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 奇的红山北齐石刻
蔡云/杨秀平
就在大石岩行政村阴窝自然村的西边红山的山顶,在当年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七分区司令员皮定钧将军指挥作战的那个小山包上的面向南的一大块豆青石上,刻有三十四个字的碑文,呈阴形字体,每个都有十平方公分大小,苍劲有力。碑体风格的别致,堪称一绝。
作者因考察当年战争的遗迹两次登临红山,对山顶上大小豆青石的被劈开和遗留下来的大寨眼充满了疑惑。当看到这一大块石头上的碑文时,查阅了相关资料,才有了浮浅的了解。
碑文竖刻四行:高洋君主令三千人,杨 , 天宝六年十月二十七日, 破大石高六十尺, 长七十五尺矿丈八。
据碑文所载, 我们可以看出, 这是北齐文宣帝高洋于天宝六年十月二十七日令丞相杨喑率石匠三千人在这里开出了一块高六十尺,长七十五尺,厚一丈八尺的大豆青色质石头。
北齐(公元550—577年)的开国皇帝是东魏大丞相高欢次子高洋(公元550—554年在位号天保),建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安阳附近)。版图有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内蒙南部,公元577年为北周宇文泰所灭,共历六帝28年。
高洋即位初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杨喑为丞相,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使国力很快强盛起来。但他后期居功自傲,嗜酒纵淫,狂暴不羁,终于因嗜酒成疾而死。
北齐政权的后期是腐朽黑暗和多舛的。据史载:是时频岁大水,州君多遇沉溺,谷价腾跃。重以疾疫相乘,死者十四五焉。至天统(公元565—569年)中,又毁东宫造修文、偃武、隆基、嫔嫱诸院,起玳瑁楼;又于游豫园穿池,周以列馆,中起三山,楼台,以像沧海;并大修佛寺,劳役剧万计。财用不给,乃减朝仕之禄,断诸曹粮及九州军人常赐以供之。武平(公元570—576年)之后,权幸并进,赐与无限,加之旱蝗,国用转曲,乃料境内六等富人,调令出钱。而给事黄门侍郎颜之推奏请力关市邸店之税,开府邓长顒赞成之,后主大悦。于是以其所入以供御府声色之费,军国之用不豫焉。未几而亡。
为了修造大型御园、陵园、寺庙等建筑供帝王声色之用,北齐王朝自第一代开国皇帝高洋起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动工。仅石料一项,就十分重视地让大丞相杨音负责开采。为了开采花岗岩(豆青石)就在红山上动用了工匠三千人,其它地方开采石料的工地和工匠之多不可想象。可见当年工程的浩大。为了这些建筑,把整个国家财力掏空了,以致于影响到国防力量。北周宇文泰趁机兴兵,灭了北齐。
从碑文上推断,刻碑的这块大石头就是开采下来的大石头的连着部分,而当时的红山,肯定要比现在高出六十尺以上,和现在看到的小山包基本齐平。由于开采石料,才把个红山山顶削成了现在的高度。开采下的石料全部运走了,未见有堆积地迹象。由此可想为了运送石料,把它们隔山架岭地运到百里之外的安阳,恐怕得用最低五千人以上。但是,那块开采出来的高六十尺,长七十五尺,厚一丈八尺的大石头,少说也有三千六百吨,是怎样运走的呢?作者找遍所有资料,未见明确答案。可以肯定的是,皇帝这么重视这块大石头,派了大丞相来,不会图运输轻便把这块大石头劈成小块运走的,而是整块地运走了。运到了哪里?作什么用?运到了皇家御园里,立起来,供观赏用,以象征皇帝的尊严和国力的强盛。他们不会弄进陵园埋在地下的。如果把它劈成小块运走作普通石块用,也不会刻碑记录此事的。但是,在那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齐,靠什么运输机械把它完整地运走,这是一大难题。靠人抬、冰滑、滚木和木轮太平车拉似乎不太可能。那么,他们是怎么地运走了呢?暂时成为一个谜,有待以后的专家学者来揭开。
暂且不说这块大石头怎么运,再来看看红山上这大大小小的露头石头吧。这种石头属于花岗岩青豆石,老百姓土话叫驴皮石头。这种石头石质很坚硬。目前能看到的红山上的漫山遍野的石头,小的几吨,大的几十吨重,上面都留下了大小不等的寨眼,有的大寨眼几尺长,尺把深,每块石头都被成功地劈开。在那人们还没有掌握很高的冶铁技术的古代,用铁凿开采一般地脆青石还是勉强,开凿这样坚硬的石头,就是现在的人,用很尖很硬的合金刚钻用人工开凿也是个大问题。不知道一千五百多年前的石匠在这里用的是什么先进工具。
从每块石头都被劈开的裂缝上,我们也看出了古代石匠劈石头高超的技术。按现在石匠一般地劈石头技术,是在石头的大面凿寨眼往小头座劈,才容易把石头劈开。但是这里的石匠与重不同,而是在相当一部分的石块上从小头往大头座劈。我们认为这种劈法是不可能劈开的。但他们都成功地劈开了,未见有夹层和劈不开的现象,不能说这不是个谜。
再看看这个碑文,竖刻四行,“杨”字为独立一行,综合整个碑面,作者认为,碑文不全,还应该有其它字没有刻上。而刻这个碑的时间绝非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六年(公元551年)十月二十七日,而是它以后。可以说,天保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就是成功地开采出这块巨石的确切时间。结合整个石料场来看,既然把最后的一层石头都费劲巴力地全部劈开又没有运走、碑文还没有刻完这一情况来分析,可以断定,这是因为公元577年北齐后主武平七年春北周宇文泰发动了侵略战争而突然停工的。在红山上开石刻碑的工匠、在路上运输的民工因为战争一哄而散,留在路上的石块比比皆是。作者对这一条运输线进行过仔细地考查,这条线是从红山下的阴窝村经大石岩、赵庄,小呼沱,再从上曹村向北拐的,而这些地带的周围没有这种石材,只是河沟和路上才有,可见它们的来源在红山。
因为有杨丞相率三千人在此开石,数不清的人在此运石,数不清的工匠在京城搞建筑,数不清的工程师在搞设计,数不清的地方官在为此逼粮派款。为北齐留下了轰动一时的热闹场景。遗憾地是,这些重大的工程还没有完工,北齐就因此而亡国了,君主们并没有得到完工后的享乐。因此作诗讥嘲道:
北齐取石开红山,
留下碑文传千年。
穷尽国力究何用?
帝王享乐建皇园。
有关红山的传说很多,当地人就能说出熬荡舟、孙柏里、火焰山、孙悟空、红孩妖、张天师、乌鸦救火等相关联的很多故事。红山,留给人的谜团太多。站在红山上,你就会增添无限的遐想。随着灵山和大石岩大旅游区的整体开发,相信红山定会成为我县旅游区的一大靓点,那个时候,困惑人心的一个个谜团将得到逐渐的破解。
蔡 云:15039257789 14783920988
杨秀平:13783010443
2013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