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札记 调研札记

河南省《朝歌文汇第一卷》 今天是:
谈天说地 - 调研札记
调研札记
 
作者:王守振|wangshouzhen66@yahoo.com.cn  加入时间:2008-3-9

                                                       调研札记


                                                             王守振


      “大水头的柿子,油城的梨,薛百庄的苹果甜似蜜。”在淇县乃至鹤壁,几乎是家喻户晓。除了薛百庄在新乡市的卫辉地界外,大水头村和油城村都在淇县境内。晚秋时节,在广电局冯成世局长的陪同下,探寻了大水头和油城这两块风水宝地。
      这两个村同属于北阳镇,在鹿台风景区正西。沿着盘山公路左转右拐,上上下下,不多时见到一个小村庄,大水头村便到了。
      沿着村庄后的曲径上山,便不时看到一棵棵挂满或黄或橙或红果实的柿子树,有的成片林立,有的孑然独身,有的粗可合抱,有的细若手腕,但相同的是棵棵硕果满枝。宛若冰心老人描写的小橘灯!只不过柿子树上已没了绿叶,只留下一串串硕果丰盈的果枝。在别的地方,柿子成熟后摘下来,需要放一段时间,才能由硬变软,由涩变甜。而这里的柿子,由于树太多,农民们来不及采摘,很多柿子在树上自己就会由黄变红由涩变软,站在树下,一不小心会被落下来的熟透的柿子砸住,弄得满身都是柿子果肉。摘下细品,甘甜如蜜,口齿盈香,而且没有果核,整个一壳蜜浆!大水头柿子真是名不虚传。
      问及村民在柿子上的收入,村主任老陈却直摇头,因为柿子的保存期很短,山里交通也不方便,所以大水头的柿子尽管很有名,但卖出去的很少,除一少部分当成了串亲戚的礼物外,大多数都放坏烂掉了。
      如此上好的果品,竟然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既是影响山民致富的瓶颈,更是优质资源的浪费!随即给省CDC从事微生物研究并对食品保鲜有一定造诣的廖主任打电话,问其是否了解柿子的保鲜储存,能否帮村民研究与推广鲜柿的保鲜?很快廖主任回了电话,推荐了三种保鲜方法:一是0—1℃低温保存,需要建冷库并有不间断的电力供应;二是利用乙烯利吸附剂,延缓柿子的成熟;三是真空包装低温保存。对比三种方法,前两种马上实施有一定难度,第三种方法因陋就简有一定的可行性。随即与村干部进行了探讨,嘱其先做一个小实验,即将生柿、半生柿、熟柿参照缠丝蛋的真空包装方法,分别在山洞里保存30天、60天和90天,品尝其口味,同时也观察其保质期,看哪一种方法较好。如果试验成功,就可以作为商品开发,至少是延长了保质期,能够运出大山,让大水头柿子和缠丝鸭蛋淇鲫鱼无核枣一样,成为古都朝歌的又一名品!既能促使本村群众致富,也可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富裕,建设新农村,一块奔小康!
      出大水头村再往西走,汽车仍然是在山坳间穿行。山石多是一层层的页岩,宛如一本本不很规整的厚厚的书!随手打开一本,就象云梦山中的古军校,就像五里鬼谷的无字天书,都有解读不了的历史,阅览不完的精彩。这也更引诱我们去探究大山深处的油城村和油城之梨!
      进入油城村,感觉更像一幅古朴的画。院落大小不一,全都依山就势,茅舍俨然,均为青石砌就。绿树掩映在层次分明的梯田和青石砌就的边棱上,弯弯的山道盘桓而上直达很高很远……见有生人进来,鸡跑狗吠,有家门外拴着的一头草驴竖起了耳朵,几个正在玩耍的孩童,趴在门后睁圆了好奇的眼睛!在一家农户前,我们见到了正剥玉米穗子的刘老汉,谈起油城梨,老汉满脸流露着自豪!山前山后,村东村西,漫山遍野,全都是梨树。春天梨花满坡,夏天鲜梨满枝,最多时全村竟收了120万斤!家家院里堆的象小山,装箱拉到山外,人们听说是油城梨,争着购买。真个是油城因梨而出名,梨为油城人增收。接着,刘老汉又流露出无奈和遗憾:近几年油城梨没前些年景气了,一是外出打工的多了,家里梨树得不到很好照应;二是品种老化,颜色、大小、口感好象不如以前;三是无法进行统一管理,东家打了药,西家没打,几天后虫子就又上来了,投入加大,收益下降。技术人员也对老化品种进行了一些改良,但这片嫁接了,那片没嫁接,由于梨树是靠风和昆虫传粉的,嫁接面积小,优质品种很难得到保持。同行的北阳镇政府的同志随即接话说,最近镇党委、政府有了专门规划,要抢救性发掘油城梨的种质资源,统一改良,统一管理,成立公司,注册商标,不久的将来,油城梨就会成为人们可遇可求的优良果品。
      调研归来,我一直怀想在大水头的柿子和油城梨的甘甜酥脆之中。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那峰峦点翠万壑堆青的太行深山,忽而是成片成片的金色鲜柿,忽而是满坡整畈的梨树林,硕果盈枝,流金溢香。我不禁默默祝愿:深山的人们欣逢盛世,优良的水果也该盛世欣逢。愿大水头的柿子油城的梨,给更多的人们带来口福,让更多淳朴厚道的山里人尽快乘上新农村建设的快车,致富奔小康吧!

      (2006年10月20日于古都朝歌)




淇县之窗《朝歌文汇第一卷》   主持人:宋建江(同野)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sjjxinxiang@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