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黎阳古城九坊连珠上的文化(10) 故乡黎阳古城九坊连珠上的文化(10)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故乡黎阳古城九坊连珠上的文化(10)
故乡黎阳古城九坊连珠上的文化(10)
 
作者:作者其它文章  加入时间:2018-3-26 22:56:12

九、浮丘听涛坊
浮丘山处在黎阳古城南侧,当地人叫此山为南山,古城跨半座山峰,形成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景色。黎阳八景之一的岁寒双秀就在此山上,明代著名诗人卢柟的啸圃就在此山山麓。浮丘山东峙伾峰,南毗旷野,西环卫水,北负古城,山上古柏苍翠,郁郁葱葱,山顶有碧霞宫,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紧靠碧霞宫的北侧有千佛洞,始凿于唐代。山西侧壁崖陡峭,壁立千仞。如果自卫河西边遥看黎阳古城,城南的浮丘山势酷似浮于河面上破浪的一只舟船,于是就叫成了浮丘山。
浮丘听涛坊位于黎阳古城伾浮路西端的浮丘山下,坊为四柱三间冲天柱式。柱子上有黎阳八景,横梁有浮丘山景观。四柱顶为朝天吼,坊下八个抱鼓石,内侧四个抱鼓面雕刻风、调、雨、顺,其余十二个抱鼓面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称十二章。坊上雕刻有锁龙透窗、宝相花、顶戴花翎、必定如意、西番莲雀替、四季花篮、瓜果花篮、一路连科、喜报三元、和和美美、青梅竹马、平沙落雁、寿仙博古、和合万年等吉祥图案;坊东面雕有元君修真、卫水听涛、卢太学诗酒傲公侯;坊西面雕有英雄斗志、听涛题词、碧霞仙境、牧马南山、煮茗听松、卫水送别。坊上有浮丘听涛匾,由傅文庆所书。东面的楹联由郑辉撰书:
伾山东峙,寺庙栉比隐香霭,声声晨钟暮鼓,引多少骚客题崖壁;
卫水西绕,帆樯林立通漕运,阵阵纤号橹歌,载无数商贾走津京。
西面的楹联由朱彦民撰,七十翁泥猴张书写:
鲧湮堵,禹凿疏,皆因洪水过洛汭;
道清虚,佛定慧,尽在伾山雄翠岚。
1.黎阳八景及其消亡的原因
说起浚县曾经的往事,自然会记起一首民谣:
伾山晓月望中天,龙洞秋云吐雾烟。
玉女瑶池留倩影,岁寒双秀在浮山。
云溪桥下燕歌语,善化峰头奇景观。
晚照同山碑影西,淇门风雪古今传。
民谣中每一句就是浚县八景中的一景,分别是:伾山晓月、龙洞秋云、玉女倩影、岁寒双秀、卫水燕语、善化奇峰、同山晚照和淇门风雪避。然而,浚县八景今天却消失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八景的消失?
