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黎阳古城九坊连珠上的文化(8) 故乡黎阳古城九坊连珠上的文化(8)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故乡黎阳古城九坊连珠上的文化(8)
故乡黎阳古城九坊连珠上的文化(8)
 
作者:秋雨  加入时间:2018-3-26 22:45:59

   五、艺乡泥韵坊

  人类玩泥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中东泥版文字七千年前就已经问世,比华夏黄帝时期仓颉造字的历史早了两千年,泥塑文化遍及全球。华夏黄河流域先民玩泥巴可以从半坡、仰韶文化遗址的古陶中找到印迹,之后的三代文化遗址中更是比比皆是,秦砖汉瓦就是玩泥巴的的结果,瓦当、滴水、陶制更是玩泥巴文化的艺术,中国瓷器更是泥巴文化艺术皇冠上的明珠。
  黎阳泥咕咕是从泥玩具吹出的无韵律声音命名的,泥玩具多为内部部分中空,一般有两个孔,有的多孔,小孩子们拿着能吹出咕咕的声响,当地通称泥咕咕、叽叽咕咕、咕咕鸡儿。泥咕咕最多的是动物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骏马,有大红马、大黑马、双头马、小马等,造型夸张,威武神气。而人物制作相比之下规模较小,品种主要以戏文故事、神话传说人物为主。黎阳泥玩主要以捏塑为主,用筷子刻画,晾干后施彩。一般以烟锅黑、深棕色或大红做底色,再以玫瑰红、中黄、粉绿、白色等描绘纹饰,色彩古朴,造型古奥,题材多样。如今黎阳的泥塑玩具大都是声响玩具,以珍禽瑞兽、人物的造型为主,有的不再是供小孩子们吹玩的泥土乡韵,而成了泥巴乡艺,从而登上了乡土艺术的殿堂,走向全国,走出国门。
  关于黎阳泥咕咕艺术始自远古鸟图腾崇拜,还不能过早下结论,需要从黎阳杨玘屯泥咕咕的历史来龙去脉、传人古今线索、作品遗存等进行进一步考证。虽然人类玩泥巴的历史很长,但泥咕咕的历史可能很短,泥咕咕与鸟图腾也需要找出联系的脉络和证据。就像《水经注》中所说的清水河,汉魏之际,淇水的南面有一条清水河,是年独立流入黄河,淇水的北面内黄境内也有一条清河水,也许两条清水河互不相干,但郦道元硬是把隔着淇水的两条清河水混为一谈。黄河北面的豫北有一条淇河,黄河南面的豫西也有一条淇河,两条淇河历史上是否相干,也需要找出历史上的水系脉络,也许只是名字相同而已。
  据说杨玘屯村因隋末瓦岗军将领杨玘在那里屯兵而得名,屯兵期间军中有会捏泥人的士卒,在稼穑之余,常捏制一些鸪鸪鸟、战马、骑马人等以怀念阵亡将士,留恋疆场驰骋之情,由此捏制泥玩的手艺流传至今。此说不知是否有文献或物证依据,村名由来可信度较高,但当地口语多叫成了“杨记屯”,稍有存疑;而兵卒捏泥玩之说需要证据,如果成立,源自鸟图腾之说则不成立。
  无论泥咕咕是否源自远古南方对鸟图腾的崇拜,但黎阳杨玘屯泥咕咕已经成为闻名中外的乡土艺术,成了黎阳独特的泥韵乡土文化。2006年,黎阳泥咕咕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阳杨玘屯村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泥玩具之乡。为此,黎阳建起了艺乡泥韵坊。
  艺乡泥韵坊为四柱三间四楼式,四面坡顶,正脊大吻采用泥咕咕造型,中间骑三只活泼泥猴,戗脊吻兽采用泥咕咕中骑马人造型。四柱上端为层塔式,八个抱鼓有塔顶,抱鼓顶端雕刻有狮子,两中柱抱鼓四面分别刻有赵公明、燃灯道人、麻姑献寿、黎阳特色年画,边柱抱鼓刻有平安四艺的琴棋书画图案,还有八音、太师少师和汉画像石。坊东面雕有太平盛世、杨玘屯兵、买卖泥咕咕、五子夺魁、捏泥咕咕、磨制豆腐图;坊西方雕有鱼跃龙门、女娲抟土造人、五子登科、漏制粉条、柳条编织图。坊的东西面书写有艺乡泥韵的横匾,由胡占平所书。此坊无楹联。
  1.坊上雕刻有各种农具、鸡、养图案
  将耧犁锄杈这些农具刻在石坊上是一大创新。过去种小麦,先是需要牛拉着犁翻地,再拉着耙将地耙平,然后人工打畦,以备干旱时浇灌。淮南是挖小沟,防止多雨排涝,多年以前淮南小麦产量与春季雨水负相关,如今气候变化,此规律已经不成立。麦收八、十、三场雨,讲的是小麦的底墒、拔节、灌浆三个关键需水期。畦打好后开始播种,牲畜或者人力拉着耧,一人扶着耧,一遭三行,来去六垄,后面拉着砘紧跟压实土壤。
  小麦越冬停止生长前,如果旺长,还要拉着石磙碾压。冬季牲畜被放出来,可以到地里随便吃麦苗,说是不影响来年小麦产量,这叫啃青。但不允许羊进入麦田,因为羊吃麦苗会连根拔起。今天看来,啃青是很不科学的。
