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地下交通线护刘少奇过境 红色地下交通线护刘少奇过境

河南省《朝歌文汇第一卷》 今天是:
    朝歌文汇 (一卷) 2009-2021    
说古论今 - 红色地下交通线护刘少奇过境
红色地下交通线护刘少奇过境
 
作者:淇河晨报记者 邓少华 张小娜/文 张志嵩/图  加入时间:2015-9-6 10:42:03  qxsjj  

1940年以后,日军在平汉铁路两侧和卫河沿岸增设据点,挖壕筑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层层封锁,纵横分割,企图切断冀鲁豫同太行革命根据地之间的联系。

为打破敌人的封锁,保证冀鲁豫根据地和太行根据地之间人员往来和物资运送,我军在两根据地之间建立了3条地下交通线,其中北线经安阳,中线和南线经鹤壁市。

1941年6月,八路军总部在林县任村镇成立了豫北办事处(全称为“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豫北办事处”)。1942年春,冀鲁豫军区在内黄县井店镇建立了冀鲁豫军区第一办事处,因内黄县地处黄河故道沙区,简称沙区办事处。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协同豫北办事处加强秘密交通。经过地下交通员的努力,鹤壁市境内建立了两条交通线,一条是中线,一条是南线。

大批高级干部由中线到达延安

天色渐渐黑下来,沿途村庄也越来越稀疏了。马车经过一片空旷的洼地,在夜色中悄悄向卫河边驶去。钟斌全神贯注地凝视着夜幕深处。

倏地,一点流萤似的绿光在路旁闪动了一下。他急忙拍了拍申玉海的肩头,马车停住,接着便听见一个人急促地从田野里跑上大路:“是钟掌柜吗?”

…………

马车上运的,正是八路军总部拨给河东(河此处指卫河)部队的三千发炮弹。炮弹是从冀鲁豫平原地区的沿山堡德兴煤矿附近运出的,上面用煤炭伪装着。

负责运输炮弹的,是冀鲁豫平原地区的秘密交通站的通讯员。这个交通站是1942年中国抗日军民为了打通太行山与冀鲁豫平原地区一百多里的交通梗阻,而秘密在敌占区设置的。

这是王化棠的小说《卫河静悄悄》里一个生动而真实的故事。

王化棠1921年生于鹤壁市上峪乡水泉村,1938年加入八路军,1944年任冀鲁豫平原地区秘密交通站站长,1988年出版小说《卫河静悄悄》,主要就是讲地下交通线的事儿。

1942年,冀鲁豫军区和中共地下党在浚县建立了一条通往太行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地下交通线,东起内黄井店,中经浚县的元过、聂村、小齐村、老观嘴、裴庄、乔村、李黄庄等村庄,至汤阴县宜沟三里屯越过平汉铁路,再经鹤壁地域的岔河、冷泉、柴厂、朔泉、西南山进入淇县的大柏峪、全寨村终点站,全长70多公里,进入鹤壁地域后,有时也经耿寺、鹿楼、谭峪、大河涧、小河涧、盘石头到林县终点站。

在3年多的时间里,豫北办事处利用这些交通线,先后护送过往人员达1万多人次,被护送的人员中有刘少奇、邓小平、陈毅、肖华、杨勇、吕正操等高级干部,还有大批中下层干部和奔赴太行、延安的青年学生。特别是1942年延安整风期间,秘密交通线空前繁忙,仅此1年,豫北办事处就护送5000余人。较大批的如1942年4月,豫北办事处将300多名新四军伤病员和家属安全护送到太行根据地。9月,在豫北办事处和冀鲁豫军区敌工部的周密安排下,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中共冀中区委书记黄敬率区党委和军区机关、部队500余人,顺利通过日军封锁线,由冀鲁豫边区抵达太行抗日根据地。此外,豫北办事处还多次护送过往的盟军官兵和国际友人。

南线主要由“一窝鸿”支撑

南线地下交通线是太行军区七分区敌工科科长王舒苗于1941年建立的。东起内黄井店,西至汲县狮豹头村,全长200余里。途经淇县小河口、臧口、良相、西马庄、卧羊湾、油城(或北阳、玉女观、枣生)等村,到达狮豹头村。在这个交通线中,王舒苗的老家良相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交通站点。

1941年,王舒苗在淇县北阳镇良相村建立地下交通站,并以此为据点,打通了南线地下交通线。良相村位于卫辉、辉县、淇县的边缘地带,又是王舒苗的老家,在此处建立交通站有很大的优势。

王舒苗为了打通交通线,积极做群众工作和敌伪工作,动员良相村的王礼玉、王鸿占、张国新等参加地下交通工作。1944年11月,王礼玉被敌人杀害后,王舒苗又派共产党员王鸿照回村接替王礼玉的地下交通工作,同时,又动员李明训、王鸿猷、王鸿业、王鸿泉参加了革命。

记者见到91岁的王鸿泉时,老人正静静地坐在轮椅上,看着来往的人群和天空中缓缓变幻的浮云。无情的岁月已夺走了他当年的健壮和灵敏,他想讲述当年的神勇,使劲儿张了张嘴,脸上冒出了青筋,却已讲不出话。