景一、伾山晓月
大伾西麓山腰悬崖之下,有一纯阳洞天。传说每至朔日,天将黎明之时,站立纯阳洞天的园门之处,抬头上望,便能看到山顶之上八卦楼顶有一轮明月。探寻神秘之处,原来是农历初一拂晓月亮落山,曙光初照,月光与日光同时照射八卦楼顶的铜葫芦汇聚成一种特殊的光圈,站在一定的角度观看,酷似伾山升起的一轮明月。如今看不到伾山晓月了,据说八卦楼顶的铜葫芦被人偷了去,于是伾山晓月也就彻底消失了。
景二、龙洞秋云
大伾山顶东北有一处石洞,被称作龙洞。龙洞有三个天然洞口,最大的洞口有50厘米。三个洞穴均通向山顶的罅隙,阳光射进石隙,映入洞中晃晃有光。石洞口依崖建有丰泽庙三间,庙内崖壁上精雕五条滚龙,有宋代乾德五年,也就是公元1051年所立的《西阳明洞记》碑,有宋代宣和元年,也就是公元1119年所立《康显侯诰》碑,洞口左侧有宋代元祐,也就是公元1086年的“鲁元翰再观龙洞”题记。庙内的一些祈雨碑上,记载有大旱的年月等情况。也就是说,这里是一处黎阳先民人工祈雨的场所,祈求上苍保佑,能够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大伾山东侧的布局很艺术,北边是保风调雨顺龙洞,干旱时可以求神祈雨。南边是管理洪涝的镇河将军,相传是大禹治理黄河水患的化身,遇有洪涝时可来此求神禹保佑。由此推知,早期大伾山东麓应是属于神学,也可能是佛入中国后将神改制成了佛。 
据说秋日的早晨,东方渐现曙光,龙洞会喷云吐雾,云雾笼罩着山崖,好似真龙出现。其实这是一种自然景象,洞内暗流积水,秋高季节洞外冷而洞内热,水蒸汽自然会从山缝中冒出,形成山崖云遮雾绕奇观。如今浚县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变得干旱缺水,境内的大小泉水消失殆尽,龙洞内也没有了暗流积水,干涸了,所以龙洞秋云也就消失了。
景三、玉女倩影
大伾山东麓原有紫金山和凤凰山,还有一片湖泊叫玉女池。传说早年每当农历六月,仙女总会下凡人间,到大伾山东麓游玩,并在玉女池洗浴。仙女看到当地农民疾苦,拔下金钗抛在当地,从此出现了一座紫金山,使当地的人们靠山吃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因仙女总是乘凤凰而来,大伾山之东便又有了一座凤凰山。如今紫金山和凤凰山都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了脱裙石,也就是仙女放衣服的遗址。
其实这是因为黄河的冲积,以及西风气流携带的西部黄土高原尘土泥沙,经过千古岁月的沉积,使浚县的地面在慢慢抬高,原来地面与海面不相上下,现在的地面高出海面50多米,因而不是山在下沉,而是地面在升高。所以才使得紫金山和凤凰山埋入地下,只露了个山头遗迹,湖泊也被淤塞,当年大河岸边孤峰巉崖矗立入云的大伾山相对高度也矮了许多。由于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变,往日的仙女再也没有光临浚县,人们再也不可能看到玉女倩影。
景四、岁寒双秀
浮丘山西崖浮丘听涛处,壁上双柏劲挺,柏下有一俯卫亭。站立亭中,只见卫河云溪桥头帆船相接,南来北往,河水激荡岸边,浪花滚滚,似闻阵阵涛声。而壁上双柏被称为岁寒双秀。传说南斗和北斗两位仙人曾化作浮丘山上的两颗柏树,冬季雾中像是两个仙翁相互拱手作揖,又像是在对弈。其实也是一种自然景观,是浮丘山上冬季气雾形成的虚像。随着浚县生态环境变化,干旱加剧,冬季空气变得干燥,再也形不成那样的虚像。浮丘山上所剩无几的几株柏树更应该着力呵护,否则别说虚像看不到,数年后柏树的实相也将化为虚无。
