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淇县桥盟街道办事处赵沟村,当78岁的杜明道和83岁的常永海两位老人,将精心编写印刷的500册《赵沟村志》发放到村民手中时,历时2年,几易其稿,共计11章24万字,并配有80余幅图表的村志,终于圆满地画上了句号。这是淇县第一本村级志书,它详细记述了赵沟村2000多年来的社会和生活变迁。
谈起写村志的初衷,该书发起人杜明道说,过去,我村曾有一座轩辕坟,“文革”中被红卫兵以破“四旧”名义毁坏了,给我村乃至淇县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2010年7月,淇县桥盟乡(现为桥盟街道办事处)阳光新型农村社区奠基开工,这对赵沟村村民来说是一件大喜事。这意味着,村民将要告别平房和土地,告别农村户籍、农业生产,告别旧的生活习惯,步入卫生、教育、商贸、休闲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的现代化社区城镇生活。但也意味着赵沟村将不复存在。如果现在不用文字记载下来赵沟村几千年的历史,村民的后代想要寻根问祖时,留给他们的就不只是轩辕坟一个遗憾了。
一个村的志书就是一个村的灵魂,志在魂在,当然根儿也在。作为土生土长的赵沟村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真实的历史记录下来,保存下来。他的提议,得到了原县志办副主任、赵沟村民常永海的积极响应,编写村志的工作就此展开。
修史之难,莫过于志。村志编委会成员认真商量后,决定由年逾八旬、曾任《淇县志》主编的常永海担任主笔,杜明道配合,并与其他同志负责收集资料。白天,两位老人怀揣纸笔走家串户收集资料,晚上,他们奋笔疾书,把白天收集到资料整理入册。资料短缺,他们就查阅《淇县志》和各村的宗祠族谱,到档案馆借阅历史典籍,召集老年人回忆。就这样,昼夜不停,寒暑不易。
村委会没给印刷费。眼看村志已编写完成,却没钱印刷,二人心急火燎。杜明道站出说:“没钱我自己出,借钱也要印!”从2010年起,杜明道陆陆续续从儿女那儿借来了4万余元,用于村志出版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费用。
《赵沟村志》记录了赵沟村从战国时期至今全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沿革,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是该村发展的真实记录,也是传统教育和文化兴村的好教材。村志对曾经使用过的石碾、石磨、铡刀、织布机、水车等全部拍照,让后代认识这些被时代淘汰的生产生活用具,知道它们曾发挥的作用,见证时代的发展。
随着生活方式转变,延续了数千年的各种民俗活动,许多正在渐渐消失。在村志中,这些民俗、节日、游戏、历史掌故以及传统集会活动等,都被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来,可以永久存留。村志客观记录了赵沟村各个年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状况,生动鲜明地反映出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小村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村民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精神财富。
《赵沟村志》的出版,圆了两位老人的一个梦,赢得了赵沟村民的赞许,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省、市、县三级电视台和很多网站都报道了此消息。“《赵沟村志》的出版,是淇县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村志,填补了淇县没有村志的空白,这是整个社会开放和进步的一个标志。”淇县史志专家闫玉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