意奴役和剥削广大庶民群众,放纵于“淫湎康乐”的生活。

  他在钧台大会诸侯,炫耀武力,让诸侯领略他的显赫地位,见识他的财富。他外出巡视以示其威和进行极度享乐。他巡游时有武力保驾,美女陪伴,诸侯迎送,百姓助兴,他游山玩水,品美味佳肴,他还大兴土木修建王宫和钧台。他的行为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因此时有反叛发生。尤其是那些实力雄厚,同样觊觎(jì yú)联盟最高权位的部落首领,以有扈氏为代表,公然表示不服从夏后启做新的领袖,从而爆发了夏后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

  有扈氏的故地在夏都阳翟以北的古甘水沿岸的甘地(位于今河南郑州至亲乡原阳一带,旧说在今陕西户县)。对有扈氏的征服直接影响着夏王朝的统治地位的巩固,所以,夏后启以“恭行天之罚”的名义讨伐有扈氏。大战前,夏后启作战前动员讲话。《尚书·甘誓》就是他的动员令。甘之战中,夏后启一举击败了强有力的有扈氏,杀敌十万余人,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有扈氏的族众沦为牧奴

  后来,夏后启又迁都到大夏,即安邑(位于今山西夏县西)

  夏后启在位后期发生了武观之乱。长子太康、次子元康、三子、四子中康(一作“仲康”)、五子武观争夺权位。引起夏朝政局动荡。夏后启在位九年,因积愤成疾,最终病死,葬于安邑附近(今山西省夏县西池下村里)

  自夏后启之后,夏后启的儿子太康即位,成为夏朝的第三代皇帝。夏后太康,姒姓,名太康,长子。

  到了夏后太康时代,夏后太康自小跟着父亲享乐,即位后生活比夏后启还腐败,他对治国一窍不通,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在去洛水北岸游猎时,被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夺去国政。

  东夷族有穷氏(居于今山东德州北)部落首领后羿(又称“夷羿”“羿”, 生于今山东济宁,此后羿不是帝尧时代的大羿),看到夏朝内部矛盾重重,便借夏后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夺取了夏朝都城安邑,掌握了夏朝政权。

  夏后太康后悔不及,只好在阳夏(位于今河南太康西)筑了一座土城居住下来。夏后太康的五个弟弟见兄长不能回都,就陪着母亲来到洛水南岸苦苦盼候,始终没有能等到。五兄弟就作了一首歌来追念他们的祖父禹的功绩和品德,倾诉目下的凄凉悲哀之情,《尚书》中《五子之歌》即此。

  大约公元前20世纪,夏后太康病死,名义上夏后太康在位29年,实际上只在位两年。夏后太康葬于阳夏

  夏后太康死后,迫于其他诸侯国的压力,后羿不敢称帝,就让夏后太康的弟弟仲康即位。但条件是,夏王朝不但要免除有穷国的赋税,而且每年还要向有穷国提供双倍的赋税

  仲康是个没有政治远见的庸人,为了坐上帝位,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于是仲康成了夏朝的君主,在安邑成了有穷国的傀儡。这样,有穷国部落首领后羿便率领有穷国军队携带着在夏都搜刮的大量财物返回自己的领地穷石。这就是史书上说的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

  夏后仲康曾派大司马胤侯征伐后羿的党羽羲和,试图削弱后羿的力量。《尚书·胤征》记载了这件事。但终因夏朝当时实力薄弱,被后羿打败。因此夏后仲康忧闷成病而死,葬于安邑附近。夏后仲康名义上在位30年。夏后仲康41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19年,卒于仲康18年,终年60岁。夏后仲康死后,其子姒相继位,称夏后相。

  夏后相继位后,迁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 后羿是一个残暴的统治者,他自恃有强大的武力,“不修民事”,只管田猎游乐,把政事交给自己的亲信寒浞zhuó经营。寒浞瞒着后羿收买人心,在三年时间内,陆续害死了后羿的亲信大臣武罗、伯因、熊髠(kūn、尨(多音字máng、Méng、páng、lóng圉()等人,后羿宫中的大臣几乎都成了寒浞的死党。寒浞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乘机把后羿和他的亲信家属杀了,自己把持了有穷国的大权。寒浞怕夏国人再跟他争夺,一定要杀死被后羿撵走的相。

  寒浞在两个儿子的支持下,向夏朝的领地发动了一次突然袭击。由于夏后氏族民毫无准备,这次袭击十分成功,寒浞不仅掠夺了大批的财物,还捉获了许多百姓。寒浞把这些夏朝的百姓全都赐给他的大臣做了奴隶。此次战役更坚定了寒浞灭夏的决心,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决定选择适当的时机向夏王朝发起全面进攻。

  次年,寒、夏两国的大决战暴发。寒浞采用了分而治之、各个击破的战术,先命长子寒浇率主力部队攻打忠于夏朝的斟灌氏的弋邑(位于今河南太康与杞县之间),自己和次子寒戏各率一军虚张声势佯攻夏都帝丘和斟鄩(zhēn xún

(位于今山东潍坊西南),使他们不敢援斟灌氏。结果斟灌氏孤军作,很快被寒浇的强大军队击败,弋邑陷落,斟灌氏首领姒开甲带领残部退守斟灌(斟灌氏都城在今山东寿光东北)

