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文汇 (一卷)      

朝歌乃寒
文化艺术 - 朝歌乃寒
朝歌乃寒
 
作者:黄强  加入时间:2010-4-27 9:44:15  qxsjj  

朝歌乃寒

“朝歌乃寒”是我国著名老画家杨乃寒先生常常在其书画作品中落款时使用的词汇。“朝歌”是一个古地名,即今天的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是先生的老家。老人今年已九十六岁高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却与日俱增。“某某年某某月朝歌乃寒画于大梁”,字里行间都流淌着老人对家乡执著的无限的思念之情。

杨乃寒,字雪非,1916年生于朝歌(淇县),现居开封。中国著名书画家,开封老干部大学教授,河南文史馆馆员,中国书画院研究员,中国文史馆书画研究员。上个世纪中叶,杨乃寒先后求学于开封东岳高级艺术师范,杭州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当时,这位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杭州美专的高材生,深得校长林凤眠,国画大师潘天寿的器重。特别是他的作品《贪看枫林晚,已迷路东西》,轰动画坛,受到恩师青睐。潘天寿曾断言:杨乃寒日后必成大器。他擅长花画、山水,在构图、设色及笔墨技法等方面均有建树,且风格独特。诸画之中,杨乃寒尤喜梅花,他画的巨幅龙梅,苍然遒劲,大气磅礴,墨梅长卷,墨韵精纯,笔势雄健,宛如大海波涛,绵延不断,素有“中原第一梅”之称。

作为中国著名画家,他的作品被国内、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博物馆收藏,并出版有《杨乃寒中国画选》等。解放初期,在那个政治动荡的年代,先生也曾遭厄运,历尽坎坷,饱经沧桑人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

    “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未改鬓毛衰”。

第一次见到杨乃寒先生是在2007年的10月份,那一次,先生在省政府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朝歌,我有幸参与接待并为先生拍照留念。初识先生就与先生结下不解之缘,临别,先生紧紧握住我的手说“一定把相片给我。”我能够理解老人的心情,几十年后回到家乡,与家乡父老乡亲、各级领导的合影照片对他来说十分重要,那是他感情的寄托。

我没有忘记先生的嘱托,几次想去给先生送照片,可是,他都在外地创作,未能成行。

今年仲春一个温暖的周末,我驱车开封,拜访杨乃寒先生,终于再次见到了先生。

当我走进杨老家里,看见杨老从画室出来,边打领带边迎接我,他说是有贵宾来,一定要扎上领带,正规些。杨老看到家乡来人和这些照片非常地激动,把每一幅照片都搂在怀里仔细的看,说这是某某人、这是某某领导,一个劲地说家乡人好,家乡变化大。我看见,先生的眼里浸满了泪水。先生的家并不大,但布置得很文雅,墙壁上挂满了他的作品,画室的案上摆放着正在创作的两本册页。我还看了他的一些作品。先生的画作精美绝伦,令人赞叹,但是更令我钦佩是先生书画作品的落款,他的每一个大幅作品的落款上几乎都写有:“某年某月朝歌乃寒草于大梁”等字样,九十六岁高龄漂泊在外八十多年,始终不忘自己的家乡。每每落款,“朝歌”二字随著笔端,老人思乡之情可见一斑。先生没有忘记自已是朝歌人,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他一直把家乡装在心里,写在画上。与先生畅谈了两个多小时,分别时先生说,抽时间我还要再回去看看,到时候你可还得给我照像呀。我自然是连声说“中”、“中”了。

我为这位德高望重、誉满中原的老乡感到娇傲。

我衷心祝愿先生健康长寿。

我期待着再次见到先生。

杨乃寒先生与本文作者合影



返回主页 发表评论

淇县之窗《朝歌文汇第一卷》   主持人:宋建江(同野)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sjjxinxiang@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