景五、卫水燕语
卫水就是卫河,卫河是隋代开挖的西线大运河,当年水自太行山中流出,汇入西线大运河,河水清清,所以被称为清水河,隋唐时期改称永济渠,宋代又称御河,明代有人认为御河流经的地方多在春秋时的卫国,所以改称御河为卫河。卫河航运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还很繁忙,新中国初年成为新乡到天津的水上运输大动脉,河上白帆成行,船只往来,后来不时还有轮船拖着船队劈波斩浪。
卫水燕语是当年浚县城西卫河上的一道美丽风景线。入夏,云溪桥下船只往来穿梭,桥眼中成群的燕子飞来飞去,蔚为壮观,煞是好看!入夏的云溪桥下凉爽舒适,很适宜燕子筑巢,燕子群居桥下,但遇船只过往,均被惊起,于是就有了云溪桥下燕歌语自然景观。
如今的卫河变迁,云溪桥也已处在繁闹的街市之中,虽然古河道仍在,但却河床干涸,成了丛生的荒草,行人车辆噪杂,哪里还有燕子归来的身影!如今虽说又有了水,但却没了燕子筑巢,也没有了航运的船队,于是卫水燕语成了美丽的回忆。想起这些,无不令笔者想起唐代吴融的《隋堤》:
搔首隋堤落日斜,已无馀柳可藏鸦。
岸傍昔道牵龙舰,河底今来走犊车。
曾笑陈家歌玉树,却随后主看琼花。
四方正是无虞日,谁信黎阳有古家。
景六、善化奇峰
善化就是善化山,说起善化山,在笔者幼小的心中留有抹不去的记忆。记得善化山头有一株柏树,风闻是一株乌柏,曾听人说树身被人偷去一半,露出的全是鸟的图案。山上还有当年敬德打虎休息的石板,还说善化山下有个金牛池,每每一只金牛会到池中饮水,有人总想捕获,仙人指点要用山上长够百日的金瓜投掷金牛方可,可那人急不可耐,金瓜长到九十九天,那人便摘下投掷金牛,结果金牛再也不见了,只留下了金牛池。新中国初年,有人曾在善化山上打死一只金钱豹,说明善化山当时的生态环境很好。
笔者童年的时候多次看到过善化奇峰。每至风雨乍起,远望位于浚县北部屯子境内的善化山头,总是云朵缭绕,形状各异。笔者与小伙伴站在卫河大堤指点善化山头的云朵,一会儿说像是飞奔的骏马,一会儿又说像是犁地的耕牛,他说是飞奔的列车,我说是凌空的银鹰,每每争论不休时,却又看到像是海市蜃楼,其乐融融,永远存留在笔者童年美好的记忆里。时过景消,善化山如今似乎被夷为平地,随着水源的亏缺,干旱在逐渐加剧,再也看不到善化峰头奇景了。
景七、同山晚照
据说周人发动牧野暴乱,姬发与姜子牙的指挥部就设在同山,因而同山的历史久远。同山虽在浚县境内,但却归属长垣。民间传说这是因为王越,他在朝为官,可谓心系桑梓,设赌专门赌输,输同山而令长垣替浚县代缴同山一带荒山野岭的粮饷。也有另一说法,说是因长垣无山,特意要的同山。王越是历史复杂人物,乡人与外埠的评价很不一致是有原因的。作为浚县人,本应感谢王越情系家乡;作为华夏儿女,当谴责王越结交奸宦,有坑害社稷之举。身为社稷大员,却无社稷苍生公心,只为局部一己之私,朝廷用人实不可取。
据说同山山腰有一块石碑,某年夏季太阳平西的时候,这块碑的影子会出现在西侧。老人们讲,曾在日本进中国时看到过一次同山晚照,邢台地震时也看到过一次,反正说的神乎其神。其实这是一种自然的巧合,那块碑的东侧是一个凹陷的崖壁,形似一口浅浅的凹镜,当太阳南北移动到一定位置,太阳的高度角恰到好处时,崖壁凹陷处正好能把太阳光汇聚到碑上,由于汇聚的光线比落日的光线强,于是碑东侧的影子会被汇聚的光线隐去,而碑的西侧反倒出现影子。
同山因给了长垣,于是当地人疯狂地挖掘,如今崖壁已不复存在,同山晚照景象再也不可能出现。
景八、淇门风雪避
