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序言 前言 目录 后记    

 

 

 


主页

主目录

 

 

 

第七回

商汤挥师成帝业  夏桀败兵囚南巢


 
 

  伊尹看到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建议商汤立即下令伐夏。公元前1600年,商汤帅兵在景亳(也叫北亳、蒙亳,位于今山东曹县)与所属各部落首领誓师,宣告夏后桀的罪行,正式兴兵伐夏。会战开始之前,商汤为了鼓动士气,召集了参加会战的商军和前来助商伐夏的诸侯、方国的军队,宣读了一篇伐夏的誓词,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ér,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即《尚书·汤誓》:

 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译文曰:

 王说:“来吧!你们众位,都听我说。不是我小子敢行作乱!因为夏桀犯下许多罪行,天帝命令我去讨伐他。现在你们众人会说:‘我们的君王不怜悯我们众人,荒废我们的农事,为什么要征伐夏国呢?’我虽然理解你们的话,但是夏桀有罪,我畏惧上帝,不敢不去征伐啊!现在你们会问:‘夏桀的罪行究竟怎么样呢?’夏桀耗尽民力,剥削夏国的人民。民众怠慢不恭,同他很不和谐,他们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消失呢?我们愿意同你一起灭亡。’夏桀的品德这样坏,现在我一定要去讨伐他。

 “你们要辅佐我,实行天帝对夏的惩罚,我将重重地赏赐你们!你们要相信,我不会说假话。如果你们不遵守誓言,我就会把你们降成奴隶,或者杀死你们,不会有所赦免。”

  商汤联军经商汤动员以后,士气大振,都表示愿意与夏军决一死战。随后,商汤和仲虺、伊尹率领由七十辆战车和五千步卒组成的军队西进,伐夏后桀。

 

商汤灭夏

  夏后桀听说商汤率领大军已经逼近了夏都斟鄩(今河南偃师),再也顾不得饮酒作乐了。他连夜派出军队,开出王都,设下十几道防线,保卫都城。夏商两军在鸣条(一说位于今河南洛阳一带)之野相遇。

  鸣条这里一马平川,地势开阔。在空旷的原野上,商夏两军展开了空前的大血战。两军交战的那一天,正赶上大雷雨的天气。只见车轮滚滚,尘土飞扬,战马嘶叫,矛戈撞击。商军不避雷雨,勇敢奋战,连打胜仗,士气旺盛。而夏国军队久不上战场,平日里又没有进行严格训练,所以指挥不灵,军纪涣散。经过激烈的较量,夏军的防线就被突破。

  夏后桀登上城头,看到遍地商军,杀声震天,料定都城难保,便打点了宫中的珍宝器具,携带五百残兵败将和琬、琰二姬,逃出都城斟鄩。

  夏后桀逃到东方的盟国三朡zōng),(位于今山东定陶东北),三朡是夏王朝的一个方国,三朡伯见夏后桀兵败逃来,立即陈兵布阵以保护夏后桀,并扬言要与商汤决一死战。

  商汤和伊尹一路追杀,追赶到三朡国的成耳(位于今山东汶上北),遇到三朡国的军队和夏后桀败兵,经过剧烈交战,商军打败三朡军,杀了三朡伯,活捉了夏后桀。

  商汤将夏后桀流放在南巢亭山(位于今安徽巢湖一带)。商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夏后桀忧愤病死在那里。

  有《尚书·仲虺之诰》为证,汤归自夏,至于大坰,仲虺作诰:

 成汤放桀于南巢,惟有惭德。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

 仲虺乃作诰,曰:“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天生聪明时乂,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缵zuǎn禹旧服。兹率厥典,奉若天命。夏王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帝用不臧,式商受命,用爽厥师。简贤附势,实繁有徒。肇我邦于有夏,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秕。小大战战,罔不惧于非辜。矧shěn予之德,言足听闻。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用人惟己,改过不吝。克宽克仁,彰信兆民。乃葛伯仇饷,初征自葛,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独后予?”攸徂之民,室家相庆,曰:“徯予后,后来其苏。”民之戴商,厥惟旧哉!佑贤辅德,显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予闻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呜呼!慎厥终,惟其始。殖有礼,覆昏暴。钦崇天道,永保天命。”

  译文为:

 商汤把夏后桀放逐在南巢,心里有些惭愧。他说:“我怕后世拿我作为话柄。”仲虺于是向汤作了解释。

 仲虺说:“啊!上天生养人民,人人都有欲望。没有君主,人民就会乱,因此上天生出聪明的君主来治理他们。夏桀行为昏乱,人民陷于泥涂火炭一样的困境;上天赋予您勇敢和智慧王,使您做万国的表率,继承大禹事业。您现在要遵循大禹的常法,顺从上天的大命!

 “夏王桀有罪,假托上天的意旨,在下施行他的教命。上天因此认为他不善,要我商家承受天命,使我们教导他的众庶。简慢贤明、依从权势的人很多。从前我商家依附于夏,就像苗中的莠草,粟中的秕谷,无不战慄恐惧,无不害怕陷入非罪;何况我商家的德和言深得民心呢?

 “大王不近声色,不聚货财;德盛的人用官职劝勉他,功大的人用奖赏劝勉他;用人之言像自己说的一样,改正过错毫不吝惜;能宽能仁,昭信于万民。从前葛伯跟馈食的人为仇,我们的征伐从葛国开始。大王东征则西夷怨恨,南征则北狄怨恨。他们说:怎么独独把我们百姓摆在后面。我军走过的地方,人们都来庆贺。他们说:等待我们的君主,君主来临,我们就会复活了,天下人民爱戴我们商家,已经很久了啊!

