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序言 前言 目录 后记    

 

 

 


主页

主目录

 

 

第八回

孔父嘉围郑救宋 郑庄公乘机灭戴


 
 

  却说宋殇公闻三国之兵已入宋境,惊得面如土色,急召司马孔父嘉问计。孔父嘉奏道:“臣曾派人到成周打听,王室并无伐宋之命。郑国只是托言奉命伐宋而已,齐、鲁误认为是奉王命,实际上是上了郑国的当。然而三国已经联合来攻,其势不可争锋。为今之计,我有一策,可令郑国联军不战而退。”

  宋殇公说:“郑已得利,岂肯退兵?”

  孔父嘉说:“郑假托王命,遍召列国。目前响应的只有齐、鲁两国。当年攻打郑国东门,宋、蔡、陈、鲁四国都参加了。现在鲁国贪图郑国的贿赂,陈已与郑国讲和,成了郑国的帮凶。还有蔡、卫二国没有追随郑国,仍是我们争取的对象。现在郑庄公亲自出征在外,必然率领精兵,其国必然空虚。主公可派人带着重礼告急于卫,请卫国联合蔡国,轻兵袭击郑国都城新郑。郑庄公闻新郑受兵,必然返回自救。郑师既退,齐、鲁二国自然也就退兵了。”

  殇公说:“卿的计策虽然很好,然而卿不亲自前往,恐怕卫国未必出兵。”

  孔父嘉说:“臣当引一支兵作为先锋,与卫国联合作战。”

  宋殇公遂发兵车200乘,命孔父嘉为将,轻车简从,携带宋国珍藏的蟠虺纹曲耳铜鼎黄金、白璧、彩缎等物,星夜来到卫国,将礼物送给卫宣公,并说明来意。这蟠虺纹曲铜鼎,用黄铜制作,近一人高,上面饰着两只弯曲虺蛇,属当时天下最精美的工艺品之一(蟠虺纹曲铜鼎,也称周夔纹鼎、周牢鼎、牢鼎、虺螭夔纹鼎。春秋铜器,高61.9厘米,口径65.9厘米,腹围206厘米,耳间86.5厘米,耳高16.5厘米,耳宽12.8厘米,足高20厘米,腹深38,5厘米。圆形,敞口,微束径,深腹,环底,附耳,蹄足。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8件,大小不一,形态有两种,藏于河南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类似出土的还有山西侯马上马村同时期晋国墓地出土的附耳鼎、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的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附耳鼎)

  卫宣公得到蟠虺纹曲铜鼎后极为高兴,当即同意出兵,派右宰丑同孔父嘉率军从小道出其不意,直逼郑国国都新郑。

  郑国世子姬忽和大夫祭足见宋、卫两国军队突然来袭,急忙传令守城,并派人向郑庄公报信。

  宋、卫联军急攻数日,未见效果。孔父嘉对右宰丑说:“凡偷袭,就应乘其不备,一举成功,然后见好就收。现在郑国防守太严,我们急攻不下,要是这样耗下去,郑国大军回救,我们到时候想跑也跑不了。临近的戴国国君与我国国君同为殷商后裔,同出一宗,我们不如借道戴国,安全撤回。我想,我们离郑之时也就是郑庄公离宋之际。”

  右宰丑听从他的话,急忙撤军,并派人去向戴国借道。

  戴国(据《民权县志》记载:“戴,今民权县林七乡一带”)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小诸侯国,国君为子姓,公爵。戴平公是戴国的第一任君主,其儿子戴叔朕,继承戴平公其位,是戴国的第二任君主。目前戴国的第三任君主为戴叔朕的儿子戴叔庆父。戴国位于郑国与宋国之间,戴国实为郑国的附庸,郑、宋两国不和,戴国势力较弱,多受欺凌。

  戴国国君戴叔庆父见宋国使者前来借道,又得知宋、卫联军来势汹汹,他错误地判断宋、卫联军是以借道为名来侵犯戴国,便拒绝借道,并下令紧闭城门,严加防守。孔父嘉、右宰丑十分恼怒,便在离戴城10里的地方扎营,派兵轮番攻城。戴国将士拼死固守,双方互有伤亡,又成僵局。孔父嘉急忙派人前往蔡国搬兵相助。

  单说郑庄公率三国联军攻克宋国郜城、防城等地之后,正要将矛头指向宋都睢阳时,世子忽的告急文信送到了郑庄公手中。郑庄公恐怕新郑有失,急忙撤兵回赶。走到半路,又接到世子忽的信简,大意是都城已解围,宋、卫兵马已经移师攻打戴国去了。

  郑庄公微微一笑道:“看来孔父嘉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目下宋国自顾不暇,哪还敢另惹是非?我们不妨来个将计就计。”于是命令公子姬吕、公孙姬子都以及大夫颍考叔、高渠弥等四位臣僚各率一支兵马,分头向戴国秘密进发。

  宋、卫联军正全力攻打戴国,又请了蔡军前来助战,满指望很快就能攻下戴国都城,谁知道戴国国家虽小,但城内军民众志成城,英勇顽强,拼死保卫自己的家园。宋、卫、蔡三国联军连续攻打了多日,却一点进展都没有,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忽听有人来报:“郑国派公子姬吕领兵救戴国来了,目前已经进城了!”

