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文汇 (一卷)      

淇县在“大跃进’的年代里
说古论今 - 淇县在“大跃进’的年代里
淇县在“大跃进’的年代里
 
作者:常永海  加入时间:2011-9-20 22:21:31

1958年是个“大跃进“的年份,是个热火朝天冲击私有的年份,也是全县人民难以忘记的年份。但是现在的年轻人,未必知道当时之情景。现将当时发生在淇县的一些情况予以略述,以作后人借鉴。

 

农村建公共食堂

 

从1958年夏至1961年2月,全县村村都建有农忙食堂,村大者,每村有1至3个,甚至4个5个。每个食堂有几十口人或上百口人在一口大锅内吃饭。名曰:“农村农忙食堂:,“社会主义阵地”。说是农村农忙食堂,其实并非农忙时才有,而是一年四季群众都得在里边吃饭,禁止家庭起灶做饭,如发现谁家冒烟在家做饭,就要遭批判,受辩论,说他破坏社会主义阵地。实际群众也不可能在自家做饭吃,第一没锅灶,锅灶已被拆去,铁锅已被砸碎;第二家里没粮食,海怎么能在自家做饭呢?当时列举建农村农忙食堂好处极多,诸如可以节省劳力去地干活,可以把千百年来被封建束缚的妇女从锅灶前解放出来,农忙食堂吃饭不要钱,家家户户不作难等等,用以说服群众。

农忙食堂很平均,一日三餐,各家均用桶或瓷、瓦罐到食堂打饭吃,每人一份不多不少,似乎每户之中都没啥意见。在那生活标准(每人每天7两贸易粮)瓜菜代的年月里(特别60年),食堂的饭大都是稀面汤照人头,红薯面馍窝窝头,人人灌大肚,过不了一会儿,肚里都饿得咕咕叫。食堂内的事务长和炊事员是个好差事,群众都很羡慕,因为他们吃饭不限量,可以捞稠的吃,还掌握着大家的吃饭权。时有“一天吃一两饿不死事务长,一天吃一钱饿不死炊事员”之说的顺口溜。

 

全县建人民公社

 

1956年,淇县农村的初级社全部转为高级社。一村一社的规模已经不小了,但在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推动下,朝歌镇率先将全镇28个(村)高级农业社,合并为公社,称“朝歌人民公社”,相邻的西岗、北阳及高村和庙口4各乡,也都先后一哄而起,建立了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人民公社。公社建立后,各村改为生产大队,作业组改为生产队。对全县畜牧由原来的农户分散喂养,统一改为实行由生产队集体喂养。与此同时,全公社为了统一领导,便于调遣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据上级指示,改生产组织为军事化编制,即公社为团部,生产大队为营,生产队为连,小组为排。公社党的各级领导分称为政委、教导员、指导员,行政领导分称团长、营长、连长、排长等。

各公社根据上级指示,还制定了农工商、林牧副、棉粮油全面跃进指标。不适当地指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等违反科学的口号。

当时说人民公社的好处就是“一大、二公”,似乎只要“大”,只要“公”就是方向。时有朝歌公社将农户进行迁移,小村合并为大村。诸如将付庄、南杨庄、东泉头农户,分别移入东街、阁南、西泉头等村。另将西街农户移入北关、阁南、南关等村。西街改称“文化街”,为四集体学校所占用。所谓四集体学校即一至六年级学生的吃、住学习、劳动全在学校。年龄大一些的学生能生活自理的还可以,那些一、二年级七、八岁的学生,有的夜晚睡觉不知颠倒,吃饭不知饥饱,屙屎尿尿乱抛。教师每天为学生杂事忙的不亦乐乎,教学工作怎能搞好。至此,一股“共产风”从各个方面逐渐泛滥起来,伴随着“高指标”、“浮夸风”也刮了起来。时将“高指标”“浮夸风”称之为“乘火箭”、“放卫星”、“号外”。报纸上亩产五、六、七千斤粮食的新闻报道随时可见。时有革命的诗人为赞扬“大跃进”农业的大丰收,也发挥了巨大的想象力和气魄豪迈的浪漫主义精神,即写有:“稻谷棉花堆如山,社员堆垛上了天。撕块白云擦擦汗,对着太阳吸袋烟。”的诗句。

1958年冬,朝歌公社将一些手工业社扩大为厂。建有机械厂、营造厂、皮麻厂、白铁厂、缝纫厂、副食品加工厂。并新建了电厂、玻璃厂、肥料厂、面粉厂、榨油厂、造纸厂、棉花加工厂、冷冻厂,职工达到300多人,直到1962年全部停办下马。

 

大炼钢铁

 

1958年8月,全县调集部分劳力约4万余人,到高村桥火车站西侧大炼钢铁,炼钢场地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到9月份学校师生放假,男女劳力增至约9万余人。以朝歌、西岗、北阳、高村、庙口5个人民公社为单位,调配人力、物力、财力于工地。各公社统一组织,下设有运输组、采矿组、炼焦组、炼钢组、后勤组、财务组、供应组、宣传组等组各组明确分工,互相合作,各负其责。男女劳力在工地安营扎寨,吃住在工地。建有“小土炉”、“一脚蹬炉”、“小高炉”、“长葛炉”等形式多样。“炼钢炉”生产不计时间,劳动不计报酬,整个工地昼夜不停。有的粉碎矿石,有的拉风箱掌握火候,有的担矿石,有的炼焦炭,真是热火朝天。大家只有一股劲,一个决心,练出钢铁,私心杂念早已抛到九霄云外。时称“离共产主义社会已经不远了,除了牙缸、牙刷是自己的以外,其余一切均是公共的。”由于条件差,技术水平达不到标准,炼出的铁象煤渣块,人们只能说是烧结铁,不能说是煤渣块,说要说是煤渣块,就是右派言论,攻击大炼钢铁,对大炼钢铁不满,否定大炼钢铁成绩,就要在脖子上被插上白旗,在工地上游斗受到辩论,因此形成人人谨小慎微,不敢多言,更不敢讲真话,讲真话怕挨批斗。12月份,天气已冷,大炼钢铁结束,仍留下少数人,将一些机械设备集中起来,建了一个青年机械厂,即现在的淇县高村机械厂。

由于各生产大队男女劳力大上钢铁工地,农作物无人收获,棉花开的雪白落在地上,红薯烂在地里,造成浪费,损失严重,导致了全县粮荒。机关干部原每月供粮食由29斤降为27斤,食油原每人每月半斤,降为3两。群众食粮标准原规定说是够不够每人每年360斤,也没保证了,结果患浮肿病者甚多,特别是1960年冬问题更加严重,但谁也不敢出来讲真话。

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再加国家还苏联贷款,使工业生产也不景气,市场物资缺乏,商品紧张供不应求。原来每人每年发布票1.7丈,随改为0.17丈,连做一个裤头都不够,带着而来的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凉鞋、香皂、脸盆、卷烟、豆腐、粉条、食盐等生活必须品和日用品实行分配制和票证制。当时人们在街上排长队,购买某种商品,甚至阻碍交通,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这种经济形式与“大跃进”不能说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返回主页 发表评论

淇县之窗《朝歌文汇第一卷》   主持人:宋建江(同野)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sjjxinxiang@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