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人与古灵山 历史文化名人与古灵山

河南省《朝歌文汇第一卷》 今天是:
    朝歌文汇 (一卷) 2009-2021    
朝歌漫话 - 历史文化名人与古灵山
历史文化名人与古灵山
 
作者:贾振君  加入时间:2017-10-29 20:25:39  qxsjj  

 

古灵山位于太行山东麓,距淇县城西北10公里,这里群峰竞秀,溪曲泉清,景色迷人,寺因山得名,山因寺生辉。历史上,无数文化名人为之倾倒,纷至沓来,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也留下了许多华彩诗篇。
据明代《淇县志》记载,灵山寺创建于梁普通年间(520年),由曾任昭统寺大统、纲领全国僧尼40年的高僧,朝歌人法上始创,是淇县最早的寺院之一。
法上(495-580),朝歌石佛寺村人,北朝至隋代著名高僧,曾经担任魏、齐两个朝代的“大统”,大统由皇帝任命,全国的佛教领袖,相当于现在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法上任“大统”四十年,领导二百多万僧尼。他还翻译、著述很多佛学著作。

法上非常聪颖,五岁入学读书,学了七天就能自己诵读文章。六岁时跟随叔父去寺院里看戏,觉得没有兴趣,就到一旁捧起寺里的佛经朗读起来,声音爽朗动听,人们纷纷围过来倾听,竟然把戏台下的人都吸引过来了。到八岁,就浏览了很多佛学经典,并能融会贯通;九岁就能通背《涅槃经》,十二岁投到道药禅师门下,剃度出家。此后,潜心修禅,先后在林虑(今林州)、相州(今安阳附近)、洛阳、邺都(今安阳东北)、嵩山等地住持寺院,“夏听少林秋还漳岸”,并回朝歌在古灵山创建古灵山寺,在城北建石佛寺。
法上为了研修佛理,历尽千辛万苦,不舍不弃,矢志不移。《续高僧传》中记载了很多他忘我研修的故事。比如“后值时俭衣食俱乏。专意涅槃无心饥冻。故一粒之米加之以菜。一衣为服兼之以草。练形将尽而精神日进”。说他困苦时曾经没衣服穿、没粮食吃,以野菜充饥,以稻草当衣,但他根本就不知道饥饱,不在乎冷暖,潜心修学。他佛学日进,虽然又黑又瘦,形容枯槁,但“神气高爽,照晓词论”。

古灵山全景

法上的佛学水平达到很高的水平,“德可轨人,威能肃物”;“学德为一时之冠”,具有崇高的声誉和威望。后来经东魏大将军高澄举荐,到邺都任“统师”,掌握“僧录”,统领天下僧尼。曾经与高丽(今朝鲜)、印度的高僧一起切磋佛教经典。北齐文宣帝将他请进皇宫,尊为国师,搬出旧藏的梵文经书一千多箱,请法上大师在天平寺翻译。还经常请他讲《十地经》《涅槃经》,亲笔下诏书,给法上高僧很高的荣誉。
法上虽德高位尊,但非常简朴,平易近人。《续高僧传》说他“法衣瓶钵以外更无余财。生不屦乘步以毕命。门人成匠。任情所学。不私己业。偏用训人。言常含笑罪不加杖。”除了随身的衣物没有任何财产,一般不乘坐豪华的车辆,都是以步代车;他的门下徒弟也都学业有成,对弟子总是循循善诱,毫不保留,态度和善;即使弟子们犯了错误,也不轻易地体罚他们。他自己省吃俭用,将所得的捐赠等建造了一座宏大的山寺,在邺都的西山,叫作合水寺,后来改名修定寺。在山的极顶建造了庄严华丽的弥勒堂,寺院的僧侣一百五十多个。
法上著述颇丰,撰有《增一数法》四十卷、《众经录》一卷、《佛性论》二卷、《大乘义章》六卷。法上有许多学生,著名的弟子有法存、融智、慧远(净影寺住持)等。其中慧远(523—592)是一代大师,常讲《地论》,并随讲随疏,著有《十地经论义记》,与天台宗智顗、三论宗吉藏,合称隋代三大法师。
灵山寺重修于盛唐开元,鼎盛于唐、宋时期。这期间寺院所辖面积近35公顷,高僧200余人,古磬阵阵,木鱼声声,游客云集,香火旺盛。灵山以其远扬的名声惊动了朝廷,唐高宗永徽六年(655),曾召见寺院长老法如到长安垂询佛事。

