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访《重修觉惠寺碑》 偶访《重修觉惠寺碑》

河南省《朝歌文汇第一卷》 今天是:
    朝歌文汇 (一卷) 2009-2021    
风物民俗 - 偶访《重修觉惠寺碑》
偶访《重修觉惠寺碑》
 
作者:岳武佐  加入时间:2015-6-13 11:33:38  岳武佐  

今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大屯村民。他们说,还保存一通乾隆十四年重修觉惠寺碑。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他们见我很感兴趣,便邀我前去一看。我当然也欣然接受。

 

明、清《淇县志》对郊台都有记载。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6—→469〉《淇县志》:“郊台在县东北吴里社,世传殷郊祀之所。”〈明·嘉靖二十四年《淇县志》〉

清顺治十七年〈1661—→344〉淇县志郊台在县东北十五吴里社。相传殷郊祀之所。今觉惠佛寺即其遗址也。

淇县古文化遗址中有台寺遗址。

台寺遗址,在冯庄、大屯、贯子三村之间。1956年文物复查时发现。长宽各一百米的方形台地。文化层厚三来,有灰坑、红烧土块、鹿角、骨簪等。因古为殷郊祀之所,后人又在此建觉惠寺,故命名这里为台寺遗址。〈《淇县志》〉

这里究竟什么样子?没有见过。

既然接受了盛情邀请,自己又感兴趣,希望碑中有关于郊台的文字。有没有?有多少?这都是谜。所以绝对不能不去看个究竟。

五月二十八日,早早吃饭。七点钟我们便骑车出发了。约不到九点到大屯,找找人,约近十点我们见到了这通古碑。

该碑保存在大屯三官庙院中,洗涮得很干净。阴阳两面刻字,两侧还刻有精美花纹,颇具持色。碑座高约不足半米,碑高约两米,原来上头还有龙碑帽,因在某地埋着,尚未复位。

我无心欣赏花纹,急忙看碑文。一方面年代久远了,一方面它在桥上为群众服务了,还因为它太重,在运回路上受伤了。所以,不少文字难以辨认。我用湿布一遍一遍擦,一遍一遍辨认。大约五六遍之后,我觉得有十之七八可辨认了,我开始抄。

因为碑高,高处的字我要站在椅子上,举起手,用湿干毛巾擦。太湿了不行,太干了也不行。必须是擦一下,碑面湿,字底干,方能看清字。擦一下,显出五六个字,赶紧记。三五秒钟干了,就又看不清了。低处的字,要下椅子,弯下腰看。上上下下,不知多少次。一手拿笔,一手拿本,还要带毛巾。擦擦,看看,写写。有不清的字,还要对它多次相面。要别人帮忙甚至更麻烦。

不时有群众来看热闹,也介绍有关情况。我顾不得与群众打招呼,上上下下,专心我的抄写。一个多小时过去了,真是眼也花了,头也昏了,手也酸了,腿也乏了。刚将主要碑文写完,突觉受不了了,连撰文者的姓名都没看,便收兵了。

我放下本子便问,原庙址在哪里。庙主用电动三轮带我去看了一看。回来已十一点多了。我们要回家,庙主和高先生坚决不让。我们在高先生家吃了午饭。

当天,天助美。抄碑文时一直阴天。回家时,没走几里路,天又阴了。晚上还下了一点小雨。

此次访问时间虽短,但还是有印象和收获的。

一、印象深刻的是郊台遗址宏伟宠大。

大屯村西不远,有一约一米左右高的台地,向西越走越高。这是遗址的东边边。以贯子村向东,刚出村便见一两米左右高的台地,向东越走越高。这是遗址的西边边。整个台地从东边的大屯到西边的贯子,东西宽在千米以上。南北纯是麦田,无路贯通南北,看地形,据介绍,南北也有三百米以上。

站在东边边向西看,一百五十米左右有两座房,是新盖的觉惠寺。寺西是约三米左右高的台地。据说呈圆形。〈注:数字均为目测估计,或许误差很大〉

大台地中央的土台原本很高。据说,解放前后,远远看去像一座大汉墓,但比一般汉墓大得多。荒草虎坡,小孩死了都往这里扔。四周又有多条路沟。很瘆人。

总上所述,给我的印象是:该一带地区原为一片三五米高的宠大台地,台地中央又有一高台。按《淇县志》记载,应该是“长宽各一百米的方形台地”。由于三千年的风雨冲涮,人为破坏,成了不规则大冢。

