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与“扯淡碑”之谜

      河南省《朝歌文汇第一卷》 今天是:
    朝歌文汇 (一卷) 2009-2021    
朝歌漫话 - 崇祯与“扯淡碑”之谜
崇祯与“扯淡碑”之谜
 
作者:春秋中文社区  加入时间:2011-11-2 21:28:28

 
    大明崇祯十七年,淇县云梦山来了一位中年男子,他衣衫褴褛,疲惫不堪,显然是远道而来。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没有人知道他从何而来,姓甚名谁。只见他抬头朝山上望了望,然后步履蹒跚朝远处一座道观走去。


    过了许多年,这个神秘的、俗名唤作沐怀古的男子,在云梦山潜心修道,终成正果,道号“泰极仙翁”,受到信民敬仰。老之将至,他在县城北圈门外造了一座祖师庙,盖起了一座八角楼,夜深人静,人们经常看到他伫立楼台,深情地向北眺望……

    后来,他死了。死前,他为自己凿好了一块墓碑,面朝北方立在庙里。不知为何,他把碑文反复磨写了几次,最终留下了一篇神秘的、让后人倍感困惑的铭文……
 

讳莫如深的碑文


    看上去,沐怀古的墓碑很普通,圆首方座,石材简陋,高不过两米。在古代,圆首的墓碑被称之为“碣碑”,主人的身份一般比较低下,官位则应在五品以下。但是,具体到沐怀古道人的身份,典籍遗存中少有道人死后立碑的记述,因为这不符合“无为而极”的道家思想。
   沐怀古是个例外。

    这个道行颇深的道教名士,之所以一反常道,刻意要为自己树碑立传,显然是想给后人留下点什么,或者要表现一种情绪,一种强烈的“不甘寂寞身后事”的情绪。然而,讳莫如深的神秘碑文又分明遮遮掩掩、欲言又止,昭示着墓碑主人神秘莫测的身世之谜。


    碑的正面共勒有76个字,居中为“泰极仙翁脱骨”6个大字,碑右竖刻“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申道访云濛(云梦山原名云濛山)修真事迹已详载甲申记矣予等不敢再赘翁”,左刻“生不言寿莫考其纪或曰一十有二纪卒曰然四门空人清琴棋书画抱病老人立”。有意思的是,碑首还刻有一句“再不来了”,两旁更有“扯淡”二字。此碑因此也叫“扯淡碑”。碑阴文字较少,顶端竖刻“为善最乐”4个大字,左右两侧分别刻有“有人问我修行法只在虚灵自然间”和“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鬼神不欺贫”。全碑共勒110个字。

       仅从碑文来看,这个道号“泰极仙翁”的墓碑主人,俗姓水木,河北人(燕人),明末甲申年(公元1644年)入云梦修道;他的生平事迹在甲申这一年的历史中有详细记载;他活了144岁(一纪为12年,十二纪即144年);擅长琴棋书画;生病时他为自己立了这块碑。

    碑文主要记录了墓主的身份、生平,但描述极为模糊和让人费解。

    首先是姓氏。中国人的姓氏大都富有渊源,但在汉人姓氏中,几乎可以确定的是,并没有“水木”这个姓氏,而明朝时期的姓氏情况我们已无从考证,所以有人认为,这很可能是墓碑主人出于某种用意臆造出的一个姓氏,并且寓意着墓主的真实姓氏。

    一个比较简单的推测是,“水”“木”相加即为“沐”,“沐”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姓氏;进而有人猜测,墓碑的主人可能是明初名将沐英的后代。但是众所周知的是,沐英是安徽人,后人又大多镇守滇边,与碑文中所说“翁燕人”不符。另一种看法是,这可能是一种谐音,因此直到现在,当地人称墓碑的主人为“沐怀古”(沐通暮,意即暮年怀古)。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墓碑的主人根本没打算流露自己真实的姓氏,因为在接下来的碑文中,他有意要道出一个更大的谜团,而能否揭开这个谜底,成为破解墓碑主人身份之谜 的关键。这即是碑文中所说的,墓碑主人的身世生平在明末甲申这一年的历史记载中已有了详尽的描述,意即他的身世已是众人皆知的事情。

    这无疑给了我们一个界定墓碑主人身世的范畴。但问题是,这个神秘的“泰极仙翁”被众人所知的范围有多大?在当时他是一个全国皆知的人物,还是某一地域的名士?其显赫的身世为何“不敢再赘”?

