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文汇 (一卷)      

徐福东渡的传说
评论探讨 - 徐福东渡的传说
徐福东渡的传说
 
作者:汪高鑫  加入时间:2008-4-28 13:52:53

                                            徐福东渡的传说 

                           
 

  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特殊的地缘关系,为两国之间的早期交往带来了便利。早在先秦时,据说吴越先民就有一些在国亡家破后,渡海移民到日本。秦汉之际,不少秦民为躲避秦朝苛政和中原战乱,纷纷“走海东”来到朝鲜半岛,一些人经过朝鲜半岛移民到日本,也有一些中国人直接从海路到日本。徐福东渡的传说,大概就是反映了那个时期中国人渡海到日本的情况。两汉时期,日本对汉朝已开始直接遣使交往,汉光武帝授金印于倭王之事,便是这一时期中日交往的重要见证。到了中国的三国时期,由于政治、军事和地理的因素,中国曹魏政权与日本邪马台王国的交往比较频繁,卑弥呼女王与曹魏的使者不断地往来于道途。到了5世纪,也就是中国南朝和日本大和国家“倭五王”统治时期,倭五王不断遣使刘宋,希望得到宋帝的封号,中日之间继续着密切的交往。


  徐福东渡的传说

    徐福(一作“市”)东渡,是一个反映古代中日交往的古老传说,而这个夹杂着历史真实与合乎逻辑推理的传说,是经过若干世纪才逐渐缔造出来的。徐福东渡的传说,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东渡日本,在那里传播中国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中日两个国家和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可谓是源远流长。 
  
◎ 《史记》关于徐福东渡的最早记载 
  徐福东渡的传说,最早起源于中国;而关于此事的最初记载,便是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徐福上书,请求入海求仙之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个信息:徐福是秦始皇时期齐地人,他曾经得到秦始皇的允许,率领数千童男、童女到海中三神山去求仙人。至于三神山在何处,《史记·封禅书》说就在渤海中,似乎离陆地不远,却又“莫能至”。 
  《史记·秦始皇本纪》还有一处记载了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时,徐福入海求仙人回来时的情况,从中可知,徐福入海寻求仙药,耗费巨大却没有结果,因害怕秦始皇怪罪下来,便编谎言说是鲛鱼当道,希望能得到武装随行,再度入海。 
  《史记》中记载徐福之事最为完整的,当属《淮南衡山列传》。该篇记载了徐福与海神的答问、从东南来到蓬莱仙山以及海神要童男女等礼物的事情,显然还是徐福对秦始皇的“伪辞”、诈言,却再次被秦始皇所相信。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记载与秦始皇二十八年的记载有一定的出入,那就是徐福并没有一开始就带领数千童男女入海,而是入海数年无所得后,才以诈言得到秦始皇的相信,而如此行事的。此外,这一记载还有几点补充,一是徐福的入海,应该是从东南陆地出发的;二是徐福在率童男女3000人入海的同时,还带去了谷种以及百工随行;三是这次徐福入海以后再也没有回来,而是“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史记》被历代史家奉为信史,司马迁如此三番五次地提到徐福入海之事,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此事的真实性。我们从《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可知,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是很迷信、渴望长生不老的,而方术之士则是最好言长生不老之事的,由此推论秦始皇派方士徐福入海求长生不死之药,是完全符合情理的真实之事。只是徐福所说的三神山,《史记·封禅书》只是说在渤海中,具体位置并不确定;而同书《淮南衡山列传》中伍被所说的徐福滞留不归的“平原广泽”究竟在何处,则更是不得而知。 
  
◎ 《三国志》与《后汉书》关于徐福滞留洲说 
  三国时期的吴国,因为濒海的缘故,与此前以内陆地区为中心的政权相比,更加重视开拓海上交通。根据史书记载,吴国的船队已经远抵夷洲、洲(一作澶洲)一带。《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在黄龙二年(230)的记事中,不但记载了吴国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洲的情况,还延续了徐福入海的故事传说——徐福率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止洲不还。 
  《三国志》关于徐福入海传说的记载,第一次提到了徐福滞留不归的地方是洲。洲在何处?根据《三国志》的这一记载,当与夷洲属同一方向,都在中国东南外海中,并且相距也不会太远。夷洲即是台湾,而洲有人认为就是今天的日本,与倭国是一地两名。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根据《三国志》和《后汉书》的记载,当时中国人关于倭国方位的认识,认为就在中国东南外海之中,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认知的在中国东北方。如《三国志·魏书·倭人传》就说倭国:“计其道里,当在会稽、东冶之东。”《后汉书·东夷列传·倭传》也沿袭了这一说法,认为它的方位“大较在会稽、东冶之东”。 
  值得注意的是,《后汉书》在其《倭传》中还增补了一些情况——徐福滞留洲后,“世世相承,有数万家”;洲与会稽、东冶有往来,洲徐福的后代时常到浙江会稽来,会稽、东冶的人也时常有入海遭风漂流到洲去的。 