林氏姓源碑

明山东副使裴骞专程从山东来游灵山寺,并写《游灵山寺记》一篇、诗三首传世。在《咏灵山和吕定原》中写道:“才入灵山眼倍明,楼花螺髻不多情。逍遥天界惟长乐,坎壈人间路不平。虎岫俨如僧作礼,龙泉似与磐争鸣。烦纾懊恼都消却,始信余生薄利名。”
裴骞,山西泽州人,出身名门,明正德十六年进士,任通政司右参议,南京尚宝寺寺丞,滁州同知,蓟州兵备道,官至山东按察司副使。裴骞入仕后,被万历帝赐为“靖边巡阅副使”,前往今甘肃,内蒙古,陕西一带,“巡视”明朝边境达25年之久。事实上是将他贬到边疆,直至万历驾崩。因其在塞外留下了一系列诗句,如:“十年苍海梦魂通,此日登临逸兴同。无限蛟龙喧静昼,即如风雨号长空。波心坐拥蜃楼结,山势遥连雉堞雄。安得仙槎从此泛,瀛洲为访蓬莱宫。”又流传下来一些广为传诵的事迹,如:嘉峪关关侧题字台就是他率先设置的。长城一带的百姓用“塞上裴骞”来形容常年在外,孤独自守,凄凉的人生。后常用其形容为官者。
裴骞多学博才,著述甚多,著名的有《滁州集》、《蓟门集》等,诗文散佚于地方志和金石碑刻中。有名的有《仙人台记》(咏河北昌黎碣石山),《咏灵山和吕定原》(河南淇县)《海》《元妙观重修钟楼记》《岩山石洞辩》《重修太师殷比干墓碑记》等。

比干庙大殿前立有著名的“林氏姓源碑”,即《重修太师殷比干祠墓碑记》。为明代嘉靖十七年(1538)河南卫辉府同知裴骞所撰,碑文近千字,清晰可辨,是国内仅有的一块追溯林姓源的石刻文物。该碑以详尽地记述了林氏被周武王赐姓的经过而闻名天下。裴骞时任卫辉府同知,参与了修葺比干庙的行动。
修复完成后,他撰写了此文,本意在于记载此次修葺活动,但因其详细叙述了林氏源流而被人称为“林氏姓源碑”。

龙潭飞瀑

在古灵山东崖绝壁上,刻有一首摩崖诗作:“山卓碧云插汉,泉滃绿玉飞花;三仁六七贤圣,灵杰千古同嘉。”描写了这里的美丽风光和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明崇祯年间福建道监察御史、四川布政司参政,淇县人孙徵兰所题。孙徵兰还有许多吟咏灵山的诗作,如《灵山幽致》:“范金何代铸林泉,潜许尘疆辟洞天。涧古仙流花辨路,山灵僧借石谈禅。樽翻鱼鸟逍遥案,笔补云霞飘渺权。问其哪须别济胜,萝床随兴足高眠。”
明代嘉靖年间文人于慧在朝歌当县令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到灵山游览四五次,写下了《游灵山》:“地辟天流碧,罔崇势走红,荒烟迷古洞,翠壑卧蛟龙。钟磬来丹雾,笙箫守玉聪,藻觞吞皓魄,菜筋嚼清风。蟹劈涧中紫,鱼烹潭侧红。片心莹石髓,两目豁花丛。探谷兰何在?登坛木亦空。停杯多惆怅,对景更怩忡!袅舄飘王子,鸾轩下吕公。秋霄美明月,安得此山中。”调任阳城后,还常常回忆起灵山美景,于嘉靖三年写了一篇《灵山十景记》。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他把古灵山的景色概括为灵山十景:危岩少进,群峰耸翠,列柿流丹,一径蓬壶,半岩风雨,九天鸣佩,巨崖走蛟,双剑横秋,东海龙吟,西山虎啸。景景如诗如画,绘声绘色,淋漓尽致。