  寒浞封长子寒浇为过王,镇守过邑(今山东莱州西北),封次子寒戏为弋王,镇守弋邑。这次大战寒浞虽然获胜,但也损伤了很多兵力,许多青壮年都死在了战场上。寒浞决定暂时罢兵休战,养精蓄锐,以利再战。夏后相此时本来有足够的能力反击,但他被寒浞强大的攻势吓破了胆,不敢组织军队进攻,而是下令加强各边境城邑的防守,这就给寒国留下了休养生息的良机。

  寒浞的军队经过六年的休整,比以前更加强大。寒浞再次调集军队,与夏王朝展开第二次决战。他仍命寒浇率主力部队攻打诸侯斟灌氏,斟灌氏首领姒开甲率军迎敌,中了寒浇的埋伏,伏兵四起,将夏军四面包围,姒开甲率将士拼死突围,最后全部战死。寒军攻占了斟灌,大肆屠杀城中百姓。

  次年,寒浇乘胜进军攻打斟鄩氏。斟鄩氏首领姒木丁闻姒开甲战死,正欲兴兵为其报仇,如今得知寒军又来进犯他的领地,大怒,立刻率军迎战。双方乘船在潍河(位于今山东潍坊境内)上展开了一场激战。当时的潍河水深流急,水面宽阔,适宜水战。姒木丁的军队多数不懂水性,只能在船上与敌人厮杀。寒浇利用夏军这一弱点,派出了数十名水手潜入水下,凿穿了姒木丁的战船。夏军见战船漏水十分惊慌,寒军乘机攻杀,夏军大部落水淹死,幸存者也被杀死。姒木丁也在混战中被寒军所杀。 斟鄩氏灭亡,其国土全部被寒浞占领,其民大部分沦为奴隶。

  寒浞灭掉了斟灌氏和斟鄩氏两大诸侯,除去了夏王朝的左膀右臂。紧接着便兵分三路围攻夏都帝丘。夏后相率城中军民拼死抵抗,终因势单力薄,挡不住寒军的强大攻势。寒军攻破帝丘,残酷地屠杀城中军民和夏后氏大臣,夏后相及族人皆被寒军杀死,宫室内外血流成河。

  这次寒浞灭夏,自以为灭掉了夏朝,但寒浞万万没有想到,夏后相的妻子后缗已怀有身孕,并且后缗趁战乱带着身孕偷偷回到娘家——有仍(位于今山东济南)。一年后生有一子,即少康

  后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儿子抚养成人,让他牢记这血海深仇,让寒浞加倍偿还血债。少康在外祖父家一天天长大。

  少康的外祖父是有仍国的国君,他为女儿的不幸深感痛心,他主动担负起培养教育少康的责任,让少康锻炼吃苦精神和干事能力。20年过去了,少康已经成为一个文武兼备的青年。有仍国国君让少康当了有仍国的牧正(主管畜牧的官)

  不料少康的身份泄露,消息传到了寒浞那里,寒浞大惊,立刻派自己的儿子寒浇带人前往有仍抓捕。

  有仍国国君闻讯后心急如火,便立即找心腹大臣商议,最后决定将少康送往有虞国(今河南商丘虞城西南),被有虞国君虞思收留。

  虞思是一个十分贤明的君主,他对后羿和寒浞的暴政早已不满,他见少康气度不凡,有夏人先祖之遗风,先是让少康担任管理膳食的官,学习理财本领,后来见少康为人忠厚,办事干练,很有才华,便招少康为女婿。虞思还把纶邑(位于今河南商丘虞城东)赐给他,赏他良田十顷、士兵五百名。姒少康不忘父仇和亡国之辱,刻苦习文练武,广交天下勇士贤臣,为复国准备力量。

  又过了几年,逃亡在外的夏朝老臣伯靡,暗中联络残存的斟灌氏和斟鄩氏族人,率领他们投奔少康,组成了一支复国大军,向寒浞宣战。

  首先攻陷了寒浞的长子寒浇的封国,杀死了寒浇。随后少康命长子杼领兵攻打寒浞的次子寒戏封邑弋邑,杼杀死寒戏,收复了弋邑,收复了中原地区的大部。

  紧接着,少康进军攻打寒浞的老巢斟鄩城。此时寒浞已经年近80岁,无力征战厮杀,只好躲在深宫里苟延残喘。他的部下见大势已去,为了给自己和家人留条活路,他们在夏军围城的时候突然反叛,杀入宫中,把寒浞从妃子的被窝里光着屁股拉出来,献给了少康。少康下令将他处以极刑,同时命令将寒浞一族斩尽杀绝。

  从夏后相自刎,寒浞篡夺夏朝王位,到寒浞被杀,夏朝中断了40年。少康成为夏朝的第六位皇帝,称夏后少康,建都纶城(商丘虞城西35里)

  夏后少康自幼历尽苦难,复国后勤于政事,讲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因此,夏后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君王君王。夏朝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前后共约近百年,这时才算稳定下来。

  夏后少康封庶子姒无余于越(位于今浙江绍兴),以祀奉祖先大禹的墓,这就是越国的启端。21年后,夏后少康病死,葬于阳夏(位于今河南太康)。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河南省《淇河文化研究》网站         站长:任惠生      电话  0392-3286668    电子邮箱: qhwhyjhxsb@163.com

   版权归作者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制作:毛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