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时“农基”课老师介绍过赵洪璋教授,说赵教授是全国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培育出碧蚂一号、碧蚂四号等好些优良品种。当时也没往心里去,觉得种小麦的事情和自己不搭界,不过从此记住了赵洪璋教授的名字。
插队后才发现这辈子和种小麦紧密结合在一起了。总想作为知识青年应该在广阔天地做出不一般的成绩,能做些什么呢?毛主席说过“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前两项斗争咱不如贫下中农,科学实验应该有优势,虽说仅仅初中毕业,毕竟还算是知识青年,科学实验离不开“知识”嘛。
从小十分崇拜米丘林和他的梨苹果,因此萌生过把西红柿和洋芋嫁接到一起的幻想,然而左思右想没有付诸实践。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道行太浅干不了这么伟大的创举。成天想着能搞点什么科学发明,突然就想到赵洪璋教授。对呀,在农村推广良种也是科学实验,何况对提高粮食产量意义十分重大。
赶快给赵教授写了封信,告诉他我是一个知青,很想在农村搞科学实验推广良种,希望得到他的帮助,给我寄点优良小麦种子。免不了说几句豪言壮语,一定不辜负他的期望,一定要如何如何……临寄出时又有些犹豫,不知道文化大革命中赵教授是否受到冲击,现在赵教授情况怎样,还在搞育种试验吗。最后还是下定决心打定主意向赵教授求助。没有他的详细地址就写了“西北农学院”,又担心这信能不能寄到。
信寄出后,一直忐忑不安地盼望、等待,心想赵教授是大名人,我一个无名小卒冒昧地写信给他,恐怕他不会搭理我。等了二十多天,终于收到赵教授寄来的包裹,一个小小的布包,里面两个小布袋,各装了几十克小麦种子,不是我了解的“碧蚂”系列,一个是“西农6028”,一个是丰产3号。还附有一封信,介绍了两个品种的特点,并热情地鼓励我,希望我好好搞良种试验,做出成绩。真让我喜出望外。对一个远在数百里之外素昧平生的小青年,赵教授那么热情、那么关心、那么支持,我很感动,决心好好伺候这两袋种子,种出成果来报答赵教授。
农谚说“麦种寒露口,种一碗,打一斗”,小麦播种季节到了。不放心把珍藏的麦种种到生产队大田里,就种在门前的菜地。细细地翻整土地,小心翼翼地一行一行播下种,两样品种共种了不到十个平米。美中不足的是菜地太小,两个品种之间没法设置隔离带。
麦种下地后,收工回来先要到麦地边看一看,焦急等待麦苗早点露面。眼看着一根根嫩苗钻出土,慢慢发展成一丛丛绿叶,再连成行,心里美滋滋的。开春后,又是除草松土,又是担水浇水,每天不伺弄一阵就好像少样事情。
知青点旁边有一大片麦田,生产队派我和老袁给麦田追施化肥。老袁撒化肥,我负责给他搬运。四袋化肥就放在我们堂屋里,乘机偷了几把犒劳我的良种小麦。吃了我给的偏碗饭,麦苗长得好欢势,拔节后呼呼往上窜,杆叶绿得发乌。有几个社员看出点苗头,怀疑我偷撒了化肥。我当然矢口否认。哼,打死也不能捅破这秘密。
一天天瞅着宝贝麦子拔节,抽穗,扬花,灌浆,由绿变黄。我没事就围着麦子转,用手量量麦穗长度,掂掂重量,开心极了。转眼麦穗已是焦黄,该收割了。我特地请生产队长、会计、保管来看我的良种麦子,想得到他们肯定,明年再到大田试种。以为他们会很重视,谁知他们一点不感兴趣。我说这个麦秆粗抗倒伏,他们说麦粒黑不好看;我说麦穗长产量肯定高,他们说你伺候屁股大一点地,当然长得好,还一口咬定我偷的化肥上得多,生产队种麦子哪能上那么多化肥。而最不利的一点是这两种麦子比生产队的成熟晚几天,他们强调不能拿收成当儿戏,不同意到大田试种,害怕耽误了秋季庄稼。我心里捉摸也许是化肥上得太多,麦子才延缓了成熟期,可这时又不能明说。唉,我感到自己笨嘴拙舌,说服不了人。
生产队不愿意在大田继续实验,我的良种小麦种到了头,憧憬的科学实验就这样昙花一现。本来想好的等种植成功就向赵教授汇报,这下没法给赵教授交代了。多少年来始终耿耿于怀,感到对不起赵教授,辜负了他的热心和期望。
无缘见赵教授一面,但我一直怀念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