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文汇 (一卷)      

箕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对古朝鲜的影响
说古论今 - 箕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对古朝鲜的影响
箕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对古朝鲜的影响
 
作者:电子文库  加入时间:2009-10-11 19:26:42

箕子(约公元前1173年—公元前1080年),是中国文化史上有可靠著作传世的第一位思想家。

中国文化的元典《周易》和《尚书》都给箕子以突出的位置。《周易·明夷·六五》云:“箕子之明夷,利贞。”《尚书》在《微子》、《武成》、《洪范》三个篇章中提到箕子。孔子在《论语》中,把箕子与比干、微子称为殷商“三仁”。

箕子生平及贡献、地位

箕子是商王朝贵族,系商高宗武丁的第七代后裔。殷商著名的君主有契、相土、冥、亥、上甲微等。相土是契的孙子,他辅佐夏王朝开发土地,颇有武功。《诗经·长发》载:“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有的学者据此认为,相土曾经开发过朝鲜半岛。

商代初期,箕族比较强大,又称基方,一直与商朝为敌。商王武丁征服箕人之后,封自己的一个儿子为箕国诸侯,名为“子其(箕)”。子其的封地大概在今山西左权县箕城一带,其地与微子城相邻子其后代以“箕”为氏。为商纣王的远房族叔。

箕子名叫胥馀,是子其的后代。据《庄子·大宗师》:“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馀、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庄子释文》引晋司马彪注云:“《尸子》曰,箕子胥馀,漆身为厉,被发佯狂。”

箕子、微子的“子”,在殷商时代是王族称呼;商朝灭亡后,他们仍然受到尊敬,“子”就具有尊称的意义。而由于箕子是一个思想家,到春秋战国时代,“子”就演变为对学术造诣者的尊称了。后来的思想家称“子”,都可以溯源到箕子。

箕子是纣王的族叔,并担任太师的职位。

早在周初成书的《周易》中对箕子就有记载。《周易》明夷篇说:“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象曰:箕子之贞,明不可怠也”。篆辞解释说:“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这是说,箕子生活在纣王统治的黑暗时代,处境艰难,蒙受大难,他志向光明磊落,品格坚贞。

据《竹书纪年》记载,纣王“五十一年(公元前1123年)冬戊子,周师渡盟津而还。囚箕子,杀王子比干,微子出奔。”比干、 箕子、微子对殷商的前途担忧,多次向纣王进谏。比干直言劝谏,被纣王剖心。纣王的同母庶兄微子启被逼出走。箕子是比干的弟弟,也多次向纣王进谏,而不被采纳。有人劝他离开殷商,他说:“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他佯装疯狂,离开国都朝歌(今河南卫辉),到箕山一带隐居。纣王发现箕子假装疯狂,便把他囚禁起来。《论语》中说:“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十一年),周武王兴兵伐纣。经过牧野之战,纣王兵败自焚。周武王进入朝歌,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箕子出狱时51岁。

《尚书·洪范》说:“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在周武王灭纣后两年的周武王十三年,箕子时为53岁,周武王向箕子询问殷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言,因为他不愿意讲自己故国的坏话。周武王又向箕子询问怎样治理国家。箕子便陈述了《洪范》九畴,就是九条治理国家的大法。据《尚书序》说:“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孔颖达《正义》说:“以箕子归镐京,访以天道。箕子为陈天地之大法。叙述其事,作《洪范》。”《广韵》引《书》说:“武王悦箕子之对,赐十朋。” 周武王想重用箕子,但箕子早就对微子说过:“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意思是说:殷商如果灭亡了,我不会做新王朝的臣仆。他请求前往与商有一定族缘关系的朝鲜。

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记箕子向周武王陈述《洪范》九畴之后,“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周武王封箕子为朝鲜侯,不把他当臣下看待。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为古朝歌(今河南卫辉)箕子庙写《箕子庙碑记》,列出三条标准高度赞扬箕子,即“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正蒙难”是说,处在像纣王统治的黑暗时代,自身蒙受危难,却能够坚持正道,垂范后世;“法授圣” 是说,在王朝更替后,把古代的历史经验加以总结,把《洪范》传给周武王,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化及民”是说,箕子到了朝鲜,教化百姓,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明朝正德年间,卫辉建立“三仁祠”,祭祀箕子、比干、微子。

