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文汇 (一卷)      

黄洞村中访古迹
说古论今 - 黄洞村中访古迹
黄洞村中访古迹
 
作者:陈志付  加入时间:2009-7-16 15:52:17
黄洞村中访古迹

  6月30日,记者来到淇县黄洞乡黄洞村。村里有一座有230多年历史的古宅,被人们称为刘家老宅。村边一座山峰拔地而起,名为玉皇顶。问及村名的来历时,有村民告诉记者,古碑上记载黄洞村原名黄家洞村,但奇怪的是,村里历来没有一户姓黄的。而所谓的黄洞(又称黄家洞)位于村里一座古寺的佛爷大殿内,洞口就在老佛爷的座位下面,传说它是和尚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逃生的秘密通道。多年来,人们一直想进洞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

  

  ◎黄洞村三十年间三易其“主”

  

  单从人口来说,仅有1.3万多人的黄洞乡在淇县算是个小乡,但乡里拥有3000多口人的黄洞村则算得上是个大村。这个古老的村庄坐落在群山环抱的盆地之中,盆地虽然不大,但也算得上一方美丽富饶的人间乐土了。1938年,日寇占领淇县时,国民党淇县县政府便迁到了远离县城的黄洞小盆地里。不久,国民党的新五军也到黄洞村驻扎。1947年3月,中共淇县县委、县政府进驻黄洞村办公。直到今天,黄洞村的人还说,黄洞村当年是县城。

  淇县的文史专家岳武佐在介绍黄洞村的历史沿革时说,早在清朝时黄洞村归汲县(今卫辉市)管辖。到了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为便于行政管理,根据当时省国民政府制定的“插花地”处理办法,由汲县穿插过来的黄洞等6个村划归淇县管辖。当时,淇县也有“插花地”划给了汲县。1954年9月,淇县又被并入汤阴县,当时的黄洞村属于汤阴县第十区。1962年8月21日,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恢复淇县建制,黄洞村又归属了当时的淇县庙口公社。1964年9月,黄洞公社成立(1982年12月改称黄洞乡),驻地设在黄洞村。从1932年到1962年的30年时间里,黄洞村经历了由汲县到淇县、汤阴县再到淇县的历史变迁。

  热心的村民得知记者的来意后,带领记者来到了村里最年长的李习全老人家里。89岁的李习全老人经历了黄洞村的这三次隶属关系的变更。在黄洞村隶属关系变动期间,李习全一直生活在黄洞这块小盆地上。李习全说,那30年县城就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

  

  ◎盆地中的刘家老宅

  

  黄洞村地处淇县县城西北20余公里处的黄洞小盆地。登上村边的玉皇顶向村里望去,只见绿树掩映下的村庄上空岚霭时隐时现。就在这岚光树影之中,隐藏着一处古建筑群,村民称其为刘家老宅。

  刘家老宅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由南向北共4个院落组成一个整体,呈九门相照的建筑格局。这处古老的大院不仅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而且至今还有十几户人家居住。据村民介绍,这处老宅由7栋上下两层的楼房和5栋平房组成,共有上百间房屋。刘家老宅当年的主人刘老庆既不是大财主也没有当过大官,但他称得上是村里的名人。他能够建起这么气派的一个家,是别人为了报恩而无偿资助的结果,他的故事在黄洞村家喻户晓。

  走进这座四院一体的古宅,其古老的建筑风格与周围一排排现代风格的民房迥然不同。整个大院保存相当完好,其门楣、房檐、廊柱、窗棂上的砖雕、石雕和木雕细致而精美,处处透着古色古香,令人叹为观止。村民刘友四就住在刘家老宅里,记者从他家一楼内的木制楼梯登上二楼,看到房梁上写着建筑时间:“乾隆三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立。”

  进入古宅南面的第一个院子,迎面两根粗壮的石雕廊柱引人注目。走近廊柱,只见上面刻有一副楹联:“创业维艰祖宗曾尝勤苦;守成不易子孙宜戒奢华。”看来,平民身份的刘老庆虽然拥有这一大片家业,但他还保持着勤俭持家的本色,他深知创业的艰难,在建房时就训诫子孙要戒除奢华。

  这样古老的民间建筑在当今的城市乃至城中村中都是难得一见的。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正在开展古树、古桥和古建筑的普查工作,随行采访的岳武佐认为,像刘家老宅这样保存如此完好的古建筑应当被列为普查的对象。

  

  ◎为报恩,建起刘家老宅

  

  如果刘老庆真如村民们所说只是个平民百姓,那么在那个年代他哪来的钱建起这样一座深宅大院呢?