二、一个难解的现象。群众反映,原来遗址半腰,有一条小路。小路中间有一段,用脚跺跺,咚咚响,下面似空的。现在,在台上面打井,不太深,就会出水,且水量充足。所以有人猜想说:下面是一潭水。是土台压住了海眼。有人形象地说,假如从平地向台中心水平挖一个洞,水可能会自流而出。当然这不是科学测量而是猜想。高处打井,井身浅,水量足。这岂不奇怪?这还是个谜。

三、觉惠寺的辉煌。乾隆十四年重修觉惠寺,可能是觉惠寺的最后一次重修,最后一次辉煌。大屯村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告诉我:觉惠寺的最后两个和尚,一个叫许宽,一个叫郑炎,就是我们村把他两个照顾到死,并为他们办理后事的。我忙问:这是什么时间的事?他说:我也不知道,这都是老年人传说的。可见该事发生在百年前,距乾隆十四年重修觉惠寺也是一百多年。所以我说,乾隆十四年重修觉惠寺,可能是觉惠寺的最后一次重修。

重修觉惠寺碑记曰:“若论其地,〈觉?〉惠寺地处崇台,茂林秀雅。贤士君子,多〈会其地?〉。因之名台子寺云。”可见当年觉惠寺地处高台,林木繁茂,寺院整洁,环境优美。“贤士君子”常来寺院聚会,或游玩赋诗,或谈天说地,或议古论今。平民拜佛祈福,就不必多说了。觉惠寺当年相当的热闹。

“又阅碑记,昔人以为散财之所,不知鹿台何在,而竟以是〈名?〉之。”这里还竟然被有些人误认为是鹿台,不但说,而且载诸碑文。可见这里气势名声之大。

作者用一个“竟”字,表明态度,并且说“是说也,不必深辨。”

鹿台《淇县志》有明确记载,当时那里有众多唐碑。这一点撰文者清楚。所以,他说“是说也,不必深辨。”言外之意是,这里不是“散财之所”。“散财之所”遗址在县西,上面建有鹿台寺。还辨什么呢?

鹿台上建鹿台寺,郊台上建郊台寺,自然而然。但是,鹿台上建了鹿台寺,郊台却建了觉惠寺,为什么?

鹿台是金库,建寺因旧名可以理解。寺院建在郊台上,郊台是帝辛郊祭——祭祀天地的地方。寺是敬佛的地方,不一致。就应该换一个雅号,觉惠寺便应运而生。大觉大悟,惠及百姓。这与帝辛祭祀天地的目的就一致了。所以郊台上建了觉惠寺。

但是,当地群众不称该寺为觉惠寺,而称台寺。至今,至少是大屯群众,不少人不知道觉惠寺,只知道台寺。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想千百年来群众叫惯了郊台。因为该寺建在郊台上,既然不能叫郊台寺而叫觉惠寺,觉惠寺又不顺口,干脆,就称其为台寺算了,郊台上的寺院。可见台寺的叫法,不是因为“贤士君子,多〈会其地?〉。因之名台子寺云。”新《淇县志》曰:“因古为殷郊祀之所,后人又在此建觉惠寺,故命名这里为台寺遗址。”

这里的群众自古不称觉惠寺,只称“地处崇台”的觉惠寺为台寺。台寺一词在县志中指古文化遗址,在群众中只指寺院。含义虽有别,本质却相同。

从台寺遗址的宏大,到台寺的称谓,可知《淇县志》记载的真实性。

平整土地时,将郊台削去了一部分。有人说削去了三四米,有人说:不只。有五六米。如果再有一个农庄主,或叫种粮大户,用土地补助金,将今天郊台的不平,再夷为平地,郊台遗址的宏伟气势,将不再能使人有所感受。想感受者尽早去感受一次为好。



淇县之窗《朝歌文汇第一卷》   主持人:宋建江(同野)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sjjxinxiang@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