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黎阳城 我的故乡黎阳城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探索创作 - 文艺作品 - 我的故乡黎阳城
我的故乡黎阳城
 
作者:秋雨  加入时间:2018-5-1 23:02:55

 2018-4-30 06:55 




梦里,魂随诗经中的孑孑干旄,
人欢马嘶行进在浚之郊。
我要到浚城找寻窈窕静女,
据说美人在浚都,
旌旗绕楼台,
彼姝者子花容月貌。

凯风自南吹绿了浚之郊,
吹彼棘薪嫩芽酸枣苗。
三千年前的浚川春来早,
仿佛花影黎阳渡,
春风浚水声,
载好其音枝头鸣黄鸟。

我踏上了远古的卫水桥,
东望黎山巉峥孤峰高。
北观故宅高楼亭亭绕岚黛,
隐隐隔河见桑柘,
蔼蔼黎阳川,
澶湖茫茫大河水滔滔。

还没有佛的华夏早已有庙,
大禹镇河坐在孤峰山腰。
白祀封神秦皇登临巨碑在,
烟绕花村花绕城,
卫水燕语声,
刘秀祭坛伾顶遥远眺。

初始祭神时还没有佛与道,
古庙会民俗文化比佛早。
人群中像是好鹤的卫懿公,
正值黎阳水稍渌,
黎阳土足封,
他也来观看正月的热闹。

恍惚之中眼见荆棘蕃藤绕,
伾山北麓废墟城倾倒。
谢灵运说北渡黎阳津,
几多落花还井上,
春机当户前,
黎阳城阙迁往浮丘了。



注1:孑孑干旄、浚之郊、彼姝者子出自《诗经•国风•鄘风•干旄》。
注2:静女出自《诗经•国风•邶风•静女》。
注3:美人在浚都、旌旗绕楼台出自唐代白居易《立秋夕凉风忽至炎暑稍消即事咏怀寄汴州节度使李二十尚书》。
注4:凯风自南、吹彼棘薪、寒泉、载好其音、黄鸟出自《诗经•国风•邶风•凯风》。
注5:花影黎阳渡、春风浚水声出自宋代徐铉《送钱副使黎阳发运》。
注6:黎山巉峥、北观故宅、高楼亭亭出自曹丕《黎阳作》。
注7:隔河见桑柘、蔼蔼黎阳川出自唐代王维《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寓》。
注8:大禹镇河坐在孤峰山腰,如今叫做浚县大石佛,其实应当是镇黄河的大禹化身,初始造像属于神的范畴,比佛进入中国要早。据说把这座石雕初始年代定在了北魏,真的不能苟同,只能是佛界的观点而已。
注9:古庙会民俗文化比佛早,据说把古庙会初始年代也定在了北魏,更是不能苟同。那个时间浚县汉人几乎被杀绝,赤地百里,没了人烟,于是自关内移民十万户,但移民重又聚在淇门附近的枋头城起事,成立前秦王朝,之后前秦迁回关内。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十六国以及后来称为北朝的拓跋魏,他们占据黄河流域,极大地破坏了中华几千年来发育滋长的经济和文化,成了中国历史上可耻可痛的三百年。”不知道在这样的人口大萧条背景下,浚县怎么可能初创出古庙会民俗文化。
注10:白祀封神,西岐延续商代“九世之乱”,一场报复世仇的牧野暴乱商灭周兴。姬发与姜尚指挥这场武装叛乱的指挥部就设在同山,之后“大赉天下”“白祀封神”,同山、大赉店、白祀均在当年浚县境内。白祀因封神而得名,所封的神灵就供奉在大伾山颠的万仙阁。
注11:秦皇登临巨碑在,指的是公元前228年,秦还没有统一华夏,秦嬴政第二次东巡经洛阳前往邯郸督战,至文石津口,也就是现在的浚县淇门南边,过大河再沿古淇河河道白沟向北,恰好路经白祀山,秦王嬴政登白祀山祭神,留下一座无字巨碑。
注12:烟绕花村花绕城出自清代王芝《春日黎阳怀古限韵》。
注13:刘秀祭坛,说的是东汉初年,刘秀镇压河北王郎军,还师路经浚县大伾山,登山筑青坛祭告天地,并赐大伾山叫青坛山。至今大伾山西麓的山门上仍有“青坛紫府”横额,青坛指的就是青坛山,紫府意思是神仙所居之处。
注14:好鹤的卫懿公,说的是周朝卫国第十八位国君,执政八年,玩物丧志,不理朝政,平时除了养狗驯鹰外,还经常邀一帮公子哥游卫国浚地大伾山,戏水淇奥。公元前660年,北狄入侵卫国,卫国兵败被杀。卫国经此变故,由大国变为小国。
注15:黎阳水稍渌、黎阳土足封出自南北朝时代庾信《奉报寄洛州诗》。
注16:南北朝时代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之刘桢》有北渡黎阳津、落花还井上、春机当户前诗句。 
注17:三千年前的浚川春来早,当时黄河流域的气候处于第一次温暖期,比今天气温高,属于亚热带气候,春季比今天早一个月到来。此外,北回归线比现在偏北五十多千米,地球自转比现在每天快两秒多,月球比今天近一百多米,天空星象与今天也大不一样。


