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文汇 (一卷)      

斮胫河名小考
谈天说地 - 斮胫河名小考
斮胫河名小考
 
作者:高水然  加入时间:2008-12-11 18:53:41

斮胫河名小考

高水然

 

    斮胫河,又称澳水、泉源河、阳河、勺金河。(见《淇县志·河流》)是流淌在朝歌境内的一条地地道道的乡土小河。它发源于古朝歌城西三里之遥的肥泉,(此泉也叫太和泉,近年来已干涸堙没)东南注入卫水,全长约三十华里。这条小河的诸多名称中,要数“胫”这个名字较引人注目,且成为这条河的既定名字被流传下来。

   胫河的“胫”二字,最早见于《伪孔传》(即《古文尚书》):“今商王受……结怨于民,斫(音卓,同)朝涉之胫。”就是这部已被史学家视为伪书上的话,成为散布于民间关于殷王帝辛淫暴的滥觞。后来,又被明朝无聊文人许仲琳编入《封神演义》中,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开来,使殷辛的身上染上了永远洗刷不掉的污点。

但是,如果我们稍加剖析,就能从“胫”这个名字中发现许多缪的地方。

    首先,殷王辛作为一个大国之君,如果神经没有毛病的话,绝对不会因听信妲己(一个神话中杜撰的人物)的话就开玩笑似地去轻易将自己的无辜百姓的双腿用利刃砍断以验骨髓的盈虚。如果纣王真的这样残暴,他的江山还能巩固得“铁铜一般”吗?(关于他的失败,那是因为殷族内部不团结·殷辛王朝的政治措施不当所造成的)毛泽东说:“纣王那个时候很有名声,商朝的老百姓很拥护他。”(见《毛泽东读书笔记》1159页)毛泽东的话,我想是不无道理的。其次,当时的摘星楼距胫河最近处也有二三华里远。一般的健康人的视线的能见度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大约在百米之内,也即一华里的五分之一的距离。那么,在三千年前还不知望远镜为何物的殷商末期,纣王和那个所谓的妲己凭什么能够在摘星楼上看得见二三华里远的河岸边上有一壮一少两个樵夫在渡河呢?再者,从记述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社会面貌较为详实的被史学家誉为“百科全书”的《诗经》中可以看出,当时卫国以及周边国家的百姓那里并没有发现朝歌境内有什么胫河存在。(这一点非常重要!)假如《伪孔传》上的话属真,那么,基本上同属描写一个时期的社会状况的《诗经》中为什么对胫河只字不提呢?为什么对纣王的“暴政”只字不提呢?是怕犯纣王的忌讳吗?显然不是。因为那时周已将殷灭掉,周为了宣扬自己的王道,极尽对殷纣王的诬陷还嫌不够,绝对不会放过纣王这条“胫”的罪状的。著名史学家吕振羽先生在《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一书中说:“《尚书》中的《虞书》、《夏书》以及《商书》和《周书》的一部分,都系后人伪造,这是无问题的。”(见《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第79页)

    从文献的真实性、可靠性看,《诗经》远比《伪孔传》的可信度要高。同时,司马迁在《史记·殷本记·周本纪》中所罗列的纣王的暴行中均没有关于斮人胫骨的记载。这难道是司马迁一时的疏忽吗?显然不是。看来,“胫”这个血淋淋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形容词恐怕是春秋以后拍周人马屁的人为了诋毁纣王而 蓄意编造出来的。这样的妄加之罪在纣王身上实在太多了。如炮烙之刑,本属夏桀所为,为了宣扬纣的暴虐,也强加在纣身上;妲己乃西汉刘向所著《烈女传》中的人物,也将其搬到纣王身边,变成了断送纣王江山的狐狸精。

    那么,胫河除了现有的几个名字外,它最初的真实名字到底叫什么?我们不妨作一粗浅的考证。

    淇县古称朝歌、妹邦、乡、邑。《尚书·酒诰》:“明大命于妹邦。”《诗·风·桑中》:“爰采唐矣;之乡矣。”都是指发生在古朝歌境内的事,并且都和“妹”、“”有关,这里的妹和是一个意思,都是指水。

    朝歌境内的水·(除淇水外),发自两个源头:一是肥泉(即太和泉),一是万股泉(即三股泉)。《诗·泉水》:“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毖作秘,希罕之意)这里的“泉水”,就是指三股泉偏西南方的肥泉。从三股泉溢出的水零散细慢,汇于古朝歌城北,称为“北海子”。是古朝歌的景点之一。至汉代,北海子已枯涸,余水渐渐流布于城周,注入护城河中。肥泉溢出的水量较三股泉的水量大,沿地势迤逦东南,独自浚出一条小河,即水。