淇门风雪避又名淇门升仙塔,位于浚县新镇淇门村西南隅。相传西汉时期,刘秀兵败,王莽穷追不舍,刘秀逃亡途经浚县淇门,当时正遇大雪纷飞,北风凛冽。刘秀已是饥寒交迫,逃亡无路,被困在了淇门西南的全真道观。刘秀仰天长叹:“此地得能无雪乎?”哪知话音刚落,观内风雪即止。事后,每逢冬雪之际,道观所在之处便不再落雪。
北宋靖康之耻,金人占据中原,汉人开始追求避世无为,道教一度盛行。全真派创始人丘处机等人隐居淇门,在全真道观内论道。一日,观院东北角一口深井内喷出红光,瞬间变成彩莲,花朵竞放,鲜艳异常,众人皆近前观看。稍许,只见一人踉踉跄跄跌入井内,与莲花一起顿消不见。后此事竟再三出现,被附近村民疑为妖孽作怪,其实这是一眼间歇性喷泉。道观内四位道士用一长石将井盖住,并镌一碑刻立于石上,泉也再没有喷水,四位道士也消失了,人们认为是升仙而去,于是石碑被称为四仙碑。据说碑上有许多怪符号,破解后用于医学妇科很灵。清乾隆年间,有人建起一座七层砖塔,将石碑围在塔内,砖塔定名升仙塔。又因刘秀于此处避过风雪,塔又得名风雪避。
早年笔者专程去看过这座古塔,寺院已不复存在,四周成了农田,不远处围在弯弯河堤之中,河堤的另一侧便是奔流的卫河,古塔的东侧便是淇门。这一特殊地形可能会形成特殊的地形风,每当大雪纷飞时,地形风会绕着古塔吹送,于是大雪总落不到古塔的周围,这也只是笔者自己的猜想。如今古塔依然,但地形完全发生了变化,特殊的地形风场被破坏掉了,淇门古塔再也不会避雪。
2.风调雨顺、十二章、吉祥图案
坊下八个抱鼓石,内侧四个抱鼓面雕刻有佛教守护众生的四大天王手中所执法器风、调、雨、顺。清代霍灏《通俗篇》载: “寺内四大金刚各执一物,俗谓‘风调雨顺’四字:执剑者,风也;执琵琶者,调也;执伞者,雨也;执龙者,顺也。”风调雨顺,预祝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坊下八个抱鼓石,除内侧四个抱鼓外,其余十二个抱鼓面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称十二章,是古代天子服饰绘绣的十二种图案,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称上六章,裳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称下六章,是统治阶级用作象征统治权威的标志。
吉祥图案有:和合万年、平沙落雁、寿仙博古、和和美美、青梅竹马。
3.浮丘山景观
浮丘听涛:浮丘山西崖壁上,双柏劲挺,谓岁寒双秀,柏下一俯卫亭。站立亭中,只见卫河云溪桥头帆船相接,南来北往,河水激荡岸边,浪花滚滚,似闻阵阵涛声。
碧霞仙境:浮丘山平地突起,云蒸霞蔚,青岩崚嶒,翠柏森森,翳日蔽天。松柏掩映之中,见一庙宇,若隐若现,青堂瓦舍,金碧辉煌,这就是碧霞宫。
卫河泊舟和山中闲居图。
芝兰庆寿博古和浮丘松风。
多子孙博古和碧霞竹影。
4.飞天仙女、鸟随鸾凤、朱雀映日、英雄斗志
飞天仙女:飞天,意为飞舞的天人。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飞天是歌神乾闼婆和乐神紧那罗的化身,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歌舞神和娱乐神,他们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内。
鸟随鸾凤:出自“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