箕子与《洪范》

箕子的代表作《洪范》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奠基之作。《洪范》是《尚书》中最可信、最受重视的篇章。其中的五行学说、天人感应学说、王道学说都具有开创意义,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五行学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物质本体的学说,比古印度和古希腊的同类学说要早五六个世纪。

箕子总结殷商几百年治国的经验教训,形成“洪范九畴”,就是治理国家的九个方面的大法。周武王向箕子求教,箕子就陈述了“洪范九畴”。周武王予以采纳,在他逝世后,周公执政,发展了《洪范》的王道思想,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奠定了周王朝的基业,开了儒家思想之先河。

箕子可称为儒学的先驱。五行学说和天人感应学说,不仅影响了战国时代的阴阳五行家,而且影响了儒家和其他各家;影响了古代哲学、政治、科技及古代各种术数。王道学说则是儒家和后代仁政思想的重要源头。

先秦时代的学者们多引用《洪范》的语句为自己的学说服务。《左传》、《逸周书》、《管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礼记》等都引用过《洪范》的语句。

箕子留下了古老的诗歌《麦秀歌》。《史记·宋微子世家》记:“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墟,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所谓狡童者,纣也。殷民闻之,皆为流涕。”相传《箕子操》(琴曲和词)也是他所作,表达了内心的悲伤。《诗经·有客》则可能为了他而作。

箕子“走之朝鲜”及其影响

箕子朝鮮存在于公元前12世纪末至公元前11世纪。

记載箕子去朝鲜的史料始见于西汉,如《尚书大传》、《史记》、《易林》等。《易林》载:“朝鲜之地,箕伯所保。”

西周滅商之後,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史稱“箕子朝鮮”。

“箕子走之朝鲜”的原因

略早于司马迁的伏胜的《尚书大传》卷三云:“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释箕子囚,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

《史記》中記載,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

《易林》卷七《乾下互上》载:“朝鲜之地,箕伯所保,宜人宜家,业处子孙,求事大吉。”①

周致中《异域志》卷上:“朝鲜国,古朝仙,一曰高丽,在东北海滨。周封箕子之国,以商人五千从之。其乙巫卜筮、百工技艺、礼乐诗书,皆从中国。”②

晋郭璞注《山海经·海内北经》曰:“朝鮮,今乐浪县,箕子所封也。”

韓國《三國遺事》載:“周虎王即位己卯,封箕子于朝鲜。”

施存龙认为“箕子受封朝鲜”之说不能成立。理由如下:第一,周武王时尚不知有“朝鲜”这个地名。在中国古籍中始见朝鲜之名的是《山海经》。汉代我国历史地图集战国时期地图中,在浿水以北地区标“满播汉”,在秦代图中始标“朝鲜”。这距周武王灭商即箕子出走之年约800年。第二,周武王没有资格和权力封箕子于朝鲜。商末的中心统治区在今河南省中、北、东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周武王灭纣后,周势力范围,东不到海,北不出今河北省北部。朝鲜更非周之属地。第三,周武王镐京距古朝鲜陆路达万里,何以能知道箕子于朝鲜逃抵“朝鲜”?总之,周武王封箕子赴朝鲜在先固然不可能,封箕子于赴朝之后,同样不可能。③

箕子走之朝鲜的根本原因是逃难,不愿在周统治下当臣民。

箕子是否返回“朝周”?

《尚书大传》说:“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无臣礼,故于十二祀(应为十三祀)来朝,武王因其朝而问鸿范。”问《鸿范》是在克殷二年,箕子自朝鲜来。《古文尚书·鸿范》载:“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作《鸿范》。”

《史記·宋世家》中说:“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墟。”《史記探源》分析:“《史記·周本纪》‘周受命九年,武王上祭于毕,十一年伐纣克殷,后二年,问箕子以天道。’”