伾山巅,望北麓,
秦汉城阙作了古,
黍离之悲倚槛恣流目。
梦中故乡高城临大川,
留连九回白浪怀神禹,
佳景云烟没入大澶湖。

北归雁,柳新绿,
南望果园黎津渡,
麦秀之感独对古城墟。
忆起春日限韵诗怀古,
惆怅黎阳长河隔孤旅,
留连故人高卧曲愁句。

缇萦女,勇救父,
父女悲喜黎津渡,
太仓公黎山北麓茔墓。
西汉末年王莽改黎蒸,
千里寻兄古城把情诉,
曹家领兵几经黎阳路。

哀东晋,南北苦,
北国黎民苍天呼,
轮番登台乌孙兽不如。
束甲负戈征战南北路,
后军济河黎阳屯垒筑,
浮丘山巅直到明洪武。

杨玄感,父杨素,
黎阳反隋征丁夫,
李密檄文长安来相助。
瓦岗军师出生韩寨府,
滞留大伾山头军旗舞,
遗迹黎阳粮仓李密墓。

安史乱,凄风雨,
黎阳战火兵家据,
黄河南北再无平安处。
削藩战争兵燹哭儿女,
浚郊避乱吓坏小韩愈,
晚唐满目疮痍黎民苦。

惊回首,忆千古,
唐代文人经行处,
遗篇梦里吟咏几回顾。
王维追思黎阳丁三寓,
高适惜别南登黎阳渡,
贾岛黎阳情寄姚合书。

北宋惨,金兵犯,
战火云烟黎阳天,
大伾山下再次成边关。
黄河浪高伾山晓月寒,
金贼欲遁黎阳遭灾难。

靖康耻,怒冲冠,
桑村庙住收河山,
当夸武穆歌泣话当年。
宋代文人几多赋诗篇,
惆怅黎阳过客空腹恨,
黎阳幞泥挥毫书感言。

金元过,明朝现,
王铎两次登青坛,
鹭涛虎岫遒劲壁崖间。
当年奉旨送灵王越还,
阳明书院建在大伾巅,
先哲墨宝诗赋有遗篇。

纯阳洞,石梯攀,
跃上太极宫楼观,
苍茫群山伏地云拂面。
卫水映金大河平畴变,
回望黎阳飞越数千年,
村镇披霞夕阳山外山。



注18:秦汉城阙,浮丘山巅直到明洪武,说的均是黎阳古城的迁徙。黎阳古城秦汉之前位居大伾山北麓,汉末因水患黎阳古城而成湖,遂移城至浮丘山巅。黎阳城历经置州置郡,明洪武三年降州为县,移城于浮丘山东北麓,绕南、东、北三面构筑城墙,城西以卫河阻险。明正德五年,增筑西城墙,抵浮丘山而至。因登山鸟瞰城内尽望,故于明嘉靖十一年跨浮丘山峦拓筑西南城隅。明万历二年,围半壁浮丘于城内重筑城墙,终成昔日黎阳城。
注19:黍离之悲,麦秀之感,出自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序:“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 其中的“黍离”说的是诗经中的诗篇,西周危亡之时,周平王在诸侯的护卫下离开了故都镐京,迁都到中原地区的洛邑,开始了东周时代。东周时代的诗人伯封路过旧都镐京时,见昔日镐京宫殿被夷为平地,种上了庄稼,而庄稼生长的地方曾是宗周的宗庙公室,诗人伯封联想起自己的家事,不胜感慨,写下了《黍离》这篇哀婉悲伤的诗歌,抒发对家庭不幸和西周灭亡的沉痛心境。其中的“麦秀”说的是箕子、微子所写的两首《麦秀歌》,歌中说的都是商代帝辛,箕子表达的是哀婉,微子表达的是仇恨。
注20:倚槛恣流目、高城临大川、九回白浪,出自唐代杨巨源《同薛侍御登黎阳县楼眺黄河》。
注21: 大澶湖,明代之后的浚县东城门横额为“东望澶云”,古时浚县东有大澶湖,站在浚县城东门,可看到澶湖上升起的白云,也就是澶云。五代十国时还有澶州建制,澶州位于今濮阳西南,浚县东北,赵匡胤曾做过澶州地方官。