朱雀映日(凤翥):凤是传说中的神鸟,翥就是高飞,意为凤凰高飞,出自晋代陆机《浮云赋》,原句:“鸾翔凤翥,惊鸿鹤飞,鲸鲵溯波,鲛鳄冲道。”
英雄斗志:《韩诗外传》称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花镜》中说:“鸡,一名德禽,一名烛夜,种类甚多……雄能角胜,目能辟邪,其鸣也知时刻,其栖也知阴晴。又具五德:首顶冠,文也;足搏巨,武也;见敌能斗,勇也;遇食呼群,仁也;守夜有时,信也。”
5 卢太学诗酒傲公侯
卢太学就是明代著名诗人卢楠,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九卷中有《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卢楠是浚县才子,有诗为证:
卫河东岸浮丘高,竹舍云居隐凤毛。
遂有文章惊董贾,岂无名誉驾刘曹。
秋天散步青山郭,春日催诗白兔毫。
醉倚湛卢时一啸,长风万里破洪涛。
摘一篇笔者的《卢柟十年冤狱》:
卢柟(1507~1560),字次楩,一字少楩,又字子木,明代浚县人,著名文学家。卢柟的作品曾受到嘉靖年间进士、刑部主事王世贞的高度赞扬;卢柟遭际被冯梦龙编成《卢太学诗酒傲王侯》,收入《醒世恒言》;《明史》第二百八十七卷载有《卢柟传》;文学成就被收入《河南文学史》。浚县父老提起卢柟,为他的才华和文学成就感到骄傲,但也为他的悲惨遭际感到痛心。
明代卢柟的十年冤狱,又被当代带着墨色眼睛分析评判,使得卢柟伸冤无处,冤上加冤,让明代的官僚腐败在某种意义上名正言顺,成为正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1985),说冯梦龙的《卢太学诗酒傲王侯》这篇作品“只是写一个官僚陷害一个地主”,虽然也指出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官僚害人和冤狱,但对卢柟这一形象,显然是把他作为一个封建地主的典型来分析的。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2011)说,冯梦龙的《卢太学诗酒傲王侯》这篇小说“对穷奢极侈的大地主卢柟,却错误的当作正面人物予以颂扬”,言外之意,卢柟只能是应该批评的反面人物。双翼《今古奇观杂谈》(1981)一书中有《猛虎斗地头蛇》,把县令汪岑比作猛虎,把卢柟看作是一条地头蛇,说“卢柟这个人,代表的其实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最基层的最基本的势力,即大地主阶级”“数不尽的劳动者的血汗,供养了他们这种人的生活”。还说这种地头蛇是很厉害的,“你奈何他不得时,他反过来随时可以咬你一口,除非一下子把他弄死”。
冯梦龙笔下的卢柟,居住在浚县城外浮丘山下,家有良田千顷,巨资万贯,第宅壮丽,高耸云汉。卢柟丰厚的家资是祖上的遗业,而不是他亲手聚敛的结果,卢柟非常富有但却并不为富不仁。人称卢太学,自幼广涉诗、书、经、传,才学过人,八岁即能属文,十岁便娴诗律,下笔数千言,倚马可待。人都说他是李太白再世,曹子建后身。
虽然卢柟才学高广,但在坚持八股取士的明代,规定在朱熹注四子书及宋元人注五经中出题,依题义揣摩古人语气,代替说话,绝对不许发挥自己的意见,因而卢柟偏生不中试官之意,一连走上几次,不能够飞黄腾达。他只说世无识者,却没有意识到这是在闭塞文人言路,思想僵化、恶毒、腐朽到了极点,于是遂绝意功名,不图进取,惟与骚人剑客,羽士高僧,谈禅理,论剑术,呼卢浮白,放浪山水,自称浮丘山人。