  村里的牛四海、刘友四等人告诉记者,当年在黄洞村以种地为生的刘老庆尽管不富裕,却乐善好施,看到别人有困难时总会伸手帮一把。一次,刘老庆到卫辉府(今新乡卫辉市)办事,回来时经过一个大户人家门口,看到一个年轻小伙子被人捆绑着打得皮开肉绽。刘老庆上前打听后得知,原来小伙子偷了大户人家一只烟袋,被家丁抓住了。刘老庆便想,不过是一只烟袋罢了,不能把人往死里打呀!刘老庆当即从身上掏出钱替小伙子赔了烟袋,并求情放了小伙子。

  小伙子被释放后,刘老庆便继续赶路。哪知,刘老庆在前面赶路,小伙子一直在后面跟着,刘老庆一停下脚步,跟在他身后几十米远的小伙子也站住不走了。他感到纳闷,就把小伙子喊到跟前问话。小伙子说自己是个无依无靠、在外流浪的孤儿,今天是饿急了才去偷东西,只偷了一只烟袋就被人抓住了,还说以后再也不敢偷了。他跟踪刘老庆是为了弄清刘老庆家住哪里,等将来有了出息好去报答救命之恩。

  刘老庆看小伙子挺诚实,就把他带到家里养伤。小伙子养好伤要走时,刘老庆还在村里东挪西借为他凑了一笔钱,嘱咐他用这笔钱买二亩地,以后就在家安心种地不要再流浪了。

  小伙子走后并没有回家买地、种地,而是直接到了卫辉府,用刘老庆给的钱在卫辉府买了个提牌官的职位。这个小伙子既聪明又会办事,自从当上提牌官之后便一直受到上司的赏识,一次次得到提拔,后来竟在卫辉府的衙门里当了“二把手”。

  小伙子后来的发迹是刘老庆没有料到的。有一天,卫辉府的“二把手”坐轿来到黄洞村并进了刘老庆的家,刘老庆一开始还不敢相认。这位府官对刘老庆说,当初你给我钱让我回家买地,现在我给你钱让你盖房子。刘老庆说什么也不接受府官回报的钱,这位府官只得派人找来工匠并采购建材,为刘老庆在黄洞村建造了一处九门相照的深宅大院。

  房子建好后,刘老庆觉得自己住不了那么多,就把后面的两个院子卖给了一户姓韩的人家,只留下前面两个院子自己住。姓韩的这户人家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将房子转手卖给了一户姓李的。

  姓李的爱赌钱,有天晚上他在赌场上把带的钱输得一干二净,为了捞回本钱他一狠心将房子押上去继续赌,一会儿工夫连房子也给输掉了。从赌场回家后,他不得不从自己家里搬了出去。

  村民们说不清姓李的那天晚上到底输了多少钱,不过从他一下子就输掉了半个刘家老宅来看,其数目在今天也该是相当惊人的。深知“创业维艰”的刘老庆让人刻在廊柱上的那副楹联并没有对这个外姓人起到训诫作用。

  现在,刘家老宅里分别住着包括刘老庆后代子孙在内的十几户村民。今年72岁的刘友四便是刘老庆的嫡传后裔,现在他和另外两户村民住在刘家老宅最北边的院子里。刘友四说,十年前他才从别人手里买下了这栋老房子。当年姓李的把家输掉后又有另一户人家搬了进来,而继刘老庆之后这个院子又几易其主。数百年来,偌大的刘家老宅里虽然住着不同的人家,但是它基本上一直保持着原有的模样。

  

  ◎无人敢入的黄洞,待解的谜团

  

  地名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记忆,它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黄洞这个地名又蕴含着什么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呢?

