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一进家门,发现爱看电视剧的老婆,居然在专心致志地看书,大感意外。原来是维维义父周鸣祥出的书《问心》。
《问心》无疑是周鸣祥的第一部书,主干是他的电视文艺作品,散文、诗歌占据篇幅约三分之一。这个题目起得好啊,在我的理解首先是指问心无愧,或者是扪心自问。人能要做到问心无愧,德要高,品要端,他做到了。人若敢于扪心自问,则必然做人做事都过得硬,他也符合这个推理。
周鸣祥是我的高中同学,他是高二半截子到一中的,我们初次接触,就感到十分投合,知道他的文笔很好。那次,同窗好友赵文龙在河南的《青年导报》上发了一首诗,我与之探讨现代诗的创作,兴起之处,想成立诗社,组织一干人搞一张以诗歌为主要内容的校报。经过初步酝酿,觉得必须拉上周鸣祥,组成三人核心,那胜算就大了。于是在一个周六下午,与鸣祥约定,三人一起去他家里玩儿。鸣祥十分高兴地答应了。
到了西岗乡郝街村他的家中,鸣祥的父母正好在家。看到我们去了,叔父周在楼急忙和婶母弄了一桌菜,还找了本家才俊来陪客。当晚,我们三个就挤在鸣祥床上,抵足而谈。共同爱好的写作成了谈话主题,极其顺利地达成了共识,决心拉起诗社旗帜,我建议就用他们两个人的名字为诗社命名——龙翔诗社。在隔墙休息的叔父大抵听得真切,非常高兴地走了进来,表示大加赞赏。我们四个热烈地讨论了诗社的组织细节,产生了没有文稿的《章程》。凡淇县一中学生,只要能为《龙翔诗刊》提供三篇诗歌的,就可以吸收为正式成员。组版视诗歌多寡临时定夺。全部手抄,只此一份,有时间有人手的话,可以多抄几份,专人负责在校内传阅。纸张采用整张普通白纸,费用由我们三人出。所有成员没有稿酬,全部尽义务。社长由赵文龙担任,总编由周鸣祥担任,我承担秘书长性质的工作,但是自封为总统筹。
新的一周,我们分头宣传这些主张,并且在赵文龙家里数次召开碰头会。闫国印、窦增新、宋文琳、王振刚等热情参与,并纷纷撰写稿件。《龙翔诗刊》报头题字由著名书法村——泥河村的同学郭灿光题写。诗歌的手抄任务一般是赵文龙完成,他的钢笔字十分漂亮。很快,在第二周,版式规整、内容丰富的第一期《龙翔诗刊》问世了。约20多篇诗作,我们三个发起人的诗作占多数,闫国印2篇,窦增新、宋文琳、王振刚各1篇。诗刊一出笼,很快在校园内争相传阅,有的班级专门组织人员连夜抄录。一时间,我们文科班原来不懂诗歌的,也纷纷效法,毕竟青春年少,激情飞越,很多人的处女作都具有相当好的意境。
原定一月一期,第一期一面世,投稿者众多,后来改为半月一期。进入高三又出了几期后,由于备战高考,我们宣布停刊。由于种种原因,采取传阅方式,往往最后到了谁手里不得而知,我们三个发起人连一期也没存下来。具体出了多少期,发了多少篇,采用过多少人的诗作,都没能留下具体数据。但我所记得的,第二期以后,发诗作的还有李跃峰、李芳、陈星明、纪在志、刘树国、高铁军、王国平、赵为民、杨领军、董桂玉、龙平海。
诗社的活动,曾受到校长梁仲元、班主任王朝森的热情鼓励,他们两个都是当时全省凤毛麟角的特级教师,在语文方面,高徒如云。参与诗社的这些同学,在后来的人生发展中,大多数保持了优异的写作能力和敢想敢为的诗人风格,逐渐成为某一方面的才俊。
发起人赵文龙:开办《龙门辅导班》十数年,从他那儿走出的少年才子数以百计,很多学生在初中、小学就开始有文章见诸全国、省级报纸。
发起人周鸣祥:一度是河南省内县级电视台具有很大影响的创作高手,夺得的奖项之多令人称奇。如今第一部作品《问心》出版。
发起人宋建江:网发《末流人演义》,长篇手稿尚有3部。在法律博客有《一了文房》,累计诗文1000余篇。
成员郭灿光:市书法家,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
成员闫国印:工人,文学上未再发展,但笔耕不缀。
成员窦增新:乡镇医院院长,近年来诗歌、散文创作犹如火山喷发,成为报纸上常见的作家,成果丰硕。
成员宋文琳:乡镇中学领导,语文教师,副教授级。
成员王振刚:乡镇中学语文教师,早逝。
成员李跃峰:亿万富豪,做陶瓷实业。
成员李 芳:县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出身文秘。
成员陈星明:郑州房地产企业高管。
成员纪在志:工人,文学上未再发展,现从事个体经营。
成员刘树国:曾任协警,从事个体经营。
成员高铁军:市中行干部。
成员王国平:现名王志华,主编多部淇县党史书籍,近年在鹤淇产业集聚区工作。
成员赵为民:原县中行干部,工作十数年后考入北大攻读博士,现供职于北京市广电局。
成员杨领军:省科协科技情报所工作。
成员董桂玉:从军,转业到南京供职。
成员龙平海:河师大求学期间,有教派哲学专著400万字,在校期间悬梁自尽。
还有诸多同学参与过龙翔诗社的活动,笔者不能记起,在此希望大家多沟通,适当时机,是否可以重组龙翔诗社,把我们旧时的文学梦继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