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古城(四):中山街

河南省《朝歌文汇第一卷》 今天是:
    朝歌文汇 (一卷) 2009-2021    
说古论今 - 朝歌古城(四):中山街
朝歌古城(四):中山街
 
作者:韩冬 等  加入时间:2018-8-20 18:47:43  qxsjj  

 

《朝歌古城·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之朝歌古城(四):中山街

淇县政协 文艺朝歌

街衢道路之中山街


中山街位于朝歌古城核心位置。原名鼓楼大街,曾名阁北街,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29年改为中山街。


昔日繁华

作为淇县最早的南北通衢大道,中山路全长2.7公里,北起太行路,南至南关小学,中山街段正是中间最繁华的路段。据民国22年(1933年)9月统计资料,全县店铺大部集中在中山街和北门外一带,曾有“钱铺满地”之称。当时全县有粮行、盐店、煤场、故衣店、瓷器店、焦蔗糖铺、鞋铺、染房、烟酒店、帽店、毛巾工厂、首饰店、绸缎庄、药材栈、洋线铺、铁货铺、麻绳铺、酱菜铺、杂货店、麻棉布庄、洋布庄、肉铺、酒店、棉花店、皮货店、花布店、海味店、煤油店、洋货铺、文具店、点心铺、靛青业、成衣铺、理发铺、澡塘、饭馆、馍铺……合计150余家。主要商号有“万成”、“隆盛永”、“万顺”、“同兴和”、“福兴长”、“双和兴”、“德和成”、“军胜”、“德胜”、“大昌”等。

清末,南门里李家在中山街中段路西办有“押当铺”。民国时期,山西人在中山街北段路西设有当铺,正门迎壁上书特大“当”字为招牌,以收取衣物等动产为抵押,每天提取2分利,俗称“当店”、“当典”、“当天”、“山西老毡帽当铺”。

清末民初,中山街主要放账铺有:“天庆”(掌柜为黑龙庄赵老天)、“万泰祥”(东家中山街李二白)、“天济永”(掌柜王老相)、“义聚永”(掌柜南门里王老南)、“万顺”(东家李五少)、“自力堂”(东家纪老平)、“自力永”(东家纪老平、纪老四)、“隆胜永”(粮坊兼收账铺)、“永成茂”(东家侯老西)、“天泰”(东家李老明)、“福泰昌”(东家高老其)、“义合德”(东家杨老绍)……

民国25年(1936年),中国农民银行新乡分行在淇县中山街北段路东设分理处,主要办理存款业务和少量贷款。

1938年2月13日(农历正月十四),日军2000余人侵占淇县城,进驻中山街、东街、西街等处。后日军大队南侵,日军司令部(日军驻淇警备队)曾驻中山街南段路东(今县委老党校处),名为1个中队,实为1个小队,20余人。司令部门口,常有两个日本兵站岗,并强迫从门前经过的中国人向其行鞠躬礼。

1949年3月,淇县民主政府曾迁入中山街路西。“文化大革命”时期,1968年5月12日,成立淇县革命委员会,取代了淇县人民委员会职权,为临时权力机构,地址中山街南段路东(今县委老党校处)1981年,淇县革命委员会改称淇县人民政府,移驻红旗路中段路南。据《淇县志》记载,淇县众多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曾在中山街定址,如:医药公司、烟酒专卖处、商业局饮食服务公司、县社饮食门市、人民银行淇县支行、人民保险淇县支公司、公检法司、工青妇、工商联、民政、人事、工业局、邮政、财政、税务、计委、物价、统计、工商、农校、戏校、党校、书店、戏院、医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商业迅速发展,门市主要分布在中山街和红旗路一带,有百货门市、交电门市、服务门市、烟糖门市、食品门市……

如今的中山街门店,主要以经营服装鞋帽、殡葬用品、钟表维修、体育用品、干果炒货为主。

随着市政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城市框架不断拉大,淇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中山街的命运也在拆与不拆的争论中被改写。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中山街大量的传统建筑得以保留……

 


建筑文化遗存

中山街是县城老街,是县城中心区保存传统建筑最多的街道,据不完全统计,有清末民初风格的建筑100余栋,建筑样式有“里生外熟”砖瓦房、石基坯墙瓦房、石基坯墙平顶房(捶棚)、半砖墙泥抹棚、土垛草房等。建筑保存程度不一,保存较完好院落的有老县委党校院内一处楼瓦房两进院,现为县残联办公用房。

在现存的古建上,有许多木刻、砖雕文字,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韵味。比如中山街南段一院落楼瓦房二层窗板上,刻有“致中和”三个大字。“致中和”出自《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的意思是指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十分和谐的境界,也就是符合“中庸”的标准。体现出房主人为人处世力求达到整体平衡,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

中山街南段独栋楼瓦房正屋门楣上方,砖刻“信义和平”四个字。“信义和平”出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四维八德”。“四维八德”即指“礼义廉耻”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中华民国初年新生活运动所倡导的国民道德。春秋时代齐国的管仲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八德指忠孝、仁爱、信义及和平,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第六讲中,特别重视倡导,因共计有八字,故一般惯例简称为“八德”。孙中山说:“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这些旧道德,中国人至今还是常讲的。但是,现在受外来民族的压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势力此刻横行中国。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旧道德,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信义和平”四个字中的“”,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即和谐、协调。古语云“万事和为贵”。“即和平、太平,公平,均平。由此可见房主人的信仰和追求。

名人轶事

李华林。淇县中山街人,清末举人,曾任宾州(宾阳)知州,加三级,诰授中宪大夫(清正四品)。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李华林为宾州院试主考,发现花县洪秀全文章写得好,亲点其案首。洪秀全中秀才后,遂拜李为师,从此二人为莫逆之交。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洪秀全与李华林商量造反起义之事,李华林的态度是不参加、不出卖,随即告病还乡。 次年(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率众起义,号称“太平天国”,这次起义席卷全国,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李华林还乡后,置书院一所,中建小谢,悬匾一方,曰“闲云野鹤”。李华林热心公益,捐钱在北关办义学,又将张近村自己80亩地捐为义学基金,在中山街南段路东办女学堂,后改称女校。

(撰文:韩冬  摄影:王之珩、纪翔、杜培良  绘画:杨光印)

 




淇县之窗《朝歌文汇第一卷》   主持人:宋建江(同野)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sjjxinxiang@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