    此外,墓碑没有署具落成的时间,这是一种极不寻常的做法。而更加不同寻常的是,碑额上不仅刻有“再不来了”四个大字,墓主人还酣畅淋漓地在自己的墓碑上愤愤地勒下两个字———“扯淡”。长 

    石碑后面究竟隐藏着怎样离奇的故事呢?


崇祯皇帝还是沐怀古

    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扯淡碑”还一直耸立在淇县北关八角楼西祖师庙内,“文革”中被轰然推倒,当成石料砌在了县农机公司的井台上,1984年经过修复后,移入摘星台公园。淇县当地的一些历史爱好者对“扯淡碑”研究亦始于这时。而此前,有关“扯淡碑”的传说,版本众多。

    其中传播最广的一个说法是,墓碑的主人叫沐怀古,乃明朝末年的一个忠臣,无端受朝中奸臣陷害,获罪满门抄斩。血雨腥风之际,家仆念其耿直忠烈,恩泽有加,表示愿意代主受过。于是,沐怀古扮作道人,担一架松柴逃出了京城。一路来到淇县后,沐怀古隐姓埋名,遁入空门。将死之时,蓦然回首,一生悒郁,愤然难平,仰天一声“扯淡”、“再不来了”,郁郁而终……

    有关“扯淡碑”的真相,始终停留在传说的层面上。
长安源社区http://www.changanyuan.com
    但传说也未必不可信。从碑文传递的信息来看,我们起码可以确定一些墓碑主人的大致特征。比如,他是一个落寞的北方显贵,明末甲申年来到云梦修道,有着无法言说的神秘身世,对自己的遭遇或者现实社会存有愤懑之情,去世前在当地有一定威望,死前始终想道破身世之谜,却又顾虑重重,以至反复揣摩碑文(石碑上有磨擦痕迹),终究连姓名也未敢留下,等等。
    而在上个世纪初,可能有过一次破解真相的机会。据说在民国初,每年正月,淇县县城总会出现几个乘小火轮从北京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下了火车,匆匆赶到“扯淡碑”前供奉一番,然后又匆匆离去。如此五六年。此后再也无人来碑前拜谒过。可惜的是,当时没有人知道这群神秘的北京人与“扯淡碑”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以后的当地史料中对此也没有任何记载。

    然而,人们对“扯淡碑”的兴趣始终不曾枯竭。

    近几年,研究“扯淡碑”的主要力量来自淇县民间,这其中,以淇县台办主任申万建为代表的几个当地历史爱好者,通过对“扯淡碑”多年的潜心研究,得出了一个足以震动整个史学界的研究推论,他们认为:“扯淡碑”真正的主人是明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
长安源社区http://www.changanyuan.com
而此前众所周知的历史是,明朝皇帝崇祯朱由检由于李自成攻破北京,殉国吊死在煤山,大明王朝随即覆灭。

    有关崇祯之死,尽管史料中已有明确记载,但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史学界或许是受尼采“怀疑哲学”的影响,包括崇祯之死在内的一批历史事件在一番番沸沸扬扬的学术争论后,骤然变得异常可疑,有些甚至渐成谜妄之论。

    申万建等人提出的观点,涉及到一个互为反证的问题。即要想证明“扯淡碑”的主人是崇祯,就必须首先解开崇祯之死的谜团,崇祯之死的真相是“扯淡碑”即崇祯之碑前提;反之,证明“扯淡碑”即崇祯之碑,亦能破解崇祯之死的真相。