注22:南望果园,出自曹丕《黎阳作》。
注23:忆起春日限韵诗怀古,指清代诗人所写的多首《春日黎阳怀古限韵》,作者有程淓、刘玉瓒、蔡士元、王芝、李湘润、刘余锡、朱陛鹓等。
注24:惆怅黎阳,出自隋代江总《济黄河》:“ 留连嗟太史,惆怅践黎阳。”
注25:长河隔孤旅,出自唐代皇甫冉《送萧献士》:“长河隔旅梦,浮客伴孤云。淇上春山直,黎阳大道分。”
注26:故人高卧,出自唐代岑参《临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题县南楼》:“故人高卧黎阳县,一别三年不相见。”
注27:愁句,出自宋代赵鼎臣《挽故致政大夫诗》:“大岯山下路,愁句向谁论。”
注28:缇萦女,勇救父,说的是西汉名医淳于意,曾经当过齐太仓令,因医病得罪权贵小人,被判进长安受刑,被他的小女儿缇萦进京喊冤免罪,回程路经黎阳,太仓公不幸命归,墓茔葬于大伾山北麓。
注29:黎蒸,王莽建起新朝,改黎阳为黎蒸。
注30:千里寻兄古城把情诉,三国时刘关张古城会当是在黎阳,关公后来斩颜良诛文丑也是在此地,浚县境内有颜良墓。
注31:曹家领兵几经黎阳路,建安九年(204),曹操欲攻邺城,为了运粮草,在淇水口用大枋木筑堰,集淇水入淇河古道白沟,以通漕运,后人便称此地为枋头。当年的枋头是黄河文石津渡口通向邺城南北大道上的要塞。建安八年(203),曹丕领军自邺城路径黎阳,写有《黎阳作》。
注32:轮番登台乌孙兽不如,浚县大禹的化身大石雕唇紧闭,目圆睁,面东坐观,除了看到滔滔的黄河,也看到了北朝时期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杀戮造孽,那些来自塞外野蛮的族群,尤其是石勒与石虎,落后低级的生活,残暴嗜杀的恶性,他们蹂躏中原,大搞民族歧视政策,血洗汉人,灭绝人性,惨无人道。那个时期,浚县境内的汉人被石勒几乎杀尽,石勒是浚县先民的历史仇人。
注33:束甲负戈征战南北路,后军济河黎阳屯垒筑,出自南北朝时代刘义恭《拟古诗》:“束甲辞京洛。负戈事乌孙。后军济大河。筑垒黎阳屯。”
注34:杨玄感,黎阳反隋,杨玄感是司徒杨素之子,家世显贵,杨素被杨广猜忌,早有谋反之心。大业九年(613)春,隋朝二征高丽,杨玄感在黎阳督粮,当时全国起义军星罗棋布,瓦岗军就在黎阳津南举事,他见有机可乘,于是滞留漕粮,召集亲故,于六月初三率兵据黎阳城,置官属,造兵甲,征丁夫,起兵反隋。杨玄感起兵,使得隋内部大分裂,隋朝震动很大,后围攻洛阳兵败,八月初一杨玄感死于陕西商县。
注35:李密檄文长安来相助,贵族出身的李密自长安应召至黎阳军中,为杨玄感谋主。大业十二年(616),李密投奔瓦岗军,写有《讨杨广檄文》。
注36:瓦岗军师出生韩寨府,滞留大伾山头军旗舞,瓦岗军师徐懋功自称是韩府寨人,其实是黎阳城北韩寨府人。大伾山上有一处中军亭,就在禹王庙前,是隋末瓦岗军所建,当时用于练兵点将,瞭望敌情,徐懋功在此驻军三年之久,至武德三年才调长安归附唐朝。中军亭元朝时倾倒,仅存亭基和柱基,公元1984年恢复为六角攒尖顶的形状。
