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帝陵冢”之说(下)

河南省《朝歌文汇第一卷》 今天是:
朝歌漫话 - 关于“黄帝陵冢”之说(下)
关于“黄帝陵冢”之说(下)
 
作者:转发  加入时间:2018-10-9 23:11:21  公祭轩辕黄帝网 2015-03-14  

 

 
  五、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桥山黄帝陵
 
  曲沃桥山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城东北25公里处。海拔1164米,山势巍峨,翠柏环绕,自古为曲沃八大景之一,曰“桥岳睛岚”。登临桥山,可以看到一个高大的山丘,浑圆雄伟,与桥山似连非连,独立成山。据传,那就是人文始祖黄帝的陵丘。
 
  清《曲沃县志》载:“入山皆异草,深谷生幽香。山中有洞,窈然无际,昔有樵夫好奇入探,闻水声,惧而返,山覆洞上如桥,故名桥山,俗称省作乔。”
 
  桥山顶峰有黄帝庙,建于五代之后周显德年间,距今已有千余年,庙毁于明末战乱,今仅余基址残存。《曲沃县志》载:“桥山黄帝庙在桥山主峰,后周显德中建,今庙毁,石柱铁瓦犹存,遇旱祷者,有片云止檐际,辄雨。”原庙为三间前后单檐式建筑,坐北向南,下立石柱,周围砖砌墙壁,顶覆铁瓦。前墙有一门两窗,下设三层石阶,门为拱券式洞门,窗为竖式椭圆洞窗。庙内中央有神台,神台上有黄帝神像一尊,为泥塑彩绘。
 
  《穆天子传》记载,西周第五代天子周穆王来此拜山拜祖,令人载石载土,加高、加宽、加固了黄帝的陵墓。据测,这个传说中的黄帝陵丘,上面是土,下面为石,既符合古代帝王陵寝的规制,也符合《穆天子传》中的记载。
 
  《山西通志》载有多处黄帝庙,其“一在曲沃城中,明正统间里人掘地得古碑,……其阴赞文曰:‘道德巍巍,声教溶溶,与天地久,亿万无穷’。因立庙。”曲沃当地有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新中国成立之前,曲沃县境内(包括现在的侯马市)近200个行政村,村村有庙,乡乡有庙,仅县城就有3座黄帝大庙,每座庙占地都在200亩以上,虽经战乱破坏,但截至现在,仍有50余处遗址遗迹,而在曲沃周边的邻县却没有一座黄帝庙。
 
  从文物遗存看,桥山上有唐宋年间碑文记载的黄帝上庙建筑遗存,山下亦有考古见证的下庙遗址;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在下庙遗址之东、上庙遗址东南处,确有规模浩大、气势轩昂类似墓葬的封土存在;上庙遗址还发现一小块无年代记载的残碑,上刻“炎帝侵诸侯”和“尧舜做贡时”碑文,可能是关于昔日尧舜也曾在此祭祀黄帝的相关记载。除此而外,桥山北麓有著名的陶寺遗址,南麓则有曲村天马遗址、方城遗址、东许遗址等新石器时代和周代遗址。县志艺文志亦记录有曲沃文人历代赞颂黄帝的诗文。
 
  六、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石家湾乡高柏山黄帝陵
 
  高柏山是大理河与淮宁河的分水岭,其山南北长而东西窄,南起石嘴村,北至曹家坬村,纵贯十余里,高峰耸立,山势巍峨。《汉书》载:“汉武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还祀黄帝于桥山,乃归甘泉。”《汉书·地理志》载:“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史记·末裴(集解)》载:“(皇览)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水经注·卷三》载:“奢延水(今无定河)……又东,走马水注之,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南桥山。秦二世赐蒙恬死于此。王莽更名上陵畤,山有黄帝冢故也。帝崩,惟弓箭存焉,故世称黄帝仙矣。”走马水,即今无定河支流淮宁河,源头即在今子长县石家湾乡高柏山,横穿今子长县涧峪岔、南沟岔乡,东流注入无定河。
 
