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家杨乃寒先生与梅花
结识国画家杨乃寒先生,缘于梅;拜杨老为师学画,亦缘于梅。
杨乃寒先生一生爱梅,更喜欢画梅,他笔下的梅花信手拈来,形神兼备,笔法飘逸,格调清新,意境深邃;用笔纵横交错,老干新枝瘦硬苍劲,题诗图文并茂,作品构思奇特,笔墨技法独树一帜,可谓“干老枝枯冰玉屑,花娇色艳撒银皴”,被画界赞誉为“中原一枝梅”。
杨乃寒先生,字雪非,1916年生,汉族,河南淇县人,幼年移居开封。中国著名国画家,河南省文史馆馆员,中央文史馆书画研究员。出版有《杨乃寒中国画选》、《杨乃寒画梅集》等。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杨乃寒先生先后求学于开封东岳高级艺术师范、杭州国立美专(今中央美院前身)。当时,这位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杭州美专的高才生,深得校长林凤眠、国画大师潘天寿的器重。特别是他的作品《贪看枫林晚,已迷路东西》,轰动画坛,受到恩师青睐。潘天寿大师曾断言:杨乃寒日后必成大器。
时光荏苒。杨乃寒先生的人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也遇到诸多坎坷,但他总是淡然处之,“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山外云卷云舒”,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几十年来,杨乃寒先生经过刻苦努力和不断探索,在国画艺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国画作品受邀被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台湾、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博物馆收藏,他本人也无疑成为了我国目前屈指可数的国宝级人物,但他始终为人谦虚,待人诚恳热情,艺术家的率性自然和长者风范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杨乃寒先生才华横溢,涉猎甚广,山水、花鸟画无所不精,且在构图、设色及笔墨技法等方面均有独到建树。特别是他的晚年作品,佳作纷呈,画风自成一体,在风格上兼收并蓄,颇有潘天寿大师遗风。他的花鸟画仪态万方、呼之欲出。他画的墨荷洋溢着质朴、清雅的气息,丝瓜透出勃勃生机和神韵,雄鸡表现出昂扬不屈的精神;他画的凌霄随风摇曳,古藤缠绕,曲折婉转,生动传神;他画菊花“秋霜闲却凌云笔,自写冬篱五色霞”;他画的虾趣图,或恣意游弋,或追逐嬉戏,或窃窃私语,其气韵之生动、用笔之精微、变化之巧妙,较之齐白石毫不逊色;而他画的桃,个大、鲜红、水份足,生活气息浓烈,有令人观之则垂涎欲滴之感。他画的山水更是奇逸险峻、淡雅空灵,令人无限遐思。
杨乃寒先生的作品不带丝毫匠气,艺术造诣愈深,愈重创新。他把西洋画技法与中国画传统技法巧妙地融为一体,大处落墨,酣畅淋漓,一树树梅花枝干舒展,花朵烂漫,笔势雄健,苍然遒劲,大气磅礴,格韵旷达,气势非凡。香港回归之际,他挥毫创作了《双梅图》,红梅与白梅交相辉映,老干盘根错节,凌空屈曲。正所谓“曲如龙,劲似铁。”异树同根,象征“一国两制”。
杨乃寒先生注重师法传统,注重从民族文化的源头汲取营养和指导画作。他认为画的至高境界是中国古典哲学易理的再现,也就是天地、阴阳之道在画作中关系的演绎。杨先生更注重师法自然,坚信万物皆有灵性,使每一个画作都有生活的来源,都有客观的依据。他常年坚持写生,几乎所有作品都是从大千世界中写生得来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而使得他的国画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穿透力,更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珍贵的收藏价值。
2007年春天,杨乃寒先生应河南省文史馆之邀精心创作了巨幅梅花长卷,代表河南省参展2008北京奥运会。每谈及此,杨先生就十分激动地说:“2008北京奥运会是我们中华民族旷古未有的大事,为奥运会增光添彩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办好奥运会要像抗战那样,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爱国之情溢于言表。同年7月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的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纪念常香玉被授予人民艺术家三周年”大型活动中,杨乃寒先生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受邀画家现场捐赠了他精心创作的巨幅寿桃画作,受到了中央领导及与会人员的高度称赞。
如果说杨乃寒先生的晚年迎来了他艺术上的又一个春天,那么这个春天的源泉就是他的夫人,除了料理一日三餐外,她一心扑到杨先生的事业上。院子里的凌霄花开了,天上飘着细雨,她打着雨伞陪杨先生到院子里写生。作为京剧铁杆票友,杨乃寒先生能拉会唱,偶尔夫人客串一下,可谓琴瑟合鸣。
品逸于梅,清香远布。今年已九十七岁高龄的杨乃寒先生,眼不花,耳不聋,步履矫健,鹤发童颜,声如洪钟,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有文章称他是九十多岁的年龄,六十岁的身体,二十岁的心,一点儿都不夸张。如今他仍坚持每日练字作画,且精品迭出。在杨先生华诞之际,我们衷心祝愿他晚年幸福,永葆艺术青春。
2011.03.04凌晨三时
急就于大梁醉梅书屋南窗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