注37:黎阳粮仓,建立于隋朝文帝时期,沿用至北宋,此粮仓西濒大运河西线的永济渠,也就是后来的卫河,东临黄河,水运极为便利。黎阳粮仓是国家的重要粮仓之一,历来地位重要,有“黎阳收,九州固”的说法,隋唐对黎阳粮仓的管理一贯很重视。隋末几次征辽,都曾派人在此督运漕粮,杨玄感据黎阳反隋,经济上就是凭借的仓内储粮。
注38:李密墓,位于大伾山西南,元代前墓已被盗,墓冢已无处可查,唯留《李密墓志铭》石碑一块,为魏征撰文,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李密长于谋略,投奔瓦岗后在瓦岗军内部形成自己的势力。大业十三年初,李密获准建立蒲山公营。二月,翟让推李密称魏公于洛口,改元永平,以招徕各路反隋武装,由此李密在各路起义军中确立了盟主地位。后来李密和翟让之间因处理隋降官、分配军资等问题发生火并,李密杀翟让及从者数百人。十四年三月,宇文化及杀隋炀帝,率众十余万西归,李密七月出兵东讨宇文化及,两军在同山激战,宇文化及兵败北走。李密虽胜,自己的兵力也遭到重大损伤,王世充组织了二万多人马乘机进击,李密军大败,本营覆没,亲将秦叔宝、程咬金、牛进达等被俘,单雄信投降。李密走投无路,乃于九月渡河至河阳降唐。十一月,李渊遣李密等到山东(华山以东)去招收旧部,受到李渊猜疑被斩。碑文记载,李密对唐朝有功,然而却被李渊所杀。
注39:黎阳战火兵家据,安史之乱时,浚县成了朝廷与反贼争夺的战略要地。
注40:浚郊避乱吓坏小韩愈,韩愈出生于公元768年,削藩战争发生于公元763年至779年之间,韩愈三岁丧父,由兄韩会及嫂抚养,早年流离困顿,削藩战争兵荒马乱时,韩愈躲避在浚郊,韩愈《答张彻》诗中有“浚郊避兵乱”。
注41:唐代文人经行处,唐代暂居或者路径黎阳的著名诗人有白居易、王维、岑参、高适、贾岛、韩愈、元稹、刘禹锡、张九龄、李绅、李嘉祐、薛能、罗隐、吴融、朱湾、姚合等。
注42:黄河浪高、金贼欲遁出自宋代晁说之《旅次大风》:“黄河高浪大岯山,金贼欲遁不得回。”
注43:桑村庙住收河山,南宋绍兴十年七月,岳家军进军至朱仙镇,迫使金军撤出开封,金人惊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奉岳飞之命抵达黄河北岸的梁兴,与太行山义士和两河忠义民兵会合,大败金兵,收复了垣曲县、孟州、卫州、怀州、赵州等地。岳家军曾住在黎阳城北的桑村庙,桑村庙是供奉佛、道、儒的一座古庙宇,比浚县浮丘山上的碧霞宫要早得多。僧俗在道路两旁,顶盆焚香,箪食壶浆,以迎接岳家军,受伤的岳家军将士就在桑村庙内疗伤。
注44:宋代文人几多赋诗篇,宋代写到黎阳的诗人有宋祁、张舜民、彭汝砺、华镇、晁说之、王庭珪、周麟之、罗愿、张尧同、范成大、谢翱、苏辙等。
注45:惆怅黎阳过客空腹恨,出自宋代张尧同《嘉禾百咏 卫墓》:“惆怅黎阳客,飘流浙水滨。定忘空腹恨,知是赤心人。”
注46:黎阳幞泥,出自宋代宋祁《得扬州书》:“宴开河朔千人帐,书用黎阳一幞泥。”
注47:鹭涛虎岫,王铎两次登大伾山,龙洞之南留有他的诗,山的壁崖上留有他挥毫写下气度恢弘的四个大字“鹭涛虎岫”。
注48:阳明书院,当年王阳明奉旨送王越灵柩归故,曾在大伾山上讲学,故建起来阳明书院,讲学期间,王阳明写有《大伾山诗》《大伾山赋》。