据《竹书纪年》和朝鲜王朝安鼎福《东史纲目》说,箕子朝周是在武王十六年,即箕子封于朝鲜后的第四年,这时箕子56岁。

施存龙认为箕子返中国“朝周”难有其事,周武王问箕子《鸿范》应无其事。④

箕子出走时间

箕子出走时机是在他刚被召公释放,周武王还来不及过问之际。

《后汉书·东夷传》载:“论曰:‘昔箕子违衰殷之运,避地朝鲜。”

箕子走之朝鲜应在商亡国的当年。张钰哲论证周灭商的牧野之战是在公元前1057—前1056年。⑤

箕子在朝鲜的足迹

箕子抵达朝鲜是在大同江流域。箕子所都的王俭为平壤。

《旧唐书》和《新唐书》的《高丽传》都记载其人民祀“箕子神”。“高丽王朝中期以后,朝鲜崇拜箕子之风大盛,求其坟莹立祠祭祀”(《高丽史》,卷六十三,礼五杂祀),列为王朝典礼之一。

传说中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衝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朝鲜半岛的古代历史典籍如《三国遗事》、《东史纲目》等都以赞扬的语气记述了箕子的事迹。

朝鲜王朝安鼎福著《东史纲目》说,周武王十三年箕子受封于朝鲜,40年后箕子去世,享年93岁。

李朝史家权近撰《东国史略》云:“箕子率中国五千人,避地朝鲜······遂都平壤。”

洪汝河撰《东国通鉴》卷一《提纲》曰:“太师遂东行,渡辽水,邑于平壤而居之,人民欢悦,以大同江比黄河,作歌以颂之。”

平壤北门外玉兔山的箕子陵,发现于高丽肃宗七年(公元1102年)。相传埋有箕子的剑和冠,但于日本丰臣秀吉侵朝之役毁坏。清光绪十五年重修。

箕子在朝鲜的作为和影响

班固的《汉书·地理志》“燕地”条云:“玄菟乐浪,武帝时置,皆朝鲜岁貊句骊蛮夷。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虽免为民,俗犹羞之。嫁娶无所仇,是以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辟······”说明箕子对朝鲜的开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后汉书·东夷传》载:“箕子教以礼义田蚕,又制八条之教。其人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饮食以笾豆。”

李朝史家涵虚子说:“箕子率中国五千人入朝鲜,其诗书礼乐医巫阴阳卜筮之流百工技艺,皆从而往焉。既至朝鲜,言语不通,译而知之,教以诗书。使其知中国礼乐之制,父子君臣之道,五常之礼,教以八条。崇信义,笃儒术,酿成中国之风教,以勿尚兵斗,以德服强暴。邻国皆慕其义而相亲之,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国。故曰:诗书礼乐之邦,仁义之国也,而箕子始之,岂不信哉!”①

日本江户时代史家林鹅峰说:“就想泰伯至德而基我王迹,箕子有仁以开彼(朝鲜)土地,均是先圣之所称也,共曰东方君子国者,不亦宜乎!”②

《成宗实录》卷二十“壬辰三年(1472)七月乙巳”条载:“吾东方自箕子以来,教化大行,男有烈士之风,女有贞正之俗,史称小中华。”

成宗二十四年(1493)12月,重修箕子庙。

光海君五年(1613)4月,置箕子殿监。可见,李朝对箕子非常尊崇。

箕子后人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

“箕子朝鮮”遭到燕、秦的攻劫,但仿佛并未亡国。张华《博物志》卷九《杂说》:“箕子居朝鮮;其后,燕伐之,朝鲜亡,[王]入海为鲜现师。”③入海之“海”,可能是汉江口外的江华湾。在秦末、汉初,箕氏又得以将其统治线再度北返。《三国志》卷三0《韩传》注引鱼豢《魏略》:“时朝鲜王否立,畏秦袭之,略服属秦,不肯朝会。否亡,其子准立。二十余年而陈、项起,天下乱,燕、齐、赵民愁苦,稍稍亡往准,准乃置之于西方。”“其子及亲留在国者,因冒姓韩氏;准王海中,不与朝鮮相往来。”《盐铁论》篇三八《备胡》:“大夫曰:往者(秦末、汉初)四夷俱强,并为寇虐,朝鲜逾檄,劫燕之东地




返回主页 发表评论

淇县之窗《朝歌文汇第一卷》   主持人:宋建江(同野)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sjjxinxiang@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