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石佛寺村田迈造像为何成“国保” 淇县石佛寺村田迈造像为何成“国保”

河南省《朝歌文汇第一卷》 今天是:
    朝歌文汇 (一卷) 2009-2021    
文化艺术 - 淇县石佛寺村田迈造像为何成“国保”
淇县石佛寺村田迈造像为何成“国保”
 
作者:王小运  加入时间:2014-9-26 17:02:34  qxsjj  

 


田迈造像碑


淇县高村镇石佛寺村北魏田迈造像整体为莲瓣形,是由田迈为首的包括当时的官吏、贵族、僧人、平民等佛教信徒捐钱雕造,上面刻有释迦牟尼、弥勒佛、文殊菩萨、飞天、日、月、龙、狮、礼佛图等,内容丰富,物像众多,有的画面十分罕见,对研究我国佛教史和佛教造像艺术,具有很高的价值,2013年5月3日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什么叫田迈造像?造像的内容是什么?究竟有什么价值,为何能成为“国保”?我作为编写整理田迈造像申报材料的工作人员、作为淇县的一名文物工作者,对此作一浅谈,以飨读者。为什么叫田迈造像  田迈造像也可以称为田迈造像碑,由石灰岩雕造。通高331厘米,碑高272厘米,宽110厘米至128厘米,厚18.5厘米至34厘米,座高59厘米,宽110厘米。

田迈是一名佛教的信徒,他出钱在一块大石头上雕造了与佛教有关的佛、菩萨、飞天等像,田迈造像由此得名。雕刻精美 内容丰富  造像整体呈莲瓣形,顶部略残,当地群众进行了修补。正面雕释迦牟尼,头顶有肉髻,面相清瘦,大耳贴面,表情宁静肃然。颈饰三道蚕纹,内穿僧支,即内衣,外穿双襟下垂式通肩大衣,下着裙。左臂下垂,手指向下,施与愿印。右手屈肘于胸作无畏印。光足立于方形台座上,左右分别是普贤、文殊菩萨,头部均残,当地群众做了修补,其颈部悬有项链,缨络至胸前。

在二位菩萨上方,从释迦牟尼身后伸出两颗菩提树,枝叶繁茂。菩提树上方各雕一龙,屈身回首,口衔莲花,莲花上坐一尊禅定坐佛。

释迦牟尼头光上部,雕一佛坛,坛基饰覆莲座,座上雕七尊禅定坐佛。坛上雕释迦和多宝二佛并坐。其左右和上部雕七身飞天,飞天上身赤裸,锦带在身后成桃形,下着长裙,双足外露,小腿曲回,身躯呈U形。下方四身飞天双手握乐器或吹或弹,上方三身飞天托一宝塔。以上均为高浮雕。

造像碑背面上部刻龙华树,树干粗大,枝叶繁茂,从最上端两枝叶间残存的两只鸟腿和右边枝叶间一条弯曲的蛇身来看,此处原有一衔蛇之鸟,可惜鸟身部分残缺。

龙华树根部左右各伸出一枝忍冬,有茄形果实。在左右外侧的果实上,各有一只长尾鸟在啄食果肉。树下线刻顶屋形龛,顶两端刻鸱吻。斜脊上鸱吻的内侧,左边刻一飞天,右边刻一比丘。左右边拱的上方各刻一天人双手托一圆轮,而右边圆轮内刻一只展翅的三足乌。从文献记载中可知,圆轮内有三足乌者当是太阳。左边圆轮内刻有蟾蜍。《淮南子·精神训》中称“月中有蟾蜍”,张衡在《灵宪》中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意思是嫦娥偷吃了王母娘娘的长生不老药后奔月,没想到到了月宫竟变成了蟾蜍。因此,有蟾蜍的圆轮象征着月亮。拱额内饰刻帷幔,龛内刻后继释迦牟尼佛位的弥勒佛。弥勒佛左手作触地印,右手施无畏印,交足而坐,足下踏一地神。龛之左右各刻为建造佛像捐资、捐物和出力的供养人三组,每组两人,一主一仆。主人身材高大,仆人则矮小。前两组旁边刻有“比丘僧道济”和“比丘僧惠广”文字,最后一组人物前刻有“邑老田迈”铭文。龛的右边刻有管理佛殿的负责人的名字及“佛殿主吴李生”等。弥勒佛下方遍刻供养人像8排,自上而下第一排刻12人,第二排刻11人,第三排刻16人,第四排刻15人,第五、六、七、八排各刻13人,旁边刻有供养人的名字。

造像碑左侧上部为四足青龙,其下是礼佛图,并刻有“邑子吴惠”、“邑子吴显珍”、“维那李盖世”等礼佛人的名字。右侧上部亦为四足青龙,下有礼佛人的名字“威远将军辽城县太守吴头”和礼佛图。碑座刻有两组礼佛图,左边为都维那吴显望”,右边为“都邑主吴发柱”。

礼佛图是表现佛教信徒对佛敬奉、膜拜场景的图像。维那又叫都维那,是寺院中掌管众僧杂事的僧官。为何能成为“国保”从田迈造像上的铭文、礼佛图和供养人像的衣着打扮来看,田迈造像是以田迈为首的包括当时的官吏、贵族、僧人、平民等众多佛教信徒捐钱、捐物和出力所建,其中有一、二品官吏,有四品官员“威远将军辽城太守吴头”。

田迈造像背面线刻天人拥抱日月的画像,这在造像和石窟寺中甚为罕见。释迦牟尼颈部浅刻的三道蚕纹和碑背面线刻的衔蛇之鸟,在同时期的造像中几为仅见。该造像中多处出现护法的龙的形象,除龙门石窟外,只在田迈造像中出现。该造像雕刻有释迦牟尼、弥勒佛、文殊菩萨、龙、狮、鸟、日、月和众多供养人及礼佛图等,内容丰富,物象众多。每一个画面都有一个可讲的故事。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造像的特点,田迈造像应在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至正光五年(公元524年)之间所雕造。它对研究我国佛教史和北魏时期的美术、书法、佛教造像艺术具有很高的价值,成为“国保”理所应当。

(作者系淇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副研究员)


 

淇县之窗《朝歌文汇第一卷》   主持人:宋建江(同野)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sjjxinxiang@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