悠悠千古  漫漫时空
卫风泱泱自古到大明
大明黎阳筑新城
洪武围城三面南北东
连接北朝城墙浮丘顶
西依卫水阻险情
正德五年增筑又动工
卫水岸边城阙添新景
允淑观澜进出城
皆因登山鸟瞰城内无密守
浮丘山峦构筑城墙自嘉靖
万历二年半壁浮丘入围城

昔日新城长九里
墙高三丈五尺势恢弘
基宽六丈石砌高丈二
砖厚三尺到顶白灰油灌缝
城头宽度两丈车辆可通行
城上雉堞建有垛
角楼风铎铜铃声
东南西北瓮圈拱城门
门上筑楼巍峨飞檐顶
绕城三面挖河长八里
河宽二丈引卫绕黎城
四座石桥出入城乡通

梦中跨上桥头穿石坊
举头观望故乡黎阳城
四门高挂横匾额
匾上金字看分明
南控黄流  北迎紫极
东望澶云  西瞻行翠
城楼檐下分题记心中
叠翠  拱北  长春  长青
恍惚城南孑孑干旄旗猎猎
尤闻人欢马叫是谁要入城
故乡魂牵梦绕心激动
楼台彼姝者子面羞红

梦里与子牵手越时空
一处一景追思是曾经
节孝状元德政牌坊接连绵
四街百座牌坊牵我儿时情
也曾玩耍登上街心文治阁
倚槛开襟新诗不觉千回咏
绕阁想起名动江南张子白
张皙题匾墨宝仍在券门顶
丹流东壁  清环黎水
碧泻西山  黛护伾岚
重修阁记文字出自张先生

高阁楼头观看黎阳景
商贾云集香客万众涌
高跷秧歌锣鼓齐鸣唢呐奏
抬轿旱船舞狮玩龙亮武功
十里八乡民间社火齐出动
竞相登山烧香拜庙鞭炮声
三省四县八方客
车水马龙会古城
热闹鼎沸正月庙会千秋传
盛大节日民俗文化狂欢庆
枕上魂游几多思乡梦
黎明急忙驱车豫北行


注49:卫风泱泱自古到大明,商代称黎,周代属卫地,诗经中有卫风泱泱,汉高祖十二年置黎阳县,时年城在大伾山北麓。宋代政和五年置州,明代洪武三年,重降为县,称谓浚县至今。
注50:大明黎阳筑新城,洪武围城三面南北东,明洪武三年自浮丘山顶移城于浮丘山东北麓,绕南、东、北三面构筑城墙,城西以卫河阻险。
注51:连接北朝城墙浮丘顶,因水患秦汉黎阳城旧址成湖,南北朝移城至浮丘山巅。
注52:正德五年增筑又动工,明正德五年,增筑西城墙,抵浮丘山而至。
注53:允淑观澜进出城,新筑的西城墙开有两个便门,分别题额:观澜门、允淑门。直到新中国,西城墙偎依的卫河依然通航,自新乡到天津的船只往来穿梭,行行白帆,碧波荡漾,绿树倒影,花开鸟鸣,景色宜人。
注54:皆因登山鸟瞰城内无密守,因登山鸟瞰城内尽望,不利于对黎阳城的护卫,故于明嘉靖十一年跨浮丘山峦拓筑西南城隅。明万历二年,围半壁浮丘于城内重筑城墙,终成昔日黎阳城。
注55:文治阁,该阁是黎阳的形象标志,今日很多人都把大伾山颠的太极宫(八卦楼)当成了黎阳的形象标志,这是不对的。文治阁矗立在黎阳城中心的十字街口,原名为中心阁,始建年代失考,明万历已卯年始移钟于中心阁,清顺治六年阁毁于大火,清康熙四十八年二次重修,改名为文治阁。阁的下部为方形平台,高两丈四尺,每边宽三丈六尺,青石基,砖砌墙面。四面开四个拱形大门,青石劵顶,人车可相对通行。平台上建两层楼阁,阁高三丈,双重檐,琉璃瓦尖顶,四挑角,花脊,琉璃瓦剪边。平台边建有方孔女墙,墙高三尺。上层四面开窗,下层四面开门,四周有走廊绕行。东北角建有砖砌阶梯,可拾阶登阁极目遥望。
注56:张子白,又叫张皙,浚县城西张洼村人,是当时知名郎中傅青主的徒弟,一代名医,也是一位书画家。他曾任清乾隆年间广东清远县知县,为官廉洁,两袖清风,女儿出嫁时送不起嫁妆,只好送了些自己的字画。土财主亲家竟将字画烧掉,烧剩的半幅花鸟图被佣人挂在自己住处,财主路经时听得许多鸟雀鸣叫之声自佣人屋内传出,土财主推门闯入,小鸟们纷纷飞回到画中。土财主后来知道了张子白书画的珍贵,悔恨自己有眼无珠,张子白因此名动江南,后因父亲冤狱之事愤然辞官回归故乡浚县。文治阁南北券洞门上的“清环黎水”“黛护伾岚”匾额,据说就是张子白所书,《重修文治阁记》也是张子白作品。