诗酒是卢柟生活的基本内容,他喝酒与李白有点相似,好酒任侠,潇洒豪放,放达不羁,有轻财傲物之志。卢柟也是一个脱俗高雅的文人,他家的宅院清幽,楼台高峻,山叠岷峨怪石,花栽阆苑奇葩。宅后又构一园,大可两三顷,凿池引水,叠石为山,制度极其精巧,名曰啸圃。啸圃中另有梅园、牡丹园、莲池、菊园等等,梅园的亭子取名玉照亭,莲池取名滟碧池,池心中有座亭子,名曰锦云亭。
传说中的卢柟故事也很多,多是在突出卢柟的才华,有的载于书籍,有的传于文坛,更多的则是流传于浚县民间。一说卢柟创作《金瓶梅》,一些学者认为兰陵笑笑生就是卢柟;二说明末传奇《想当然》为卢柟托名于陆尚书所作;三说《中国古代的酷刑》记述有卢柟梦中被开肚洗肠,惊醒顿觉文思泉涌;四说《巧对录》有卢柟、王凤云对联戏虐的故事;五说浚县民间有卢柟对诗才压江南的故事;六说有人将卢柟的故事编成《玉堂春后传》。
文学家卢柟生活在明正德、嘉靖年间,一生坎坷,受诬在狱中度过了十年,期间父母先后亡故,二子夭折。不幸的个人遭遇和艰难的生活环境,使他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但也成就了他在文学上的贡献。他的许多诗、文、赋都是在监狱里创作的,并将文集命名为《蠛蠓集》。卢柟自序中说,一因蠛蠓洁于自奉,介于自守,不如蚊蚋侵秽强啖;二因居蓬茨藜藿,不是名门贵胄,孤独穷困,弱小如蠛蠓;三因诬系狱,奔走呼号,无人理会,颇类蠛蠓之卮燕吭,罹蛛网,振其音而暗暗者。卢柟的诗歌风格,善取前人所长,又巧妙将其融会创新,从而自成一家。《蠛蠓集》中的“明”字,卢柟多写成“眀”,这也许是为了避讳明朝之明。古皆从日月作明,但《庄子•外物篇》认为目彻为明,于是汉代乃从目作眀。
正德二年至嘉靖十八年(1507~1539),卢柟风华卓异少年行。卢柟生于浚县一世代为农而资财雄于乡的农民家庭,八岁开始读书,二十岁起在浮丘山书院读书,虽然文采卓异,但却数次乡试不中。过了而立之年,父亲入资为其捐了监生,卢柟于是赴太学读书,增加了学识,开阔了眼界,后回到浚县。
嘉靖二十一年至三十一年(1542~1552)蒙冤入狱,在狱中度过了十年。这要提到时任浚县知县,冯梦龙笔下写的是汪知县,真实的是蒋虹泉知县。明嘉靖十九年(1540),进士蒋虹泉来到浚县任知县,到任三年,儿子病了三年,有人让他到浮丘山东麓的碧霞宫去许愿,果然十天后儿子的病好了。为此,蒋虹泉大捐奉资,并令百姓捐款助资,将碧霞宫迁至浮丘山顶,大兴土木,历时二十一年。真可谓明处敬道敬佛,暗地作恶害人,明处执政为民,暗地欺压良善,更不可理解的是,这样的官却能越做越大,可见明代吏治腐败到了何种程度!碧霞宫竣工之时,蒋虹泉已经是河南布政使,后升为云南都御使。
蒋虹泉到浚县后,也像《红楼梦》中那样,先要弄一张“护官符”,卢柟的名子被写进了“护官符”。蒋虹泉听说卢柟很有才气,就想结识这位卢太学。蒋虹泉想约卢柟进县衙,与一般文人学士聚会,共同欢娱。卢柟是想邀请蒋虹泉亲临府上,饮酒对弈,研讨诗文,胜人一筹。卢柟多次与蒋虹泉相约,均因蒋虹泉失约未成。嘉靖二十年(1541)九月,卢柟又以菊花盛会为名,邀请蒋虹泉赴宴,蒋虹泉也答应如期赴约。可一直等到日落十分,蒋虹泉还没来。卢柟一气之下,独自喝得酩酊大醉,脱去布衫光着脊梁,躺在啸圃凉亭里醉得不省人事。蒋虹泉忙完公务来到卢府,到客厅一瞧,一片杯盘狼藉污秽不堪。蒋虹泉心里老大不高兴。又见卢柟不修边幅的醉态,脚没站定扭头回了县衙。蒋虹泉以为卢柟故意怠慢羞辱,从此把卢柟记恨在心,意欲寻机报复。卢柟因无意间得罪了浚县令蒋虹泉,自己竟然不知。
