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杨家大院 沧桑杨家大院

河南省《朝歌文汇第一卷》 今天是:
    朝歌文汇 (一卷) 2009-2021    
风物民俗 - 沧桑杨家大院
沧桑杨家大院
 
作者:贾振君  加入时间:2017-9-23 11:44:25  qxsjj  

沧桑杨家大院

    西掌村的来历是什么?该村的“郎”姓人家为何要改“杨”姓?杨家史上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角西掌村一


    西掌村位于深山区黄洞乡,东南距淇县城36公里。该村因地势而得名,自西向东有一道山脉蜿蜒而过,像一条龙,“龙”的东西两面似龙

掌,因该村居于西面的掌上,故名西掌。全村500余口人,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有高钙小米、红薯、柿子、核桃等

土特产。S305道穿境而过,交通较为便利。

(北街)杨金武大院


    该村主要姓氏有杨、王、刘等。北街杨姓(又称老杨)人家于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而南街杨姓(又称新杨)人家本姓郎

,清朝晚期,最初从外地迁到东掌村,之后家族灾难不断,据说是因村南有个老虎寨,“虎伤狼”。鉴于这种情况,欲迁往西掌村,因

“郎”与“狼”谐音,“杨”与“羊”谐音,北街杨家认为不祥,对自己不吉利,不允许郎家落户。于是,郎家先到原本庙村杨铁庄自然

村栖身,之后,改称“杨”姓,迁往距西掌村1公里的普泉村,最终迁入西掌村。说白了,郎家兜了一圈,摇身一变,杀了一个回马枪,西

掌村,“我吃定了”。

杨金武大院石刻对联
 

    西掌村依山傍水,风景宜人,民风淳朴,宛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藏在深闺人未识。现有古民居30余座,其中保护较好的四合院或三

合院有10余座,较典型的有杨金武老宅、杨文礼老宅、杨文璋老宅、

杨启远老宅等五六个。
杨金武老宅属北街杨家所建,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二月,为三合院,堂屋三层三间,房高10米,石墙厚达1.3米,室内无梁无柱,房顶为拱

形石券结构,外墙用石讲究,石块大小一致,外表刻有斜线,石缝细密,白灰勾缝。一楼无门窗,二楼有石门石窗,具有防匪防盗功能。

石门下有青石砌就的高台阶,方便下上。石门位于房子的中间,门额上镌刻四个行楷大字“乐天知命”。乐天

知命语出《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旧谓乐从天道的安排,安守命运的分限。现大多引申为安于现状,乐守本分。门额四

周浮雕牡丹花,寓富贵之意。门两旁有石刻楹联:“东望淇水观鱼化,西临行山听鹿鸣”。形象地描绘了此处的地理优势,以及古民居主人那份超然高远的思想境界。石窗为整块青石雕刻,平面有方格栅栏窗上檐有石雕莲花图案。解放后,此房经过改造,拆除了院子中的

高台阶路,在一楼中间开辟一门,并在一楼和三楼顶部建设木质梁檩结构顶棚。
东西屋各三间,两层瓦房,石墙,灰瓦硬山式屋顶,东屋建于清宣统间,西屋建于解放后,陪房用料及建筑工艺较主房粗糙。院门几经

改造,原来的门楼已荡然无存。

杨(金武)家族谱
 

    家大院命运坎坷。主房原规划为三层,建到第二层时,主人遭土匪票,房屋停建,后用银两赎回,两年后才得以续建。解放前该宅院

曾被日本人占领,解放后,中国人民银行淇县支行曾设于此。1956年遭火灾,室内原有木质梁檩被毁,上世纪七十年代重建。

杨文礼大院


    杨文礼老宅为南街杨家所建,建于民国时期,为四合院,四座房均五,即民间俗称的“五裹五”。南屋临街倒座,东梢间为街门,门额

上石刻“天水望族”四个行书大字,“天水”是华夏民族发源之地和中华文物发祥之地,“天水望族”寓杨家为华夏之名门望族,含有一

种清高与傲然不群之意。南屋正门上石刻“诗书门第”,落款为:“主人珮珊堂建立,民国二十二年癸酉桃月中浣”。二门建有门楼,现

无存,仅剩四根方形石柱,院地为长方形青石条铺就。
堂屋门额为“天与厥福”,落款为:“民国五年,杨文礼”。 “天与厥福”寓上天给予江山百姓无尽的福气祥瑞。明清时期刻在铜钱(不