王鸿照、王鸿泉、王鸿猷、王鸿战、王鸿杏、王鸿业、王鸿温、王鸿勇、王鸿渭等人都是王鸿裔(即王舒苗)发展起来的地下交通战的交通员,他们是良相村地下交通战的主力,被伪军和土匪称为“一窝鸿”,南线主要就是由他们支撑。

护送过境革命干部600余人

据良相村现年79岁的孙堂庆老人介绍,交通站的工作当时是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每一条路线都建有若干站点,站与站之间实行单线联系。交通站不仅负责传递情报、护送干部,还要组织和安排粮食、军用物品支前运输以及伤病人员的转移,各站之间采取接力运送的方式,还负责来往人员的吃饭、住宿等。这些由交通站串连起来的秘密运输线,多选择比较偏僻的小路,尽量避开敌人的岗楼、路卡。

孙堂庆说,当时王鸿战和王鸿杏等人经常打扮成要饭的、卖花生的,秘密运送情报和来往人员, 他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王鸿照装扮成卖花生的,去护送我军的一个通讯员。走到敌人的关卡处时,那个通讯员看到拿着枪的敌人突然害怕了,抓起王鸿照的手想跑,王鸿照怕敌人发现端倪,灵机一动,使劲儿把他往回拉,还嚷嚷着:“你这人怎么回事,吃了我的花生不想给钱呀1就这样迷惑了敌人,两个人顺利地通过了关卡。

1942年4月,太行军区派3个交通员打扮成逃荒者,赶着毛驴从小河口渡淇河,把装满钞票的两个麦秸篓安全转送到内黄井店。除了运送来往人员,他们还打击敌人。

1944年1月27日,王舒苗派交通员张国新将南阳村、潘庄村的伪军情报送到老一团,次日晚上,老一团派了两个连,在交通员张国新、孟二孬的带领下,拔掉了南阳村的日伪据点,全歼了潘庄日伪军一个连。不久,王舒苗又派交通员到汲县、淇县城内散发传单。一次,交通员郭海温混入淇县城,半夜张贴传单,吓得日伪军倾巢出动,全城戒严,挨户搜查八路军。

1941年至1945年,这条交通线在王舒苗的领导下,不仅搞好了地下交通工作,同时还搜集情报,歼灭顽敌。沿交通线的土匪汉奸和把守封锁沟、平汉铁路的伪军当时都不敢拦截八路军过境人员,有的甚至把王舒苗当“朋友”看,只要听说是王舒苗派人过境,概不过问。党中央从延安发出的文件、信件、情报等因而及时地送到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这条交通线从1941年到1945年,护送过境的革命干部600余人,传递各种文件材料数十次。

现在,除了王鸿泉,当年的通讯员都已经不在人世。采访当天,村里人告诉记者,在郑州居住的王鸿业还在世,但随后一联系,才知道王鸿业也于今年6月份去世。

牺牲在敌人枪下的

王鸿照

据孙堂庆介绍,现在坐在轮椅上晒太阳的王鸿泉当年是个响当当的人物。王鸿泉一米九零的个子,胆子非常之大。他常年跟随武工队队长王鸿照四处征战,王鸿照读过书,有主意,王鸿泉比较实干,王鸿照咋说他就咋干,两人配合得十分默契。

随后,记者来到王鸿泉家里,他的老伴向记者讲述了当年惊心动魄的那段历史。据她介绍,王鸿泉和王鸿照关系比较好,王鸿照曾经在林县小寨村办的训练队学习,历任淇县大队战士、班长、武工队长等职,于1948年牺牲。王鸿照牺牲的时候,王鸿泉就跟他在一起。

王鸿泉的老伴介绍,现在人来人往的街心当年就是烽火战场,王鸿照就牺牲在那条街上。

1948年农历八月十二,常屯镇镇长王克臣经过与匪首高永清、叛徒李明训多次密谋策划后,定于这天晚上“请客”,声称是要感谢政府宽大和村上的照顾,背地里却在村里埋伏,准备除掉王鸿照。

王克臣派人到史庄向王鸿照发出了邀请,请他回村赴宴。王鸿照不知是敌人设下的圈套,便同王鸿泉一同去参加,散席后准备回史庄时,在村西头遭敌伏击。

当时,他们两个正在村子西头说话,听到敌人的枪声,王鸿泉朝村子东边的苇坑跑去,而王鸿照则往西头跑。

敌人走了之后,王鸿泉在村子里四处寻找王鸿照,发现他腿部中枪,已经流了很多血。

王鸿泉上前抱住王鸿照大哭,“大哥呀,你咋恁傻,咋不知道用衣服包扎伤口止血呢。”王鸿泉一边心疼地埋怨王鸿照,一边背着他去看医生。当天夜里,王鸿泉连夜写材料,把发生的事情紧急汇报给上级党组织。

夜里,王鸿照还能说话,王鸿泉喂他喝了些面汤,本想着他会慢慢好转。没想到,第二天早上王鸿照便不行了。他牺牲之后,王鸿泉在街里大哭,“哭得很可怜。”王鸿泉的老伴说。

1951年,村民为了纪念王鸿照,在村东河堤旁修建了纪念碑,并建有烈士亭,后因村庄规划,纪念碑多次搬迁,现迁至村委会东屋墙外,仅剩石碑一座。(淇河晨报记者 邓少华 张小娜/文 张志嵩/图)

 





淇县之窗《朝歌文汇第一卷》   主持人:宋建江(同野)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sjjxinxiang@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