  孔公嘉说:“戴国本来唾手可得,想不到防御能力这么强,现在又有郑兵来助,这可如何是好?”

  右宰丑说:“戴国既然来了援军,必然会有新举动,我们先观察一下城里的动静,再考虑对策。”

  两位将军正说话间,忽见戴城城墙上人头攒动,一下子插满了郑军旗号。姬吕全身披挂,站在城楼上高声喊道:“多谢各位将军的帮助,我郑军已经取下戴城了!”

  原来姬吕回兵之时,按照郑庄公的计策,先给戴国国君戴叔庆父去了一封书简,说宋、卫、蔡三个大国实在太不像话,联合欺侮弱小的戴国,作为正义之师的郑国一定要匡扶正义,维持法统,将出兵来救援戴国。戴国毕竟是个小国,经过宋、卫、蔡联军连日来的攻城,国内已经快撑不住了,而且就算一时守住,宋、卫、蔡毕竟是大国,这样拖下去戴城迟早要被攻破,国家就会灭亡。再加上本来戴国和郑国就是友好邻邦,多年来郑国一直都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戴国保护者的角色,郑军正好在这节骨眼上赶来,又说是领兵来救援戴国。戴叔庆父想都没想就答应了,郑军不费吹灰之力就进入了戴国的都城戴城,这样,郑军兵不血刃就占领了戴国。戴叔庆父后悔不已,但事已至此,无可奈何,看看复国实在无望,戴叔庆父只好领着家眷,逃亡而去,从此戴国亡国。宋、郑争战,戴国遭受池鱼之殃。

  许国,中国历史上西周及春秋时代的一个诸侯国,男爵爵位,国君为姜姓。许氏与齐氏是同一个祖先,都是四岳伯夷之后。西周在灭亡商朝之后,周成王大封诸侯时,封伯夷之后许文叔于许(位于今河南许昌城东20公里的张潘古城四周,包括临颍北、鄢陵西南一部分),管辖范围很小,从都城向四周辐射,只有方圆30公里左右。平王东迁之后,许国如同一叶扁舟,在诸侯争霸中风雨飘摇。自许文叔传至许庄公,已经是第11代国君了。

  宋宣公八年(周桓王八年,公元前712年)七月,郑庄公得了戴城之后,又以许国不听周天子号令为由,约齐国、鲁国联合攻打许国,相约谁先攻陷许国都城,谁就有权分割许国土地。一心想得到许国土地的郑庄公亲率雄兵伐许,直抵许国都城。许国国君许庄公率领将士、百姓死守城池,怎奈郑、齐、鲁三国兵将三面夹击,许国危在旦夕。许国被围的第三日,郑国兵将一阵猛攻之后,郑大夫颍考叔手执郑庄公大旗,不避刀矢,奋力登上许国城墙,然而未等站稳,突然一支箭从背后飞来,颍考叔中箭后大叫一声,从城头跌下。原来,平素与之不和的郑大夫子都忌妒他夺了头功,就在城下暗施冷箭,中国成语中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就是从这件事而来。颍考叔刚跌下城头,郑将瑕叔盈立即冲上去,接过郑庄公的大旗重又跃上城头,遂大呼一声:“郑国国君登城了。”郑国将士见城头上郑国旌旗招展,更加奋勇当先。许庄公见大势已去,便打开城门率军民突围,杀出一条血路奔向卫国。两年后许庄公客死他乡。

  许国都城被攻破后,郑庄公虽然想霸占许国,但又怕各诸侯干涉,就假惺惺地让齐、鲁两国国君看怎样处置,齐、鲁二君认为许国没有犯灭国之罪,应酌情发落。郑庄公只好命许国大夫姜百里奉许庄公的弟弟郑为君,是为许桓公,居于许都的东侧。而让郑国大夫公孙获率兵居于许都的西侧,将许国君臣完全置于其监视之下。

  郑庄公又分遣二使,带着礼币到齐、鲁二国,面见二国国君称谢,并将攻克的宋国的防城、郜城划归鲁国,齐国无话,时为宋殇公八年(公元前712年)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河南省《淇河文化研究》网站         站长:任惠生      电话  0392-3286668    电子邮箱: qhwhyjhxsb@163.com

   版权归作者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制作:毛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