嘉靖二十一年(1542)夏,暴雨大作,卢柟家的一道院墙倒塌。因偷场麦被责打逃遁的一位长工被倒塌的墙压死,长工的老婆将卢柟告到县衙,状告卢柟为富不仁谋害长工致死。县令蒋蒋虹泉包藏私心,借机报复,用大刑拷审卢柟,拷打了整整一天,卢柟被屈打成招。安葬长工一事花了不少银钱,贿赂衙役使卢柟在狱中免受皮肉之苦又花不少银钱。几年时间卢柟在狱中,家资几乎耗尽。卢太学的才气诗文,没有人再提起。是年浚县归大名府管辖,不久巡按樊公大名府会审,认为卢柟以家长殴打长工至死,应从轻发落,判定罚谷千石,卢柟被释出狱。次年,察院复按前事,估计蒋虹泉也做了不少工作,移檄复收卢柟,于是卢柟再次入狱,并被械送大名府会审。六月,狱成,拟之大辟,也就是判为死刑,转回浚县狱。
在狱中,卢柟不停地向各级官员申诉自己的冤屈。先后多次上书大理寺陈龙泉、浚县新任县令魏安峰、大名府推官李东岗、吏部主事吴少槐、侍御张鹅山、吏部主事郝南峰,历述此案经过和自己被冤情状,以及近年家中的屡屡不幸。请求能秉公断案,为其申冤,卢柟得暂时免死。
卢柟的遭遇得到很多当政者的同情,但是,由于蒋虹泉的从中阻挠,地方官都不敢插手此案。大名府知府张郧西的母亲同情卢柟遭遇,赠送其礼物。吴少槐吏部亦同情卢柟两子夭折,为了能使卢柟再有子嗣,准许其妻入狱侍卢柟。开州(濮阳)人翰林晁琛飞书慰问卢柟,引起卢柟无限感慨。嘉靖二十七年(1548),山东石茂华以进士治浚,加恩囚僳,卢柟法少宽。在卢柟蒙冤坐监之时,有很多朋友四处奔波,想方设法为卢柟申诉,想搭救卢柟出狱。嘉靖二十九年(1550),陆光祖任浚县令,张庐山任滑县令。张庐山、谢榛、王世贞、陆光祖等人将卢柟之冤陈上,得到上边同意,张庐山与陆光祖同堂复审卢柟一案,并顶住了制造冤狱且升任高官的原浚县令蒋虹泉施加的压力,冲破蒋虹泉利用各种关系设置的重重障碍,卢柟蒙冤十年监牢终获自由。
嘉靖三十一年至三十九年(1552~1560),卢柟度过了潦倒困苦的晚年。出狱后,卢柟来往于浚县和滑县,与浚县令陆光祖、董世彦,滑县令张佳胤经常相聚,或开怀畅饮、或登山览胜,时有诗赋相赠。后陆光祖升南京礼部主事,卢柟相送数百里,依依不舍。张佳胤升户部福建主事。谢榛留滞安阳赵王府,卢柟前去拜见答谢赵王及谢榛搭救之恩,赵王读了卢柟的文赋,立即召见,并赏赐金百镒。于是诸王人人争相宴请卢柟。卢柟在酒宴上,开怀畅谈,挥霍数百千万言,急若风雨,口若悬河,潇洒挥毫,片刻之间写成辞赋。喝到酒酣,旧病又犯,使酒骂座,赵王渐渐疏远卢柟。等到离开安阳回家的时候,赵王赠金已经所剩无几。
嘉靖三十五年(1556)春,王世贞巡按京畿诸郡,飞书浚县,邀卢柟同谢榛赴大名府,与李攀龙欢聚。言语慷慨,相见恨晚,互赠诗文,痛饮三日方散。卢柟、王世贞皆在文中记录此次见面情景。次年,卢柟准备赴南京拜访原浚县令陆光祖,时陆光祖任南京礼部仪制郎中。李攀龙赴任过黎阳,卢柟与之登大伾山。赴金陵途中,卢柟邀谢榛一起拜访了时任青州兵备副使的王世贞,只停留了一天即又上路。后卢柟与谢榛分手,独自南游金陵。陆光祖为礼部郎,留卢柟月余。卢柟走越历吴,无所收获,返回浚县。
嘉靖三十七年(1558)以后,卢柟生活穷困潦倒,只能靠采野蔬过活,写下了《秋晚赴井汲水采野蔬供饭》《苦寒吟》,记述悲惨的生活之苦。次年,卢柟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6 卫水送别
