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家喻户晓的大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胸怀大志、文武双全,一生悠悠苦不得志的英雄人物。罗贯中晚年隐居在朝歌附近浚县淇水岸边的许家沟,完成了《三国演义》的创作和《水浒传》的增补,在他加工、增补施耐庵的《水浒传》中极其巧妙地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理想报复隐诲地表达出来,成为《水浒传》中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水浒传》第九十回“五台山宋江参禅,双林镇燕青遇故”一回中,出现了一个极其神秘的人物,人称“许贯忠”,书中的许贯忠“相貌古怪,风神爽雅,目炯双瞳,眉分八字,七尺才短身材,三牙掩口鬓须,戴一顶乌绉纱抹眉头巾,穿一领白沿边褐布道服。系一条杂吕公巾,著一双方头青布履。”此处形容许贯忠与流传下来的罗贯中画象和评书中的罗贯中相貌和服饰恰无二致。
燕青把许贯忠介绍给宋江,借许贯忠之口罗贯中做了自我介绍“小子性许,名贯忠,大名府人士,今移居山林,不想一晃有十数个年头……许某蜗伏荒山,那里有分毫及得兄等。俺又有几分不合时宜处,每每见奸党专权,蒙蔽朝廷,因此无志进取,游荡江河,到几个去处,俺也颇留心……,如今奸邪当道,妒贤嫉能,如鬼如蜮的,都是峨冠搏带,忠良正直的,尽被牢笼陷害,小弟的念头久灰。”云云。从以上文字可见,做为武举人的罗贯中,因不合时宜,在官场中终无成就,只能在扯旗造反和退隐江湖二者中做出选择。
罗贯中在文中写到的“弟游荡江河,到几个去处,俺也颇留心……”几句话,是罗贯中试图走扯旗造反道路的自我表白,事实上,不甘心隐退,满腔英雄壮志“有志图王”的罗贯中,在西元一三六0到一三六三四年间曾经投靠到江浙一带的起义军张士诚的麾下,实实在在地造起了反。由于在张士诚处依然得不到重用,万般无奈的罗贯中才决心退隐山林,开始了文学创作的生涯。
据最近从山西晋阳发现的《罗氏家谱》证实,罗贯中祖籍山西,太原人,由于罗贯中参加张士诚的农民起义,书写了大量以朝廷为敌的造反故事,《罗氏家谱》中不得不隐去了罗贯中的名字,而他的儿子罗忠在家谱中的史事,铁证了罗贯中的一生经历。
罗贯中外号“湖海散人”,他一生漫游江湖,浪迹天涯,每到一处就考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搜集流传的民间故事,结识了当时著名的作家关汉卿、施耐庵等并成为莫逆之交。这种经历为他创作《三国演义》、《三逐平妖传》、加工增补老朋友施耐庵未完成的巨著《水浒传》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水浒传》虽著名作家是施耐庵,但无数史料的考证证实,它出自施耐庵和罗贯中二人之笔,尤其是《水浒传》自八十回之后,罗贯中的风格愈加浓烈。
完全可以这样推测:浪迹天涯的罗贯中在增补《水浒传》时,出于不甘默默无闻于人间的心态,把自己做为一个人物原形,直截了当地从《水浒传》第九十四开始出现,把自己的身世、经历、志向、抱负甚至于隐居的地点,环境交待的一清二楚,即便这样罗贯中依然心有未甘,干脆把这个人物的名字叫做许贯忠。“许”,或也,可能是也。“许”贯忠,说白了不就或许是罗贯中吗?
更可以证实《水浒传》中的许贯忠就是罗贯中本人的,莫过于关于许贯忠隐居地浚县双林镇大丕山的描述。罗贯中晚年隐居修编《水浒传》的地方经考证就是在河南鹤壁市朝歌附近的浚县淇水河畔的许家沟。《水浒传》中对双林镇、大丕山的描写从地理、风景与许家沟都极其惊人的相似。
《水浒传》这样写到“且说燕青与许贯忠两人各上了马,离开了双林镇,望西北小路行去,过了些村舍林岗,前面却是山僻小路,转过一条大溪,约行三十余里,许贯忠用于指道。兀那高峻的山上,乃是小弟的敝庐所在。又行十数里,才到山中。那山峰峦秀拔,溪涧澄清——原来这座山叫大坯山,上古大禹圣人导河,曾到此处,今属大名府浚县地方。”
如果不是隐居在这里的罗贯中决无可能把这段文字写得如此的真实——《水浒传》中的“双林镇”如今已成为浚县城。“林岗是如今浚县的火龙岗,”“大坯山”距县城恰恰三里多路;高峻的山是如今的黑山,出县城转过卫河(即书中的大溪)恰恰三十里。罗贯中笔下许贯忠的隐居地依山傍水,修竹苍松,郁郁葱葱,恰恰是许家沟风景的真实写照。罗贯中借许贯忠之体把自己隐含在《水浒传》中,可称得上是绝妙的手法。即使世上流传的文本中没有罗贯中的著名,谁也无法将《水浒传》中的许贯忠去掉,只要有《水浒传》,只要有《水浒传》中的许贯忠,千秋万代,人们就不会忘记淇水河畔,千辛万苦续编《水浒》的罗贯中。
如今《水浒传》的版权真的归了施耐庵一人所有,但聪明绝顶的罗贯中却让自己成了《水浒》英雄中的一员,而且他的结局比所有的梁山好汉都更具神秘的色彩,包括他结交的梁山好汉燕青都因为他的存在而得到最好的结局。
淇水河畔隐居过的罗贯中为千秋《水浒》增添了太多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