登大伾  上浮丘
未见孔庙座山头
原来元末红巾举火烧
明初小西门里建庙楼
大成殿  启圣祠
名宦祠  敬一亭
泮池  戟门  明伦堂
几经建筑多增修
大成殿内牌位供奉孔儒圣
颜子  子思  曾子  孟子四配祀
两边十哲分左右
颜渊  仲弓  宰我  子贡  闵子骞
季路  子游  子夏  冉有  冉伯牛
东西庑阁十五间
七十二位贤徒皆优秀
翻阅《论语》读《春秋》
忘却跪拜出孔庙
恍恍惚惚梦里几回头

孔庙出  县衙游
不知谁说县爷本姓刘
我却缘遇汪岑逼叩首
原来时空穿越出了错
汪岑老爷周末在调休
花园里  县衙后
玉照亭内品茶喝美酒
席间打探刘德新
汪岑呆蒙晕了头
酒壮胆气只管醉聊谈
说起卢柟县爷恨恼羞
饮酒败德结仇寇
陷害名士卢柟骂名留
赃官阴险道不同
走出县衙不想再回头

访卢柟 拜名流
卢府园中凿池引碧水
叠石为山移来淇园竹
啸圃名贵花色正枝头
琼姿只合瑶台上
高士静卧啸圃幽
月明林下萧萧淇园竹
春掩残香缕缕故乡愁
羡慕美景吟诵《梅花诗》
牡丹花前乘醉倚南楼
顺手拿走《蠛蠓集》
明拿莫说我是偷

古城外  卫河边
十里城池半入山
襟山带河碧蓝天
一弯碧水  数点白帆
两岸绿柳飞紫燕
美如画廊  流连忘返
西瞻行翠太行山外山

猛然想起王梵志
隋唐黎阳有遗篇
黎阳城东被收养
白话诗僧不平凡
常作讽诗含深意
菩萨示化度人间
凡夫灯红酒绿只知生时乐
赃官金山银山不闻馒头庵
梦里翻阅梵天《诗校辑》
劝诫世人止恶多行善

