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戚,春秋卫惠公(公元前686年-前669年在位)时人,出生于卫国乡下的贫困家庭,后来齐国齐桓公的大臣,与管仲、隰朋、宾胥无、鲍叔五人皆为齐桓公功臣,在齐桓公称霸中起到重要作用。宁戚是中国古代出身社会下层而不甘沦落、积极进取为国效力终获成功的典型。他还是宁姓的始祖。
宁戚出身贫寒,但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长大后听说齐桓公在齐国励精图治,寻求霸业,就到齐国去,想向齐桓公谋求官职。但他处境穷困,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举荐,于是就替商人赶着装载货物的车来到齐国,晚上露宿在城门外,等待时机。一次,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里打开了城门,让路上的货车避开。当时火把很明亮,跟随的人很多。宁戚在车下喂牛,他看到桓公,就拍打着牛角大声唱起歌来。卫人本来就擅长于歌唱,歌声悲切悠长,他唱道:
南山矸,白石烂,
生不遭尧与舜禅。
短布单衣适至,
从昏饭牛薄夜半,
长夜漫漫何时旦
桓公听到歌声后,说:“我觉得那个唱歌的不是个平常人。”就命令准许宁戚进城,赐给他衣服帽子,安顿他住下来。这就是著名的“宁子饭牛”、“宁戚扣角”。
几天后,齐桓公让管仲去与宁戚谈谈,看宁戚有什么要求。那个时代想当官是说不出口的,宁戚对管仲只说了五个字:“浩浩乎白水”。管仲怎么也想不出宁戚的意思,无法向齐桓公汇报,连续五天不去上朝,满脸的忧愁。管仲的一个小妾叫作婧的问:“我看你五天不上朝,面有忧色,有什么事情说出来,我给你参谋参谋?”管仲说:“这不是你能懂得的。”小婧说:“妾听说过,不要因为别人年老、低贱、幼小、体弱就看不起人家。”于是管仲认真地把情况向小婧讲了:“主公要我去了解那卫国人的想法,可他只说了五个字:浩浩乎白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所以犯愁。”
小婧听了掩着嘴笑了,说:“人家已经把想法说明白了。大人不知道吗,古人有一首诗叫《白水》,诗云:浩浩白水,修修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宁戚的意思是想在朝里谋个职位呢。”管仲觉得有道理,高兴地去向齐桓公汇报了。
齐桓公于是决定亲自接见宁戚。宁戚进见齐桓公,讲了一番治理国家的设想;第二天又进见齐桓公,又讲了一番治理天下的设想。桓公很高兴,准备任用他。有的大臣劝谏齐桓公说:“这位客人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您不如派人去询问一下。如果确实是贤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桓公说:“不能这样。去询问他的情况,是担心他有小毛病。因为一个人的小毛病就丢掉他的大优点,这是君主之所以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
于是齐桓公整修官府,斋戒五日,破格重用了宁戚,宁戚和管仲、鲍叔牙、宾胥无、隰(xi)朋等同为齐桓公近臣。
不久,管仲按照齐桓公的旨意派各位大臣去四方巡视,“使宾胥无驰而南,隰朋驰而北,宁戚驰而东,鲍叔驰而西”,结果这四个大臣都非常圆满地完成了使命。桓公就任命宁戚主管农政财粮方面的事务。
齐桓公得了这几位贤人,为他日后称霸天下奠定了基础。桓公之所以能与几位贤士关系融洽配合默契,共同成就霸业,是因为他们具有共同的磨难经历和理想,更因为齐桓公能够与贤士畅所欲言、交友交心。《吕氏春秋·贵直论》记载这样一件事:齐桓公、管仲、鲍叔、宁戚在一起饮酒,喝到兴处,桓公对鲍叔牙说:“还不起来敬酒祝寿?”鲍叔捧起酒杯说:“希望主公不要忘记逃亡在莒国的情景,希望管仲不要忘记被囚禁在鲁国的情景,希望宁戚不要忘记自己喂牛住在车底下的情景。”
齐桓公离开坐席对鲍叔牙再次施礼,说:“如果我和各位大夫都能不忘记您说的话,齐国的江山就不会有危险了。”
古人感慨地评论他们君臣的这次对话:不贤的君主身边没有贤人,没有贤人就听不到尽情之言,听不到尽情之言,奸人就会结党营私,各种邪说恶行就会一起产生,国家就危险了。从此,也可以看到宁戚在齐国的重要位置和作用。
千百年来,宁戚成为贤才起于贫贱的典型被人们津津乐道。屈原《离骚》中有“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汉代王褒《圣主得贤臣颂》中云
“伊尹勤于鼎俎,太公困于鼓刀,百里自鬻,宁子饭牛”,把宁戚和伊尹、吕尚、百里奚等历史上著名贤臣相提并论,足见对宁戚的十分推重。唐代李瀚编纂《蒙求》,也把“宁戚扣角”和“伊尹负鼎”并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