    申万建等人选择从“扯淡碑”入手,他们所有的启发最早也都源自这块碑。这其中,碑文中有关“水木氏”明末甲申年到云梦修道,以及在这年关于他众所周知的不凡经历,使申万建把目光聚集到了距今三百多年前的公元1644年。长安源社区http://www.changanyuan.com
长安源社区http://www.changanyuan.com

    公元1644年


    这一年,是中国翻天覆地的一年。

    公元1644年,中国版图上同时存在着三个政权———北京大明崇祯政权、沈阳满清顺治政权和西安大顺李自成政权。他们的年号分别为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
长安源社区http://www.changanyuan.com
三个政权最终的较量也发生在这一年。这年正月,在西安建立大顺国才两个月的李自成,最先向明王朝发起攻击。李自成、张献忠统率百万农民军,以所向披靡之势,从陕、鄂两地起兵,迅速向北推进,只用了一个多月,3月19日,李自成率军攻占了紫禁城。京城失陷前的拂晓,明朝皇帝崇祯在煤山自缢,统治中国三百年的大明王朝就此覆灭。

    而此时远在关外的后金国并没有意识到,一颗熟透的果实即将落到自己头上。此后,清军受明朝骁将吴三桂的邀请,在山海关大败农民军,把登基才一天的大顺国皇帝李自成赶出了北京城。一番血雨腥风后,满清成为最后的赢家。
长安源社区http://www.changanyuan.com
落败京城后,李自成从此一蹶不振,不久在湖北的一次战役中中箭身亡。

    依据“扯淡碑”对墓碑主人明末甲申年、亦即公元1644年当中人所共知的不凡经历的描述,这一年,最符合这一描述的或许只有两个人———大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和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大顺国皇帝李自成。

    逻辑学当中,有一个“模糊推理”的定律。大义是,围绕论点,在论据外延过大或者不够充分时,可以依据已有的论据推出一个模糊的结论,以便进一步求证。如此,假如我们将崇祯和李自成作为一个模糊结论的论据,那么,他们两人谁更接近墓碑主人的特征呢?

    通过研究,申万建等人把目光对准了崇祯。尽管史料中对崇祯和李自成命运的结局均有详实记载,但相对于闯王李自成来说,崇祯之死显然充满了更多悬疑。

    历史上,有关崇祯之死的说法很多。《明清史稿》记载,公元1644年3月19日拂晓,在大顺农民军攻破京城的前夕,崇祯在玄武台鸣金唤将,竟无一人前来。痛心之极的崇祯感到大势已去,遂将皇后、嫔妃、公主赐杀,然后,在几位老臣的陪同下朝煤山走去。死前,崇祯咬破手指在身上写下一段血书,大意是:我是大明朝皇帝崇祯,死后尸首可任由贼军处置,但不要伤及无辜百姓。写罢,崇祯又向随从交待,死后一定要用头发将他的脸庞遮住,九泉之下,他已无颜与祖宗相见。之后,年仅33岁的崇祯皇帝上吊自尽,和崇祯一起死去的还有11位大臣和随从。

    农民军大破京师后,李自成登上煤山查看崇祯的尸首,念及临死不忘百姓安危,他下令厚葬崇祯和为之殉死的诸位大臣。
这是正史当中有关崇祯之死普遍被认同的一个版本。

    那么,申万建等人对此提出异议的根据是什么呢?

    申万建首先提出了一个假设:假设崇祯想保住性命,以图东山再起,他有没有逃出这一死劫的可能呢?