西望太行信步走上云溪桥
卫水燕语美景胜过大江南
运河白帆往来斩碧波
燕子群居桥下飞起绕行船
煞好看

北望善化奇峰雾岚白云绕
儿时遥指多变云朵说神仙
骏马耕牛幻化凌云鹰
善化峰头海市蜃楼挂雨幡
奇景观

南望淇门塔下冬日不落雪
皆因地形特殊大风围塔旋
淇水日夜古塔避飞雪
自然奇观《淇门飞雪》有诗篇
人间叹

东望伾山龙洞喷云吐烟雾
南斗北斗双秀对弈浮丘山
紫金山下玉女留倩影
西望同山晚照太行升紫烟
古浚川

伾山晓月并非望日挂中天
月光消失初春咋暖仍觉寒
梦醒坐起推窗独凭栏
也只有惆怅黎阳思故园
恨流年



注57:孔庙,位于黎阳城内小西门里街,坐北面南。元末红巾军烧毁浮丘山上孔庙后,明洪武六年移址于此。
注58:县爷本姓刘,刘德新,清朝浚县知县。字裕公,辽宁开原县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功勋卓著,刘德新科举不第,以父功为荫生。清康熙八年(1669)开始任浚县知县,康熙十一年(1672)调至淇县任知县,康熙十四年(1675)又调回浚县继续任知县,前后任浚县知县八年。康熙十八年(1679)升任浙江金华府同知,后又任江西吉安府知府、浙江温州府知府及陕西直隶兴安府知府。刘德新自京城到浚县上任,途径邯郸,客店中巧遇一道人,道人给他讲经论道,二人谈得很投机,自此萌发了学道的念头。上任后,一天早上起床梳洗,他忽然从洗脸的水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头上竟然长出一颗小柳树。自此认定自己就是柳仙的化身,柳仙是吕祖的弟子,于是刘德新就以为自己的师傅是吕洞宾。刘德新随即向空而拜,并唤来县里知事,令其赶快筹工备料,自己也大捐俸禄,决心建造吕祖祠。道家有言:神仙居高楼。于是,刘德新又在方壶天建起了餐霞阁,希望能在高楼之上见到师傅吕祖。餐霞阁建成后,他便从县衙移到此处办公,并写有一首诗:“高阁平看万岭低,星辰咫尺手堪掬。餐罢紫霞铺云睡,夜听淮南天上鸡。” 他性清静,好黄老之术,时常爱披道士服。在浚县任知县时,造县署,修县志,广施惠政,为民所爱戴。今天浚县大伾山西麓的清代建筑群多为他所建,山顶的太极宫(八卦楼)也是他主持修建,他为浚县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注59:汪岑,明朝嘉靖年代浚县县令,此人少年连第,贪酷无比,性复猜刻,又酷好杯中之物,若擎着酒杯,便直饮到天明。自到浚县,不曾遇着对手,因到浚县名士卢柟家中受了屈辱,为泄私愤而千方百计欲置卢柟于死地。详情请看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九之《卢太学诗酒傲王侯》。
注60:卢柟,字少楩,另一字子赤,浚县人。他是浚县才子,八岁即能属文,十岁便娴熟诗律,下笔数千言,倚马可待。据说他犹如李谪仙再世,生得风姿潇洒,气宇轩昂,飘飘有出尘之表,人都说他是曹子建转生,他志向高远,才能卓异,是活跃在明中期文坛上的一个重要作家,著有《蠛蠓集》。其家素封,宅后建有一园,园中凿池引水,叠石为山,移得淇园翠竹,南方百卉,园子被命名为啸圃。但他好使酒骂座,因此得罪了县令汪岑,从而铸成了他的悲剧人生。
注61:《梅花诗》,高太史赞美啸圃诗句:“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渔郎无好韵,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62:牡丹花前,卢柟的啸圃中种植有牡丹,花开时节冠绝浚县。
注63:王梵志,据《太平广记》可知,隋末至唐初年间在世,唐初白话诗僧,浚县人。原名梵天,被黎阳城东十五里王德祖家收养,后皈依佛门,常作诗讽人,甚有意旨,人们都说他是“盖菩萨示化也”。他的诗歌以说理议论为主,多据佛理教义以劝诫世人行善止恶,对世态人情多讽刺和揶揄,对社会问题间或涉及。语言浅近,通俗幽默,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谐戏谑之间。艺术上虽然比较粗糙,但对认识初唐社会和研究白话诗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对初唐盛行的典雅骈俪诗风有一定冲击作用。原有集已佚,有今人整理本《王梵志诗校辑》,收诗348首。《红楼梦》第十五回中的“铁栏寺”“馒头庵”出自王梵志和宋代范成大的诗句。王梵志《城外土馒头》诗句:“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诗句:“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铁栏寺、土馒头也就成了古人对坟墓的戏称。
注64:卫水燕语,我童年的时候就看到过,这可是当年浚县城西门外卫河上的一道风景线。入夏,云溪桥下船只往来穿梭,桥眼中成群的燕子飞来飞去,蔚为壮观,煞是好看!当年卫河河水清清,卫河是隋代以后的西线大运河,也是新中国自新乡到天津的水上运输线,河上白帆成行,船只往来,不时还有轮船拖着船队劈波斩浪。入夏的大石桥下凉爽舒适,很适宜燕子筑巢,燕子群居桥下,但遇船只过往,均被惊起,于是就有了云溪桥下卫水燕语的自然景观。如今黎阳城西的卫河水又变清了,企盼卫水燕语的浚县八景之一重现故乡。
