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穆夫人(约公元前690~前658年),春秋时期卫国人,卫国君主卫戴公、卫文公的妹妹,名不详,本姓姬,时人称之为季姬,因嫁于许国国君许穆公,故史称许穆夫人,她是我国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她所作的《载驰》一诗,被收录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
春秋时期,诸侯林立,战事不断,卫国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今河南省淇县一带),因国力不甚强大而有被侵袭和吞并的威胁。许穆夫人在少女时代就深为卫国的安危而担忧,她不仅读书习文,还骑马练箭,设想着将来能够为保卫国家效力。有一天,时为宋桓公夫人的姐姐伯姬归宁省亲,与季姬谈起婚事,问她是否有意中人,季姬忧郁地说道:“女子婚姻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何能自专?弊邑由大国衰落到弱小侯国,四面有大国威胁,北有戎狄侵扰;君主荒怠朝政,卫国危在旦夕。宁嫁齐桓公那样的君主,倘国有难,即可效力。”
此后,季姬的名声在诸侯中传开,因其貌美多姿、品行端正,许、齐、秦等国先后求婚。诸侯各国之间的通婚联姻其实是一种政治行为,带有结盟的性质。许国用重金贿赂卫国宠臣渠孔,又投卫懿公所好献上两只鹤,于是卫懿公便允诺了许国,而季姬却有自己的想法:“许小而远,齐大而近,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维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今舍近而就远,离大而附小,一旦有车驰之难,孰可与虑社稷?”但是卫懿公不听,最终把她远嫁许国。季姬嫁到许国之后,时刻挂念自己的祖国,写《竹竿》以记录了她在卫国时期的快乐生活和眼下内心的忧愁与苦闷。
卫懿公嗜养鹤,而且给所养的鹤加官进爵,上等鹤食大夫禄,较次者食士禄,他外出游玩必带鹤,把鹤载于车前,号称“鹤将军”。对于那些献鹤者给以重赏,而向百姓征收“鹤捐”,因好鹤成癖而不理朝政、漠视民疾,致使民怨沸腾、国势衰弱。公元前660年,北方翟人(狄族)看到卫国动荡不安,便入侵卫国,卫懿公发兵抵抗,大臣却说:“君好鹤,鹤可令击翟”。卫懿公组织国人御敌,国人都不愿意接受武器、铠甲,而且说:“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卫懿公无奈,只好率少数亲信迎敌,卫懿公战死,百姓逃散,卫国灭亡。卫国败亡之众5000余人得宋桓公的救助在漕邑(今河南省滑县东)安定下来,立姬申为卫戴公,卫国这才得以复存。
许穆夫人听到卫国国破君亡的噩耗之后,痛彻肺腑,请求许穆公援救卫国,但许穆公怕引火烧身,不敢出兵,只是派人前去吊唁。许穆夫人心急如焚,决定亲赴国难,却遭到了许国君臣的阻挠和非难。因为按周代礼制,“父母没则不得归宁者,义也,虽国灭君死,不得往赴焉”(朱熹《诗集传·载驰》)。也就是说,作为远嫁女子的许穆夫人是不必归国吊唁的。但许穆夫人却不管这些不近人情的陈规旧习,她悲愤填膺,力排众议,不顾守旧的许国大夫们的反对,决意要回归祖国,倾尽自己的全力来帮助处在危难之中的卫国。第二年的春末夏初,她带领当初随嫁到许国的几位姬姓姑娘姐妹,乘轩车弛奔漕邑,以归唁卫侯,并打算求大国拯救卫危。
许穆夫人抵达卫国漕邑,首先卸下车上的物品救济难民,然后与卫戴公相见,商议复国之策。他们一边安家谋生,一边整军习武,许穆夫人还建议邀控于大邦,向齐国求援。就在此时,许国大臣接踵而来,对她大加抱怨,企图劝其返回许国。许穆夫人面对许国的大臣的愚蠢与无礼行为,怒不可遏,义正辞严地加以痛斥,并愤然赋《载驰》诗以明其志:
载驰载驱,归唁卫候;
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
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虻;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控于大帮,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
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一年后卫戴公病死,逃到齐国的公子姬毁归来,被立为卫文公。卫大夫宁速从齐国迎接公子姬毁时带去了许穆夫人的《载驰》一诗,齐桓公被她的爱国热情所感动,当即派自己的儿子无亏率兵三千、战车三百前往卫国戍守漕邑,并赠与了大批救援物资,帮助卫国打退了狄兵,收复了失地。几年后,卫国在楚丘重建都城,恢复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使卫过的历史又多写了400多年。这一切,许穆夫人功不可没。
《载驰》一诗共二十八句,结构严谨、文词优美,情真意切、生动感人,风格沉稳、哀而不伤,张扬出了一位敢想敢做、有胆有识、胸襟高远的女性形象,诗中既表达了许穆夫人对宗国破灭的伤痛之情,又表达她坚决要回归卫国吊唁卫侯、以拯卫祀的决心,同时也对许国大夫进行了有理、有力的申斥。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后被录入《诗经·鄘风》,后人在评论许穆夫人及这首诗歌时说:“此诗,见其高才;此事,见其卓识。”
的确,许穆夫人以其卓识的远见、果敢的性格和崇高的爱国品质而名垂青史,《载驰》也以其不朽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而成为一颗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