◎ 《释氏六帖》提出的徐福滞留日本说 
  《释氏六帖》为中国五代后周时济州开元寺缁徒义楚所撰,故又名《义楚六帖》。该书在卷21“国城州市部”中有一段话,明确指出徐福入海,滞留的地点就是日本国(也叫倭国),并说倭国“人物一如长安”,东北有一座山,名叫富士山,徐福称它为蓬莱山。后代至今还自称是秦人。这是迄今为止明确指出徐福入海滞留地为日本的最早的中国文献。 
  不过,《释氏六帖》关于徐福滞留日本的说法,其中既有义楚本人对历代关于徐福传说的理解,主要还是来自他的好友、日本醍醐时代僧人宽辅的说法。五代时期的中日两国交往已经比较频繁了,这个名叫宽辅的僧人,法号弘顺大师,是927年来到中国的,与义楚交往密切。义楚关于日本富士山的描绘,显然是从宽辅处听说来的。 
  
◎ 《日本刀歌》关于徐福赍书东渡日本说 
  随着中日两国交往的日益频繁以及徐福传说的不断流传,到了宋代,关于徐福入海到日本的说法已经很普遍,开始成为文人们诗词文章的内容。与此同时,徐福入海的传说,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故事情节,徐福赍书东渡日本说便是一个具体事例。此事记载于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日本刀歌》之中: 
  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肥沃风俗好。 
  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童老。 
  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玩器皆精巧。 
  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词藻。 
  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 
  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 
  欧阳修在所咏《日本刀歌》中,不但再次明确肯定了徐福东渡的滞留地是日本,而且还第一次将徐福东渡的传说与中国秦朝秦始皇焚书事件联系起来,认为正是徐福在秦始皇焚书之前赍书东渡,才使日本保存了中国失佚的《尚书》百篇。 
  欧阳修的“赍书说”,也许是当时已经流行的一种传说,也许是文人欧阳修的一种主观想象,现在我们对此都不得而知。不过这个说法,后来在日本却是产生了很大影响。如1339年日本南朝重臣北 亲房著《神皇正统记》,就将《日本刀歌》所记徐福赍书东渡日本说当作信史加以记载,并且认为由于中国秦朝的焚书坑儒,“孔子全经唯存日本矣”。近年来,有个名叫铃木贞一的学者,通过潜心研究据说是中国先秦典籍的《宫下文书》,甚至统计出徐福当年携带到日本的书籍共有儒家经书1850卷、其他典籍1800卷,认为这大致囊括了当时中国所有的重要典籍。 

◎ 徐福东渡的传说在日本 
  徐福东渡的传说,从中国古文献的记载来看,大致经历了从《史记》的“入海说”,到《三国志》与《后汉书》的“渡洲说”,再到义楚《释氏六帖》的“渡日说”,最后衍生出宋欧阳修的“赍书说”。 于是乎,一个系统的徐福的传说就这样形成了。而传说的内容则比较简单,无非是率领童男女,携带五谷种子以及百工随行,宋以后才有了赍书一说。然而在日本,关于徐福的传说更为丰富,不但有文献记载,还有文物遗迹,传说的内容也更为具体。 
  日本文献对徐福传说的记载比较晚。8世纪成书的日本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了早期秦民东渡日本和移民的一些情况,却没有记载徐福的传说。也许是8世纪以前的中国文献还没有明确提出徐福“渡日说”,虽然《三国志》和《后汉书》都指出洲和倭国的方位都在“会稽、东冶之东”,但毕竟没有明确说洲就是倭国。一般认为,日本最早记载徐福传说的文献,就是上文提到的著于1339年的北 亲房的《神皇正统记》。从这以后,关于徐福渡日的传说便在日本流传起来,收录徐福传说的书籍也逐渐多了起来。 
  在日本的徐福传说中,人们给予徐福高度的评价。在他们看来,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来到日本,还有随行的百工,并且带来了五谷种子和先进的生产农具、生产技术以及医术药物,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因如此,日本人民尊称徐福为“司农耕神”、“司药神”。 
  近年来,在中日学界还有一种说法,即认为徐福就是日本的神武天皇。其实,近代中国的变法人士黄遵宪在所著《日本国志》中早就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不过这种观点再度被提出,也反映出徐福对于日本人来讲,是一个与神武天皇一样神秘的人物,他们其实都是无法作出真正探究的传说人物。 
  与中国关于徐福的传说有一个重要不同,那就是日本人确信徐福是从日本的纪州熊野的新宫(今和歌山县新宫市)登陆的。至今新宫市还有徐福墓和徐福祠(现称徐福神社),每年11月28日是祭祀徐福的日子。在祭祀活动期间,一些地方街头扎上彩带,男女老幼手提彩灯,有的还身着印有汉字“徐福”的和服,以表示对这位前贤的怀念。那么徐福墓和徐福祠究竟是什么时候建的呢?现在已无法知晓。有学者认为最晚当在14世纪70年代以前,因为在1368年日本僧人绝海中津来到明朝,后来他觐见明太祖朱元璋时,曾赋诗提到“熊野峰前徐福祠”,说明此时以前日本熊野已有徐福祠了,有祠自然也该有墓。 
  近年来,在江苏连云港普查地名时,发现赣榆县金山乡有个徐阜村,原名叫徐福村。经考证,认为就是东渡传说中的徐福的故乡。1985年12月,人们在徐福的故乡——赣榆县金山乡徐福村,竖起了一座题写着“徐福村”的石碑,以纪念这位最早东渡日本的使者。 
  
