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中共淇县党支部
第一次国共合作推进了国民革命的发展。1926年7月1日,广东革命政府发布了《北伐宣言》,开始了北伐战争。1926年9月,冯玉祥在苏联顾问和共产党员刘伯承、邓小平等人的帮助下,在绥远省五原誓师宣布脱离北洋军阀而参加国民革命,由陕西向河南进军。河南的工人运动、武装起义、农民运动蓬勃发展。随着革命形势迅猛发展,中共党组织要求开辟新的阵地,扩大革命力量,更好地领导群众支持北伐战争。
1926年冬,中共卫辉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杨介人同吴丹坤具体研究分析了卫辉地区各县的情况,认为淇县条件比较好,可以先开辟淇县。其有利条件是:第一,奉军在淇县无恶不作,广大群众深恶痛绝;第二,淇县国民党军政不和,驻军属奉系,县长属直系;第三,淇县人民受封建剥削严重,生活贫穷,盼望革命;第四,淇县地处平汉铁路要冲,可以把铁路工人、搬运工人和小摊贩等受压迫的穷人组织起来,控制铁路,支持北伐军、阻挠奉军;第五,淇县西靠太行山,可扎下根来,作为根据地。进可攻,退可守,并能进入林县、汲县、辉县境内,和外县革命力量联合起来,同敌人进行长期周旋;第六,淇县乡间群众已组织起了自卫的武装力量(红枪会、联庄会),可以联合他们,把他们引导到革命道路上来。更重要的是淇县有介明堂、谭贺庭两名党员,他们熟悉情况,这是最有利的条件。为此党组织决定先开辟淇县党的工作。卫辉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杨介人派吴丹坤到淇县开辟工作,介明堂、谭贺庭二人随同工作。
党的工作原则是:一是以建立国民党县党部的名义开展工作,对国民党员采取既团结又斗争的策略,原则上不发展新的国民党员,可以在运动中发现同情共产党的积极分子,而后培养为共产党员。二是淇县县长虽与奉系军阀,但他是反动官僚,只可利用,不能依靠,要防止他暗中捣鬼,耍两面派手法。三是在宣传三民主义时,要着重宣传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四是对地主、绅士、开明者要团结,帮助他们认清形势,使之为革命出力;对顽劣者,发动群众揭露、斗争,但要掌握好时机,不成熟时,不要盲动。五是对乡间人民武装力量(如红枪会、联庄会),要注意联络,进行宣传。引导他们为保家、保地、保国而团结起来,协助北伐军,驱赶奉军;对他们的封建迷信思想(如敬神、烧香),暂不要触动,让其在革命斗争过程中,提高觉悟后自动废除。
1926年11月,吴丹坤受杨介人的委托,在家乡浚县西坊城村召开了由淇县、浚县、滑县、汲县四县党员代表参加的会议,中共卫辉地方执行委员会派一位姓陈的工人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了会议。介明堂代表淇县参加了会议。会上学习了省委、执委指示,分析了当前的形势,研究了斗争策略。1927年2月15日,吴丹坤赴淇县,在介圪垱村介明堂家里召开了由介明堂、谭贺庭参加的党的秘密会议。会上吴丹坤传达了中共卫辉地方执行委员会开辟淇县工作的决定和杨介人的指示,研究了如何以建立国民党县党部的名义开展共产党的工作。在淇县建立国民党县党部时,介明堂、谭贺利用汪县长所信任的女子小学高校长和第二小学刘校长,联系国民党县长汪明鉴。经高、刘二位校长交涉,吴丹坤等同汪县长进行了交谈,向他宣传了革命的大好形势,使之放弃了联奉自保的念头。汪县长表示欢迎,愿意协助,允诺将女子小学作为县党部筹备处。
吴丹坤、介明堂、谭贺庭在淇县女子小学站住脚后,积极开展工作,用革命串连的方法进行活动,把淇县两岸的知识青年都发动了起来。他们背着行李,自带干粮,到淇县女子小学报到,要求分配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工作。为了搞好革命宣传,吴丹坤、介明堂、谭贺庭及第二小学刘校长,分头带领青年们自己编印宣传材料,采取公开宣传与深入农户家中访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宣传,很快淇县革命的形势,迅速发展,影响面广,声势浩大。
1927年4月,吴丹坤、介明堂、谭贺庭在淇县城内东街女子小学,召开了有各界代表参加的国民党县党部成立大会,到会70多人。会上由介明堂讲了县党部筹备经过,介明堂任组织委员,谭贺庭任宣传委员。淇县县长汪明鉴和教育界代表、学生代表都在会上讲了话。与此同时,经卫辉地方执行委员会批准,第一个中共淇县党支部委员会也秘密地成立,吴丹坤任党支部书记,介明堂任党支部组织委员,谭贺庭任党支部宣传委员,其活动是以县党部名义进行。淇县国民党县党部,徒有虚名,期间既未发展一个国民党员,也未同省党部进行过联系。
中共淇县党支部成立后,主要是宣传发动群众,抓地方武装红枪会的工作。吴丹坤利用其表哥李文选在红枪会当头目的关系,团结红枪会,与奉军战斗。1927年6月,北伐军打过黄河,奉军闻风丧胆,北伐军冯玉祥部的吉鸿昌部队很快占领了淇县。先头营刘营长是共产党员,他代表部队专程到县党部来表示感谢。吴丹坤等人组织群众热烈欢迎北伐军。刘营长和吴丹坤交换了情报后,随军北上。中共淇县党支部继续发动群众,协助北伐军过路北上,消灭盘踞在豫北的奉军,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淇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共淇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地旧址南屋,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东街中段路西原教体局院内。
1927年6月底,中共淇县党支部负责人吴丹坤按照卫辉党的执行委员会的指示,奉命回开封办一所大型中学。介明堂、谭贺庭二同志暂留下,观察敌人动向,对发现的积极分子,继续培养吸收。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公开叛变革命,在“宁可错杀一千,不使一人漏网”的反革命口号下,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了大屠杀。不久,汪精卫就和蒋介石合流,使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失败。在一片白色恐怖下,中共卫辉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杨介人通知中共淇县党支部:“国共已经分裂,国民党捕人搞屠杀。”淇县党组织接到通知后,党的活动基本上停止了。从此,淇县党的工作交介明堂负责。介明堂、谭贺庭转入地下,继续坚持党的工作。第一个中共淇县党支部,虽然只存在几个月的时间,但她在淇县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淇县大地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为党在淇县的发展作了舆论准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