    由于肥泉水量大,(肥,大也),史称姊水;三股泉水量小,史称妹水。二水一大一小,相距不远,如同姊妹。为了突出水的含义,古人按照汉字六义的涵义“指事”、“象形”说,就将姊和妹的女旁换成了水旁,成为后来的泲和。不过,字的音不是“姊”了,成了“济”。济和姐字属谐音字,这样,济还是姐的意思。

   《诗·泉水》:“出宿于泲,饮饯于祢。”(祢,古时宗庙)说的是,卫国女儿嫁到外邦,恋恋不舍自己的娘家。于是向婆家走时总是慢悠悠的,心情不舒畅。早上乘舟从泲水上流出发,晚上才住宿到泲水之尾。一天的时间只能走三十里路。当第二天真要出境投向异邦的婆家时,儿女情肠促使她忍不住还要到先辈的宗庙里去拜祭、饯行一番,以示先辈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这里的,就是指从肥泉发源流经朝歌东南的泲水。《诗经直解》中引钱澄之《田间诗学》里的话说:“诗(指《诗·泉水》)作于卫(女)东渡河后,是也。”“东渡”指卫女从肥泉发源的泲水上游出发,至东南的淇、卫水,东渡之后回到婆家。这是合情合理的。

   《诗·泉水》第四章开首说:“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与漕,我心悠悠。”卫女到了婆家,(这个婆家可能在异国,也可能在本国)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她的娘家卫国。她思念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水的源头肥泉。第二个就是流注到朝歌护城河的水。“古文从水从页,也。”(见《诗经直解》118页)漕,指水中的航运。这章诗非常生动地体现了卫女怀念昔时驾舟在水上行走而现在又身在异乡不能立刻回到娘家的忧郁悲切的情怀。

    从以上分析看,胫河最初的名字应该是水河。

然而,有人说,“水”并非指朝歌境内的水,而是另有所指,乃是出自河南济源西王屋山中的水。(音烟)水上流为,至东南出黄河后入山东段方为济(济同。见《辞海》·水条)此水距古朝歌约三四百华里。春秋时的交通工具止于舟船车马。卫女返回婆家所乘交通工具应当是舟船,因为“出宿于,”没有离开水,判定是在水上行走。“出宿”也指明是在一天的时间内。卫女返婆家时心情不佳,行走迟缓,在一天的时间里连续奔波三四百里的路程同时还要渡过淇、卫、河(黄河)、济这四条大河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果说卫女回婆家乘船渡的是从济源流出的水,那也不切合实际,试问,她怎么能够舍去身边的水不用,故意跑到三百余里以外的水上游去乘船回婆家呢?再者,如果她乘船是在从济源流出的那条水上航行,那更讲不通;因为那条水是从济源向东南出黄河绕东北入海的,如果是这样,卫女回婆家就不需要“东渡河”了。现在,她要“东渡河”回到婆家,可见,卫女乘船航行的水是古朝歌境内的泲水,而不是别处的水。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同名同姓之人比比皆是。人尚且如此,何况物类?如云梦山、灵山、淇境内有,他境内也有;贺兰山,大西北有,豫北一带也有;淇水,淇境内有,湖北襄阳境内也有;沈水,辽宁有,四川射洪也有。你能说此是而彼非吗?

    历史演进到清同治癸酉年(公元1873年),豫史钱鼎铭见 胫河淤塞不堪,严重影响淇地的灌溉和航运,(1987年,民工在疏浚胫河入卫河处曾发现淤于河底昔时的船板),遂命人疏浚。这个钱豫史是个有心人,他遍查历史,认为将“胫”的罪名加在帝辛(纣王)身上,不附合史实,且含义不祥;于是就命人为河立碑,更名“勺金河”。取这个名字的含义无非有二:一是替纣王正名,说明纣王没有在泲水河上制造胫惨案;(至于“胫”二字的出处,有待继续探讨)二是这条泲水河里的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它既可以灌溉周围万余亩良田,又可航行舟船,大大沟通了卫、鲁、齐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所以,一勺水可以抵上一勺金的价值。



返回主页 发表评论

淇县之窗《朝歌文汇第一卷》   主持人:宋建江(同野)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sjjxinxiang@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