◎ 徐福的传说与秦民东渡 
  徐福东渡是一个历经2000年之久的历史传说,至今仍然有其生命力。一个具有如此漫长历史和生命力的传说,自然是不能被我们简单地否定的。究其理由,有如下几点: 
  第一,徐福入海,为有“信史”美誉的《史记》最早记载,而且该书在若干篇章都记载了此事。后来的《三国志》和《后汉书》也同样将此事当做信史加以记录,只是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徐福的滞留地就是会稽、东冶海外的洲。以上三书与《汉书》合称为中国古代正史的“前四史”,代表了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的最高成就,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对徐福入海之事本身产生任何的怀疑。 
  第二,关于徐福入海最终到达与滞留的地方究竟是否为日本,《史记》的记载只是说“在渤海中”,似乎离陆地不远,却又“莫能至”,确实没有透露与日本相关的信息。但是,结合《三国志》的《吴书·孙权传》、《魏书·倭人传》和《后汉书·东夷列传》来看,它们所提到的徐福滞留洲说,以及洲的方位与倭国的方位都是在中国会稽、东冶以东海外,从逻辑上推论,洲当属倭国或倭国的一部分。 
  第三,徐福东渡日本,以当时的条件是否具有可能性。我们认为,徐福东渡是一次想法成熟、准备精心的行动,他对于寻求到蓬莱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渡海的成功系数又有多少等等问题一定是有考虑的。如果此事危险太大,成功渺茫,他只是为了躲避秦朝苛政,尽可以想想别的办法,不必要冒着可能是九死一生的危险。首先,徐福为秦琅琊郡人氏,相传为今江苏赣榆县金乡徐福村人,靠近沿海地区,熟悉海事。其次,徐福入海是得到秦始皇的许可和支持的,他的一切行事,尽可以假天子之令,这为他入海之事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再次,春秋战国时期先民们的渡海,多少也会为秦民东渡提供一些经验教训。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那就是2000多年前的古代东海与黄海,由于大陆漂移的缘故,并没有今天这样宽阔。尽管当时的造船技术还很落后,但渡过并不十分宽阔的东海或黄海,还是有相当的可能性的。 
  第四,我们还应该将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放置在秦民东渡这样一个大背景中去考察,这有助于我们对这个传说蕴涵的真实性的认识。日本学者神田秀夫的《日本的中国文化》一书,已经注意到了中国古代难民东渡问题。据他考察,早在中国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随着越王勾践灭吴和楚威王灭越事件的发生,就有大量难民乘船东渡,虽然当时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都很落后,但在这些难民中,就已经有一部分人到达了日本的九州。秦皇朝的苛政和秦末战乱导致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即所谓“秦民走海东”、“秦民东渡”。前文已经提到,秦末大起义时,从秦、燕、齐地避难朝鲜的秦民多达数万口。由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当时秦民入海到日本避难的,也一定为数不少。日本典籍如《古事记》、《日本书纪》、《新撰姓氏录》和《古语拾遗》等,都对当时的秦民东渡以及一些移民情况作了记载。从这个角度来讲,徐福东渡日本,只是这股难民东渡潮中的一个典型事例罢了。我们从《史记》的记载可以看出,徐福为了逃避秦朝苛政,其实是做了精心准备的。他利用了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的迷信想法,而提出入海求仙、求药。可是他却找了种种借口,从秦始皇那里得到了童男童女、百工、善射之人、五谷种子等。我们试想一下,这些东西不正是开拓一个新的地方所必须具备的吗?也就是说,徐福为了躲避秦政,是预谋好了要到新的地方去开拓,求仙是名,逃避苛政、寻求新的乐土是实。 
  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其内容的真实性究竟如何,其实并不是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也许徐福没有真的到达日本,也许日本的徐福墓、徐福祠都不是真实的,更有可能徐福只是日本的中国移民传说的一个缩影。不过传说本身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日本人民对于早期中国移民向日本传播先进的中国文化和生产技术是抱着感激之情的。也正因此,中日两国才有了徐福东渡日本这样的历久不衰的历史传说,才有了人们对于这位伟大渡海人士的祭祀和怀念。

本文摘自《东亚三国古代关系史》一书     出 版: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http://book.qq.com/s/book/0/5/5214/8.shtml

注:相传徐福是鬼谷子先生之徒,曾在淇县云梦山求学




返回主页 发表评论

淇县之窗《朝歌文汇第一卷》   主持人:宋建江(同野)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sjjxinxiang@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