古灵山泼水节场景

明代主事李继先隐退汤阴,闻灵山古刹水石甚佳,专程来游,并撰写了《重修古灵山记》。在文中,他感慨道:“今寺惟灵山吾不厌之,而有言张之,何耶?是以其地之盛而自为可奇也。”
李继先,明朝开国名臣,官至侯爵,陇西郡侯,文渊阁主事,吏部主事官,南昌战殁。
明代《淇县志》载,淇县有八大景:“淇园竹翠、胜水流清、鹿台朝云、矩桥夜月、纣窝滩声、朝歌野色、青岩仙境、灵山灵泉。”其中灵山独占两景,即“胜水流清”、“灵山龙泉”。灵山龙泉说的是灵山黑龙潭,位于寺院的西北侧500米处。这里山势挺拔,泉涌涧飞,潭深莫测,俗传龙寓其中,旱祷辄应,山因此而获名。在明代以前,这里就建有龙王庙,庙下有三洞,洞口凿有龙头,泉水由此流出,声音湍急,山谷回应,宛如龙吟。灵山寺后有一河流,名曰玉带河。玉带河自黑龙潭突溢而出,绕古寺迤逦达于山外,泉水在山壑石隙中淙淙叮叮,流淌不息,犹如琴弦畅鸣,又如骇浪拍崖,涛声如啸,古人把这一胜景谓之“胜水流清”。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留下不少诗作。

雾涌铜顶

明代参政阮言在《灵山龙泉》中写道:“灵山泉底漾清流,三出龙宫望海浮。红蓼滩头惊振鸟,碧波影里浴眠鸥。晓烟水面融融气,夜月天心色色秋。几度临登闲赏玩,归来云树映岑楼。”明代给事中吴代在《胜水流清》中吟道:“碧山崖下瀑清泉,涌出荒塘会百川,夜月印来光满地,秋云霁去色连天,有源巨浸难穷后,无息共流不计前,一派朝宗归正道,濯缨孺子起歌传。”明代通判王希成在《登灵山》中吟道:“昨宵携子此山游,清胜都教一览收。空谷丰含天际日,丛峦深掩洞中秋。龙泉瀑出山根冷,草树交藏景色幽。为看老僧满贝叶,不知明月上山头。”明代诗人靖安在《胜水流清》中写道:“石壑潺潺泻碧流,诚然活水出源头,不分昼夜趋东海,道体何须更外求。”清代淇县知县柴望写有《胜水流清》和《灵山龙泉》,他在《灵山龙泉》中写道:“岩穴耽奇蓄异流,云岚飘渺际天浮。龙藏古洞如听梵,僧老高林似列鸥。山欲效灵频出雨,水当规壑自思秋。悬崖百尺空双眼,不独神仙喜驻楼。”除此之外,还有明代吕颛的《游灵山寺》、明代诗人刘世荣的《胜水流清》、明代诗人杨鹏的《灵山龙泉》、明代诗人李风荣的《灵山古刹》、明代诗人窦金的《灵山龙泉》、明代淇县知县李尚实的《游灵山寺》、清代训导王廷议的《山寺》、清代淇县举人孙宜孙的《灵山龙泉》等,还有许多诗作由于年代久远,作者已无法考证。

古灵山禅寺

历代文化名人留下的摩崖石刻和诗作,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学、艺术和书法价值,是研究古灵山历史、文化、宗教、自然环境等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是前人留下的无价之宝。




淇县之窗《朝歌文汇第一卷》   主持人:宋建江(同野)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sjjxinxiang@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