  《汉书·地理志》关于上郡阳周县一条明确记述说:“桥山在南,有黄帝冢。”阳周到底在哪里?根据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标示,秦汉的阳周县,是一个相对笼统的位置,大约是由甘肃东部到陕西东部,横跨陕西北部,其中心区域,是今天陕北的子长县县境。遗憾的是,只有在今石家湾乡曹家坬一带有一座阳周古城遗址,而《汉书》中记载的黄帝冢,已经找不到确切位置了。然唐代著名史学家、撰史学名著《史记索隐》的司马贞,力主黄帝陵在汉阳周县的观点。
 
  许多地方志对高柏山的方位有详细记载。《关中圣迹图志》载:“桥山,在安定县北八十里,一名高柏山。”清道光《安定县志》载:“高柏山,按新【府志】在县北八十里,即桥山,山有古柏,故名。”嘉庆《延安府志·卷九》载:“高柏山,(安定)县城北八十里,山有古柏,故名。此地即秦二世赐蒙恬死处。”因此,高柏山即桥山,是黄帝陵寝所在地。有关此地的古柏,《安定县志》载:“古柏森然,郁郁葱葱”;“柏,高柏山最多,人多砍伐,今亦寥寥。”今之山虽无柏树,但时有柏槎枯根发现。
 
  在高柏山周围的王家河、新窑上、石家湾、井武塌、曹家坬、中坬、阳台、周家崄等村庄出土过大量新石器时期和商、周、秦、汉的陶器。曹家坬村的城墙梁上发现了古城墙,此即兴盛一时的古阳周城遗址。其上平坦的教盆圪塔,据说为当年的练兵场。在周家墕西面的山原上,残存着宽14米、长百余米的古车道,至今仍可看出当初堑山湮谷遗痕。古车道呈东南至西北走向,道旁残留9米多高的一烽火台遗址,登台远望恰与东面墩儿山烽火台、东北面大墩梁烽火台成犄角之势,而阳周城则为交汇点。车道附近还出土了秦、汉时期的铜箭簇、铜车马饰和陶器等。
 