    从主观上看,当时年仅33岁、执掌江山不过17年(其中,真正执政才9年)的大明朝皇帝崇祯,无疑有着太多未竟的志向与心愿。史料记载,崇祯理政之后,心存鸿鹄之志,为政异常勤勉,一度朝纲大治。当时尽管明王朝已经摇摇欲坠,但来自李自成的打击让崇祯多少感到有些突然。大顺军攻破北京时,明朝在关外和南方尚有大量军队。
    从方法上看,作为一国之君的崇祯皇帝要想成功保住自己的性命,可谓易如反掌。当时,李自成的大顺军队虽然已破京师外围,崇祯对皇城卫戍部队已失去控制,但李自成的钳形攻势却在京城北部为崇祯出逃留下了一个偌大的缺口,何况山海关还有吴三桂率领的二十万明军精锐部队(此后这也成为李自成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史料中从未有过李自成与崇祯谋面的记载,所以,崇祯即使混迹市井,也很难被人发现。而且,李自成的战略目标是颠覆明朝政权,而非弑杀崇祯。
    所有这些都让申万建们感到,公元1644年3月19日拂晓发生在北京煤山上的那一幕历史悲剧,或许只是一场精心安排的脱逃计,而那个长发遮颜、身上写有血书的人,也许并非崇祯本人,而或许只是一个替身。

长安源社区http://www.changanyuan.com
充满悬疑的推论

长安源社区http://www.changanyuan.com
    按照“扯淡碑”的主人很可能就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说法,接下来,申万建等人就必须回答至少两个问题:一是崇祯为什么选择南逃?又如何落脚淇县,归隐空门?二是崇祯在云梦山漫长的隐居生涯中,史料中为何没有他有关反清复明的记载?

    如上所说,当年崇祯假如想逃出北京的话,从当时的情形来看,最佳的去向应该是北方吴三桂镇守的山海关。但是按照申万建等人的看法,崇祯在明朝将倾的当年便来到了距离京城五百余公里的云梦山。而这里,无论是距京城的距离还是地域特征,都并非是一个渴望求生、处在极度危险中的落难皇帝的最佳选择。

    翻阅历史资料可以发现,崇祯是一个生性多疑且刚愎自用的君主。正是由于这种性格,1641年战事正当吃紧之时,他却下令诛杀了对朝庭忠心耿耿的袁崇焕。对于吴三桂,崇祯同样不信任。此外,吴三桂踞守山海关抵御清军,虽屡建奇功,但从当时明军节节败退以及清军窥视关内已久的形势看,山海关也并非是理想的安身之地。如此,选择向南逃亡便成为可能。

    一般来说,亡命之人逃亡之前,对逃亡路线和目的地的选择多心存迷惘,但潜意识当中,总还会有一个大致的方向感。众所周知,明王朝朱氏家族的老家在安徽凤阳,明王朝先在南京建都,而后由南向北迁至北京。因此从心理上,大明朝崇祯皇帝很容易认可南逃的路线。

    满清入关执掌朝政后,百余年间对“反清复明”势力的围剿始终不遗余力,对朱氏老家一带的反清活动尤为关注。因此,南逃的崇祯为了保命,选择一处自己最为陌生的地方藏身,或许最安全。

    因此,崇祯落脚云梦山便成为一种可能。而他选择修道隐身,更是中国许多落寞人士的通常的做法。另外,在中国历史上明王朝盛行崇教之风,而崇祯本人正是笃信道教的信徒。
    至于崇祯在此后漫长的余生中为何没有再作抗争,申万建认为这并不难理解。满清入关后,以其凌厉的攻势迅速将明朝残余的军事力量消灭殆尽,并对全国实行残酷统治。深感失落的崇祯,隐身偏僻一隅,加之“无为”道义的耳濡目染,很可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反抗无疑又将暴露身份。迷惘、困顿、彷徨、无奈中,他接受了一种自己最不希望、最不甘心,但又惟一可以选择的生活。

    有关“扯淡碑”隐含崇祯之死真相的推论,无疑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假说。“扯淡碑”的真相或许就如申万建等人分析、研究的那样,也许不是。但无论怎样,这块神秘的墓碑已经纳入到了研究的范畴,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长安

      揭开“扯淡碑”的真相之谜,也许已为时不远。
 





淇县之窗《朝歌文汇第一卷》   主持人:宋建江(同野)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sjjxinxiang@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