流通的花钱)上的祈求吉祥、富贵的字。反映了封建统治者期望自己江山永固,国运昌盛、天下太平,而老百姓更希望太平安定,安居乐

业。门头石上,除了文字,四周还有精美的浮雕,计有菊花、荷花、

牡丹、梅花、竹、兰等十余种,门头石上部出檐,有六层砖雕。东屋门额为“飞阁流丹”,落款为:“主人珮珊堂建立”。“飞阁流

丹”语出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寓凌空建造的阁道涂有鲜艳欲流的丹漆。形容建筑

物的精巧美丽。


    西屋门额为“清白遗风”,建于民国十六年,“清白遗风”寓承继祖先品行端正及廉洁自律之意。所有门额题字出自一人一手,行书飘逸

大气,富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高深的书法功底。
室内青砖漫地,梁檩木结构建筑,一楼棚板坚实整齐,至今能使用,有木质楼梯方便上下。另外,这四座楼房是相互联通的,即在堂屋和

南屋二楼的东、西两头各开一门,在东屋、西屋二楼的两山墙上也各开一门,这八个门之间以棚板相联,具有防御功能,一旦遇到匪患,

家丁团练可相互支援,互为犄角之势,御敌于院外。

杨文礼大院街景
四座房皆为两层楼房,建筑用料为,窗台以下为青条石,青石外表凿有斜线或雨点状,寓风调雨顺之意,窗台以上为青砖,墙体工整,白

灰勾缝,工艺考究,房顶为灰瓦硬山式结构。类似杨文礼老宅,附近

还有四五个院落,门额题字分别为 “茀鹿吉祥”、“德由人积”、“行仁义事”、“近水得月”、“弘晨世业”、“敏事慎言”等,建筑

年代分别有“光绪十一年”、“光绪十二年”、“光绪二十八年”、“光绪三十四年”、“宣统二年”、“宣统三年”、“民国五年”、

“民国十六年”、“民国十八年”等,建筑材料与建筑风格基本类同

。南街杨家为何留下一个如此庞大的建筑群?据说,杨家祖先杨文礼等

几代人都是靠经营土地致富,家族鼎盛时期,黄洞村以西直到纣王殿、和尚滩一带都是杨家的地产,从光绪时期开始建豪宅,一直延续到

民国三十八年。解放前夕,杨家人纷纷迁往外地,人去楼空,杨家的所有房产地产全部充公。

杨文礼大院门额石刻
杨家的中兴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到杨文科一代时,他染上了吸大的恶习,眼看着几代人千辛万苦积聚的财富要毁于一旦,家族就对

他采取了特殊措施——禁闭到西掌村南1公里的臭水沟,让其悔过自新不久,杨文科戒烟成功,而且在臭水沟村励精图治,东山再起,家

族发展到四五十口人。

杨文礼大院建筑细部
北街杨家也曾富甲一方,为何后来逐渐衰落了呢?据说到杨大贞这一代,生活极度奢侈讲究,其一,佃户为其挑水,不吃身后面一桶水;

其二,佣人为其包饺子,不吃饺子边;其三,儿子娶亲时,新媳妇从下轿到家中所走的路途,全部用白面蒸制的花糕铺路;其四,家里饲

养的猪一旦吃了人粪便,这头猪就不要了,随便由长工杀吃;其五,家里骡马成群,平时拴在门口,哪家想犁地磨面用牲口,不用打招呼

,牵走随便用。确实印证了那句古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西掌村文化遗存丰富。村南有元代瓷窑遗址1处,村东有一座菩萨庙,村西有一座关帝庙。抗日战争时期,该村曾为红色交通站,并一度为

中共淇汤县委临时办公所在地。
1944年2月下旬,冀鲁豫军区杨得志司令员带有6个团兵力,从塔岗火车站北侧过铁路,经塔岗口进入太行山,在淇县西掌村稍事休整,经

林县赴延安。1944年3月,淇汤两县合并,中共淇汤联合县委员会由七人组成,赵滔任县委书记,刘萍任组织部长,王耀文任宣传部长。县委驻淇县西掌村,隶属太行七地委。县委办公地址设在杨文礼老宅院内。1944年春,县委开展“双减(减租减息)”运动,西掌村为试点,取得经验,全面推广。


 




淇县之窗《朝歌文汇第一卷》   主持人:宋建江(同野)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sjjxinxiang@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