  七、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张山子镇黄帝陵
  枣庄黄帝陵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张山子镇黄邱山套中。黄邱山套由东、西、南、北四大山系组成,分别称为“东山九岭”、“西山九峻”、“南山十户”和“北山八绝”。四大山系共有大小山头36座,其中主峰黄龙山高260米,又叫龙门山,是黄帝采铜处(古称黄炉山);最高峰黑山高306米,又叫黑蛇山。黄帝陵黄丘在小蝎子山(古称黄丘山)下,龙泉之滨。今小蝎子山西不远有黄邱古村,为北宋所置黄丘守陵户繁衍形成。
  黄帝陵被当地人称为土山,山上有古墓群。据古籍记载,此山在北宋时即被政府认定为黄丘黄帝陵。当时在陵前竖碑,并禁樵采,置守陵户,明嘉靖年间始毁。整座山即是一座封土堆,与周围石灰岩质山体区别很大,当古黄丘无疑。
  南宋罗泌撰《路史》曰:“黄帝都彭城,寿丘在此山北。”明天顺五年李贤、彭时等纂修的《大明一统志》曰:“黄帝陵在此(黄丘山)北。”明万历二十四年颁行的《兖州府志·山水志》载:“(黄丘山)在县南六十里。相传黄帝寿丘在其山北,其下龙泉出焉,经黄丘北流,入于新河。《路史》‘黄帝都彭城’,此地隶徐疑是。”光绪三十年本周凤鸣主修的《峰县志·山川志》云:“(峄县)又南六十三里曰黄邱山(亦名羊蹄山)。山广袤十余里,层峦重巘,迢迢南去,不见其尾,世所谓‘十八黄邱’也。其阴平冈,有冢数十,相传为黄帝陵。”光绪本《峄县志·古迹考》复云:“(黄丘)在黄丘山北,巍然一天冢,名曰‘黄丘’,黄帝陵也。宋元有碑,禁樵采,置守陵户。嘉靖间始毁。”
  在黄丘附近,自古就有一些姬氏村落,不排除是当年守陵族人的后代聚集形成的。黄丘村形成于北宋,很可能就是《峄县志》中所云宋元时期安置的守陵户村落,至洪武年间,侯姓从山西曲沃迁此落户,“二姓相处不睦,后姬姓迁走”,造成了黄帝陵“嘉靖年间始毁”的命运。在泉源村四周,曾发掘出许多汉代古匣墓,证明至少在汉代时,此地已有人居住。姬氏村民或本居于此,或为其支裔。
  黄帝陵在黄邱山套。除寿丘和黄丘外,黄邱山套附近古还有黄炉山、荆山、龙泉、祖水、傅阳邑等地名,显示出与黄帝极大的关联性。
  《峄城区志》、《微山湖志》虽也记载黄邱山套有黄帝陵的传说,但皆一语带过。访当地村民,亦无传黄帝陵者。
  北辛遗址位于枣庄官桥镇薛河故道的北辛村,是一处七千余年前的新石器早期村落遗址。1964年发现,1978年秋至1979年春,对北辛村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获得十分丰硕的成果。获得的含碳标本经放射性碳化测定,其年代距今7300年,属中国古代社会母系氏族社会趋向繁荣的发展阶段,是我国东部沿海黄淮地区发现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遗址,由于其实物遗存表现了自身特有的文化面貌,因而被命名为“北辛文化”。北辛遗址的发掘和“北辛文化”的提出,表明远在七千多年前,山东泰山周围地区同中原地区一样,已经存在着有相当水平的农业文化。它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构成了这一地区脉络清楚的史前文化序列,为研究我国农业和民族部落的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八、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轩辕坟
  轩辕坟即黄帝坟,其坟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朝歌)城东北2.5公里的庄村东南、赵沟村东。《朝歌乡志》载:“相传黄帝死后即葬于沬。其坟在今县城北七里堡村东南隅。”“殷纣时,相传其坟为群妖所据,姜子牙火烧,其墓乃绝。”“至明代,其坟遗址尚存一石门,盖当日之墓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淇县與地图说》一书中记载:“石村门,城北少东五里,户口并古烟封,西临驿馆路,南有石门,村因此名。”据赵沟村几位老人回忆:轩辕坟墓门,系两石柱嵌一石匾构成。其石柱横断面约0.5米见方,两柱相距约2米左右,柱高约2.5米,石匾横额上镌有“轩辕坟”三个篆字,石匾横额两端石柱外,各雕有一小猴,墓门两石柱埋入土中很深。墓门两侧有古柏两棵,已经干枯,枝叶稀疏。墓门东北部有一片约800余米长的土丘,为轩辕墓,其上被荆棘灌木野草覆盖。墓门距轩辕坟约300米,中间的神道排列着石雕和4个高约1米的拴马桩。清末,墓门北侧一路之隔,有许、王、李三姓六户人家居住的小村,名曰“石门村”,属古烟村辖,石门村名的来历就是以轩辕坟中的石门命名的。轩辕坟究竟建于何时?从石门村的来历、石门构成的粗糙文字与石刻艺术特点推测,其石门可能造于秦汉时期。上世纪40年代以后,土丘渐渐被削平。1966年,此石门被认为是“四旧”产物,遭到破坏,石料用以修筑桥梁,至此,石门亦荡然无存。
  尽管由于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革,关于黄帝的葬地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说法。但是,黄帝陵在陕西省黄陵县的桥山是信从无疑的,因为有众多的历史文献记载为据。《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索隐》云:“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这是关于黄帝陵的最早记载,也是最权威的记载。汉代班固的《汉书》、唐代王瓘的《广黄帝本纪》、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等众多历史文献也都有相同的记载。黄帝仙逝后,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位人文初祖的怀念之情,便起冢为陵,立庙祭祀。《史记·封禅书》载:“上(指汉武帝)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可见,汉武帝以前,桥山黄帝陵就已存在。唐宋以来,因各朝皇帝的重视,不断整修添土,使陵冢有所加大。此外,黄帝陵周围有密集的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有48处,多数属于仰韶文化遗址,即相当于黄帝时代的考古文化遗址,这为《史记》关于黄帝“葬桥山”提供了丰富的考古学背景,也是黄帝陵在陕西黄陵桥山的考古学的有力支撑。



淇县之窗《朝歌文汇第一卷》   主持人:宋建江(同野)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sjjxinxiang@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