 “佑助贤德的诸侯,显扬忠良的诸侯;兼并懦弱的,讨伐昏暗的,夺取荒乱的,轻慢走向灭亡的。吸取他们灭亡的教训,以巩固自己的生存,国家就将昌盛。

 “德行日日革新,天下万国就会怀念;志气自满自大,亲近的九族也会离散。大王要努力显扬大德,对人民建立中道,用义裁决事务,用礼制约思想,把宽裕之道传给后人。我听说能够自己求得老师的人就会为王,以为别人不及自己的人就会灭亡。爱好问,知识就充裕;只凭自己,闻见就狭小。

 “啊!慎重的办法,就是善谋它的开始,扶植有礼之邦,灭亡昏暴之国。遵循这个规律,就可以长久保持天命了。”

  商汤和伊尹为了彻底消灭夏王朝的残余势力,又率军西进。因为韦、顾、昆吾和三朡这样一些较有势力而又忠于夏的方国都被商汤所灭,商军在西进的路上就未遇到大的抵抗,很快就占领了夏都斟鄩。

  夏后禹都阳城(位于今河南登封),夏后启迁阳翟(位于今河南禹州),后又迁安邑(位于今山西夏县),夏后太康迁都斟鄩(位于今洛阳偃师翟镇镇二里头村),夏后仲康迁帝丘(今河南濮阳),夏后少康先在纶城(位于今河南商丘虞城),后又迁回斟鄩,之后,一直到夏朝的最后一帝夏后桀,斟鄩一直是夏朝的国都。

  根据众多史料记载,夏都斟鄩的位置大致在伊洛平原地区。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今本《竹书纪年》又载:“仲康即帝位,据斟鄩。

  《逸周书·度年》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今本《竹书纪年》曰:“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

  《史记·夏本纪》云:“《商书》云 ‘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此即太康居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言:“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国语·周语》载:“昔伊洛竭而夏亡。”

  《括地志》云:“故斟鄩在洛州偃师翟镇镇二里头村,盖桀所居也。

  《史记·夏本记》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后羿,为东方夷族的一个首领,他乘太康无道、夏民怨愤,入居斟鄩,执政,拒太康于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鄩。

  这些文献表明,伊洛交汇的洛阳盆地是夏人的活动中心,这个王邑遗址,就是史书记载的斟鄩。

  (1959年古史学家徐旭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在洛阳偃师市翟镇镇二里头村发现了一处大型遗址后,新中国三代考古学者对这一遗址进行了40多次发掘。考古发掘和研究情况表明,这里是公元前二千年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部落,它拥有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青铜冶铸作坊,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的东部,西距汉魏洛阳故城5公里,东距偃师商城6公里。二里头遗址背靠邙山,面临伊洛(隋唐洛河改道,今在遗址北部),东南接中岳嵩山,西南接伊阙龙门,四周群山环抱,中部为狭长形盆地,附近有伊、洛、瀍河,沟渠纵横,适于农业耕作。遗址北部背靠黄河,南部面对汝颍,东行出黑石关、虎牢关,直达郑州,连接华北大平原;西行出函谷关和潼关,连结八百里秦川,成为东西交通的咽喉要地。遗址所处的伊洛平原,土地肥沃,控带山河,制约四方,形势极为险要,这不仅适宜人类休养生息,而且是历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宝地。

   二里头遗址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遗址区位于高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较东、南、北,三面高约2—3米,其间地下遗存着二里头文化层,即夏、商文化堆积。在二里头遗址中分布着30多处大型夯土宫殿基址,有中国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制骨、制陶、制玉作坊遗址,遗址中的建筑分三种类型:一种是大型宫殿建筑占地面积均在1万平方米左右;一种为平地起建的木骨为墙,草泥为皮的建筑,为奴隶主贵族们的住所;还有一种半地穴式建筑,以坑壁为墙,立柱搭盖草顶的房屋,面积较小,既阴暗又潮湿,可能为当时最下层人物,即奴隶的栖身之地。三种不同形式的建筑反映了当时阶级的差别。二里头的墓葬亦分大、中、小三种形制,大型墓葬有奴隶殉葬,中型墓陪葬有青铜器、玉器,小型墓葬无陪葬品,有的死者似被活埋,有的死者似被杀,身首异处。已探明的二里头遗址宫殿区道路网络系统由3条大道组成,东侧的南北向大道已探明长度近700米,北侧大道和南侧大道已探明的长度均超过300米,两路间距约400米。在宫殿区内,还钻探出若干条小型道路;在1号、2号宫殿基址之间,发现有大面积的路土遗迹和数百平方米的卵石活动面及若干夯土基址。考古工作队先在二里头宫殿区外围探明了3条垂直相交的大道,确认由其围起的宫殿区面积达12万平方米左右,发现了宫城城墙的线索,在探索二里头遗址都城总体结构与布局上取得重要突破。

  总之,从墓葬形制亦可看出阶级分化的明显痕迹,从而证明,二里头遗址是由原始社会转入阶级社会,从洪荒时代迈入文明时代的典型代表。)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河南省《淇河文化研究》网站         站长:任惠生      电话  0392-3286668    电子邮箱: qhwhyjhxsb@163.com

   版权归作者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制作:毛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