说的是卢柟与后七子的事情。后七子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们继承了前七子的拟古主张,故称后七子。前七子是弘治、正德年间的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前七子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反对充斥文坛的台阁体、八股文、理气诗,主张廓清萎靡不振、陈陈相因的诗风,在当时有进步意义。前七子多在政治上敢与权臣、宦官作斗争,尽管诗文创作成就不等,但均有一些面对现实、揭露黑暗的作品。
卢柟读太学时结识了后七子,成了朋友。卢柟蒙冤入狱后,在京任职的王世贞、李攀龙受谢榛影响,协助谢榛为卢柟奔走辩白,终于将卢柟营救出狱。卢柟与谢榛、王世贞、李攀龙、宗臣等多有诗文互往,曾多次邀请王世贞、李攀龙、谢榛来黎阳欢聚畅饮,卫河泛舟,登山揽胜,所作诗文被收录黎阳志。
坊上图为卢柟于浮丘山山下与王世贞、谢榛话别场景。姜筠绘有一幅《黎阳送别图》。姜筠(1847-1919),字颖生,别号大雄山民,安徽怀宁人。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累官礼部主事,擅长书画。 
说到卢柟卫水送别,笔者想起了王维的《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寓》:
隔河见桑柘,蔼蔼黎阳川。望望行渐远,孤峰没云烟。
故人不可见,河水复悠然。赖有政声远,时闻行路传。
王维,字摩诘,今山西祁县人。其母奉佛30余年,王维的名字出自《维摩诘经》,王维后半生的避世之举与佛教有关。王维早年聪慧,十六、七岁前往长安、洛阳游历,谋取仕途,此间写了一些游侠诗。王维是一位文艺全才,诗、文、书、画都很著名,精通音乐,善弹琴、琵琶。
唐开元十四年夏,王维别离济州前往长安,途径黎阳,被美如画廊的黎阳山水所吸引,从而产生了弃官归隐,摆脱世俗的念头。在黎阳游侠一样转了几天,最后选定淇水之滨定居,开始了悠闲、舒心、自然的田园生活。王维得以从官场脱身,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从而获得了一种平和宁静的心境。开元十七年秋,王维要离开黎阳赶赴长安,黎阳老友丁三在家中晚宴给王维饯行,王维晚宴赠诗:
君心尚栖隐,久欲傍归路。在朝每为言,解印果成趣。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开轩御衣服,散帙理章句。时吟招隐诗,或制闲居赋。新晴望郊郭,日映桑榆暮。阴昼小苑城,微明渭川树。揆予宅闾井,幽赏何由屡。道存终不忘,迹异难相遇。此时惜离别,再来芳菲度。
次日,与丁三黎阳渡口话别,王维乘船渡河到达滑州,于是就有了《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寓》这首诗篇。隔着黄河遥望对面的黎阳,树木成林,绿意繁茂。渐渐地走的远了,黎阳那座孤峰突起的大伾山消失在身后的烟云雾岚之中。与对岸黎阳的丁三老友相见不知何日,只有那奔腾的黄河之水依然如故。黎阳那段半官半隐的田园生活,所给予的评论之声也已渐远,也许在以后的人生征途中偶尔会传来一些消息。
诗的字里行间隐藏着王维挥泪依依惜别的身影,难忘两年来在黎阳民间和睦相处的情景,难忘曾经的悠闲、舒心、自然的田园生活,可惜“望望行渐远,孤峰没云烟”,凸显出王维那种牵肠挂肚不忍离去的眷恋之情。

作者其它文章

 





 

 
     
故乡黎阳古城九坊连珠上的文化(10)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金章  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