  记者在《淇县地名漫话》一书中并未见到有关黄洞村的介绍。问及村名的来历,89岁的李习全老人说,村里有个洞叫黄洞,也叫黄家洞,从他记事到现在也没有人敢进去一探情况。村北边玉皇顶上的古碑记载黄洞村从前叫黄家洞村,可是李习全说,村里从来没有一家姓黄的。

  玉皇顶紧靠村北边,是一座孤兀突起的山峰。站在村里看玉皇顶,它与四周连绵起伏的群山比起来就像个性格孤僻的孩子一样,很不合群。

  玉皇顶上有座古庙名为玉皇庙,庙里现存明、清时代的古碑数通。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的《皇家洞万田山碑记》告诉我们,玉皇顶原名万田山,黄洞村在那时叫皇家洞村。万田山上建起玉皇庙之后便成为当地主要的道教活动场所。

  到了清康熙三年(1664年),所立碑刻《皇家洞玉皇顶新创天仙圣母行宫序》中说明,万田山在当时已更名为玉皇顶。

  民国七年(1918年)的一通碑刻又告诉我们,那个时候皇家洞已经改称为黄家洞了。

  从清康熙年间遗存下来的一通古碑可知,黄洞村一带从前的绿山秀水犹如人间仙境:“右卫淇园北,环西皆山,环东皆泉。崔巍俊雅,渊源秀爽。噫!山水空濛之间,云树苍茫之际,岂庸流俗士所与也哉!虽然山厥高矣,有仙则名,水厥深矣,有龙则灵。此真仙境也,龙宫也!兼考前代,有玉皇宝殿坐于斯,三公列于斯,四辅环于斯,文昌佐于斯,斯所以善地也。”

  黄洞村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玉皇顶的后面和左右两面是连成一体的高山,南面则地势平缓,视野相对开阔,玉皇顶位于其中,就像玉皇大帝面朝南坐在龙椅上。因此,人们把原来的万田山称作玉皇顶,村里一个神秘的古洞也被称作皇家洞。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名皇家洞演变成了黄家洞,后来又演变为黄洞。不过,现在还有人习惯地称黄洞村为黄家洞村。此种说法可能与明万历十八年立在玉皇顶上的碑刻有关,碑上诗云:“莫说桃源地境仙,卫郡汲淇有黄川。玉皇稳坐万田顶,永护山林保民安。”

  这些年来经常有人来到黄洞村寻找历史悠久的黄洞,其中有许多人是户外运动爱好者。但当他们得知多年来未曾有人进过这个洞后,也都不敢贸然进洞,只得打消了进洞观光的念头,遗憾地离开了。

  后大寺是黄洞村的一座古寺,黄洞的洞口就位于寺内佛爷大殿中老佛爷塑像的座位下面。如今,断了香火已经破败的后大寺被圈在黄洞小学的校园内,佛爷大殿尚存,但老佛爷塑像已被拆除,其座位下面的洞口则被一块青石板严严实实地盖着。

  李习全老人说,老佛爷坐在了洞口上,大家都说这个洞很神秘,他今年89岁了也没见有谁进过这个洞。李习全在小时候听老辈人说,黄洞是后大寺的和尚在紧急情况下逃生的秘密通道,从老佛爷下面的洞口进去向北可一直通到4公里外的黄洞乡柳林村和尚滩自然村。在以前兵荒马乱的年代,和尚滩自然村的人曾看到后大寺的和尚从洞里钻到他们那边的荒滩上,就把那个地方起名为和尚滩。

  村干部牛四海说,当年的和尚选择在有洞的地方修建佛爷大殿,又让老佛爷坐在洞口上,说明这个洞不同一般。村里有人想解开这个谜,可是洞太深,至今没有人敢进去。“如果有专业勘探人员对黄洞进行考察,也许能解开这个谜。”牛四海说。

  地名是历史的产物,往往可以揭示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地名,通常蕴含着一个地方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文化和质朴的乡土文化。

  问及黄洞村村名的来历时,有村民告诉记者,古碑上记载着黄洞村原名黄家洞村,但奇怪的是,村里历来没有一户姓黄的。而所谓的黄洞(又称黄家洞)位于村里一座古寺的佛爷大殿内,洞口就在老佛爷的座位下面,传说它是和尚遇到紧急情况时逃生的秘密通道。多年来,人们一直想进洞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




返回主页 发表评论

淇县之窗《朝歌文汇第一卷》   主持人:宋建江(同野)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sjjxinxiang@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