注65:善化奇峰,我童年的时候多次看到过。每至风雨乍起,远望位于浚县北部屯子境内的善化山上,总是云朵缭绕,形状各异。我与小伙伴站在卫河大堤指点善化山头的云朵,一会儿说像是飞奔的骏马,一会儿又说像是犁地的耕牛,我说是飞奔的列车,他说是凌空的银鹰,每每争论不休时,却又看到“海市蜃楼”,其乐融融,永远存留在我童年美好的记忆里。时过景消,善化山如今似乎被夷为平地,这座具有历史人文的名山已不存在。随着水源的亏缺,干旱在逐渐加剧,善化峰头奇景永永远远成了我童年的美好记忆,只能相见梦中了。
注66:淇水日夜古塔避飞雪,浚县八景之一,故乡叫做“淇门风扫雪”。冬日大雪纷飞,铺天盖地,到处是白雪皑皑,可是位于淇门村外的古塔四周片雪皆无。相传这里原是一处寺院,塔下原是一口大井,井中每每会喷出水来,形似一朵莲花,寺中方丈认为是佛祖要让自己到极乐世界,于是便坐于形似莲花的喷水之上,待水落和尚也就没了踪影。有人说井中有一神龟,是专门要吃和尚的,寺院恐惧,把块青石板盖住了井口,之后又在青石板上建起一座七层砖塔,塔内放置了一块石碑。据说碑上有许多怪符号,破解后用于医学妇科很灵。早年我专程去看过这座古塔,寺院已不复存在,四周成了农田,不远处围在弯弯河堤之中,河堤的那一侧便是奔流的卫河,古塔的东侧便是淇门。这一特殊地形可能会形成特殊的地形风,每当大雪纷飞时,地形风会绕着古塔吹送,于是大雪总落不到古塔的周围,这也只是我自己的猜想。如今古塔依然,但地形完全发生了变化,特殊的地形风场被破坏掉了,淇门古塔再不会避雪。
注67:《淇门飞雪》,元代马德华写的一首诗:“淇水日夜流,沙堆积晴雪。飞屑满汀洲,凝晖照溟渤。寒通剡曲风,白映天上雪。对景忆山阴,停舟叹清绝。”
注68:伾山龙洞喷云吐烟雾,指浚县八景之一的“龙洞秋云”。秋日的早晨,东方渐现曙光,位于大伾山上东北侧的龙洞,喷云吐雾,云雾笼罩着山崖,好似真龙出现。其实这是一种自然景象,洞内暗流积水,秋高季节洞外冷而洞内热,水蒸汽自然会从山缝中冒出,形成山崖云遮雾绕奇观。如今看不到“龙洞秋云”了,这说明洞内已经没有暗流积水,浚县变得干旱缺水了。龙洞前树有几座古碑,可得保护好,上面记载有浚县干旱水文的珍贵历史资料。
注69:双秀对弈浮丘山,指浚县八景之一的 “岁寒双秀”美丽传说。如今,南斗、北斗两位仙人再也没有化作浮丘山上的两颗柏树,人们再也看不到他们相互拱手作揖,对弈冬季。其实也是一种自然景观,是浮丘山上冬季汽雾形成的虚像。这说明浚县生态变化,冬季空气变得干燥,再也形不成那样的虚像。浮丘山上所剩无几的几株柏树更应该着力呵护了,否则别说虚像看不到,数年后柏树的实相也将化为虚无。
注70:玉女留倩影,指浚县八景之一的 “玉女倩影”。此景观早已不见,只留下脱裙石,也就是仙女放衣服的遗址。传说早年每当农历六月,仙女总会下凡人间,到大伾山东麓游玩,并在玉女池洗浴,仙女看到当地农民疾苦,拔下金钗抛在当地,从此出现了一座紫金山,使当地的人们靠山吃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因仙女总是乘凤凰而来,大伾山东面便又有了一座凤凰山。由于黄河的冲积、大风的携带,海水退去,陆地升高,紫金山、凤凰山被深埋地下,已不复存在,只能看到遗迹了,往日的仙女再也没有光临我的故乡浚县。
注71:同山晚照,浚县八景之一。商末姬发和姜子牙指挥牧野暴乱时就坐镇在同山,山腰有一块石碑,某年夏季太阳平西的时候,这块碑的影子会出现在西侧。据老人们说,公元1938年,日倭浚县屠城时,看到过一次“童山晚照”,邢台地震时看到过一次,反正说的神乎其神。其实这是一种自然的巧合,那块碑的东侧是一个凹陷的崖壁,形似一口浅浅的铁锅,当太阳的高度角恰到好处时,崖壁凹陷处正好能把太阳光汇聚到碑上,由于汇聚的光线比落日的光线强,于是碑东侧的影子被汇聚的光线隐去,而碑的西侧反倒出现影子。因王越赌博把同山输给了长垣县,此后长垣县为这座并不产铜也不产粮的荒山纳税,故而长垣县恨透了结交奸宦、只顾家乡不顾国家的高官坏官王越,故乡以王越自衿,外埠以王越为耻。据说近数十年当地人疯狂地挖掘此山,至今“童山晚照”景观已不复存在。羊年新春的故乡,听说发起了一场闹剧,要弘扬和创办首届日本樱花文化节,深深刺痛了黎民的心,黎民难以忘怀往日被倭寇屠城的痛苦和阴影,但“童山晚照”却不会再现了,被刺痛的黎民敢怒不敢言,否则便会被扣上“霸权者和别有用心的野心家”的大帽子,不知当地市政府是什么样的文化眼光?!
注72:伾山晓月,浚县八景之一。传说每至朔日,天将黎明之时,大伾山腰,悬崖之下,有一纯阳洞天,站立纯阳洞天的园门之处,抬头上望,便能看到山顶之上八卦楼顶有一轮明月。探索神秘之处,原来是农历初一拂晓月亮落山,曙光初照,月光与日光同时照射八卦楼顶的铜葫芦,汇聚成一种特殊的光圈,站在一定的角度观看,酷似伾山升起的一轮明月。如今看不到“伾山晓月”,可能是举着大旗进城的那帮人把八卦楼顶的铜葫芦偷去购买日本樱花或者换酒喝了。

 
 
 
作者其它文章

 





 

 
     
我的故乡黎阳城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金章  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