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公

 

 

 

周公,姓姬,名旦,亦称叔旦。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协助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打败商军,攻破朝歌城,建立西周王朝。周武王死后,成王继位,周公摄政当国。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联络管叔、蔡叔、霍叔反周,周公又东征平定三监之乱”;然后,分封大批诸侯国,营建洛阳东都,制礼作乐,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局势平稳后还政与周成王。周公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公尽管没有做过君王,但他始终处于历史前进的前沿,辅佐周武王打天下,周成王时又亲自摄政,其在历史的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武王伐纣打到朝歌城外,牧野之战即将打响,周武王临阵誓师演讲的《牧誓》相传就是周公所起草,其内容切中要害,其言辞雄辩激昂,其气势排山倒海,为牧野之战的胜利吹响了号角。

周军攻下朝歌城,600多年的商朝统治结束了,如何处置殷商遗民和上层贵族,周武王一时拿不定主意。姜太公说:我听说过,爱屋及乌。如果相反,人不值一爱,那么村落里的篱笆、围墙也不必保留。意思是将敌对的殷人统统杀掉。召公说:有罪的杀,没罪的留下。周公却说:让殷人在他们原来的住处安居,耕种原来的土地。争取殷人当中有影响有仁德的人。周公这种给以生路、分化瓦解的政策,得到武王的赞许。武王命令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和被关押的贵族,修整商容故居,给比干的坟墓封土,散发鹿台的钱财,打开钜桥的粮仓,赈济饥饿的殷民。这一切措施都对稳定局势、安抚人心起了很大作用。

“三监之乱”被镇压后,周公把原来的邶、鄘、卫等商王统治的中心地区合并到一起,以朝歌为都城设立了新的卫国,封他的九弟康叔来管理卫国,派了八师兵力驻守朝歌。为了巩固周的统治,周公曾先后给卫康叔《康诰》、《酒诰》、《梓材》三篇文告,从这里可以窥见周公总结夏殷的统治经验,制定下来的各种政策。同时将所谓的“殷顽民强行迁往洛邑,筑建东都,而《多士》是对待迁到洛邑的“殷顽民”的政策,对之进行攻心战术,恩威并施。

建都洛邑后,周公旦开始实行封邦建国的方针。他先后建置71个封国,把武王的15个兄弟和16个功臣,封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将土地统一规划,巩固和加强了周王朝的经济基础。如此,周人再也不是西方的小邦周,而成为东至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辽东的泱泱大国了。

    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即周公辅政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彻底交给了周成王。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不避艰辛挺身而出,担当重任;当国家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时候,毅然让出了王位,这种无畏无私的精神,始终被后代称颂。

《无逸》则是周公告诫周成王,不要贪图安逸,作一个最高统治者要知道下边的隐情疾苦,否则就会做出荒诞的事情来。

周公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是儒家政治思想的直接来源。儒家思想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源于周公。自东汉以来,人们常以周、孔并称。唐代韩愈则把周公列入儒家道统的关键人物之一。

周公历来是忠诚仁爱、品德高尚、鞠躬尽瘁的楷模。“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就是周公的故事,说他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发,要多次手握尚未梳理的湿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迫不及待地接待访客。

 

上一篇  <---  本篇  --->  下一篇


版权所有  转用请注明出处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yanzhaoan3666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设计制作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