  麦收时节,镰刀上场,一个个腰酸背疼。还有一种当时称得上先进的“搓”,一人抡着搓在前面挥汗如雨搓麦,一个拉着“鸳鸯”在后面紧跟着,接受搓下来的小麦。然后聚成麦堆,用牛车、马车、太平车、人力车拉倒晒麦场。是年小麦稀疏,产量很低,如果是今天的密植高产小麦,搓是派不上用处的。
  经烈日暴晒,牲畜拉着石磙开始在上面碾压,之后将压碎的麦秆收起,留下来麦粒和麦芒,经过人力扬场,麦粒晒干后归仓。碾压小麦时,常会遭遇突如其来的暴雨,人们会不顾一切地赶往晒麦场,好比打仗一般,因为那是一年的收获,是命根子!
  干麦粒需要用湿布混搅后,由牲畜或人力拉着或推着石磨一遍遍压碎,用罗筛出白面,经过厨艺加工,做成白膜、面条等各种食品。当然还有夏种,玉米、大豆、谷物、高粱、棉花等等,所涉及的农具更加复杂。如今现实了农业机械化,这些涉及的旧农具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逐渐被人们淡忘,农耕文明成了可贵的历史文化。
  2.赵公明、燃灯道人、麻姑献寿、黎阳特色年画
  赵公明,本名朗,字公明,终南山下西安周至县赵大村人,又称赵玄坛,赵公元帅。玄坛是指道教的斋坛,也有护法之意,相传为正财神。赵公明是在汉族民间传说中主管财源的神明,财神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道教赐封,二是汉族民间信仰。
  燃灯道人是神话小说中的人物,他是元始天尊的弟子,法宝琉璃灯,阐教副教主,大罗金仙,阐教十二金仙尊他为老师,可谓神仙班首,佛祖源流。《封神演义》胡编乱造,说他曾经帮姜子牙破十绝阵,收有弟子李靖。燃灯道人为佛教燃灯古佛之原型,燃灯古佛是纵三世佛之过去佛、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极尊。因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又名定光佛或锭光佛。
  麻姑献寿源自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卷七,内中载:“麻姑,建昌人,修道于牟州东南余姑山。三月三西王母寿辰,麻姑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为王母祝寿。”
  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以木版印刷的年画叫木版年画,杨柳青、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最有名,黎阳的木版年画也有自己的特色。黎阳的特色年画,换成了坊上的石雕。
  3.平安四艺的琴棋书画、八音、太师少师和汉画像石
  中国古代,古琴、弈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故合称琴棋书画为四艺。艺乡泥韵坊上四幅画均有花瓶,寓意平安,每幅画中各有琴棋书画一种,合称四幅画为平安四艺。
  八音本来是古籍中一种称谓,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后来逐渐为各种民俗与宗教吸收,有了佛教八音、乐昌八音、乐器八音、镇隆八音等,是我们悠久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律史的重要符号。八音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铙)、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擂鼓)、木(柷、敔)八类。
  太师少师是传统寓意纹样,其图案为一只狮子怀抱幼狮或者两爪间有一只幼狮。狮是尊贵和威严的象征,狮与师同音,借谐音太师少师,寓意辈辈做高官。
  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4. 太平盛世、鱼跃龙门、杨玘屯兵、女娲抟土造人、五子夺魁、五子登科
  太平盛世:源自鲁迅先生的《坟•灯下漫笔》:“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坊上图是民间寓意图样,构图为狮子滚绣球和狮子尽情玩耍。狮子与世谐音,用狮子尽情玩耍寓意天下太平,赞颂国泰民安。
  鱼跃龙门:语出《辛氏三秦记》:“陕西韩城市东北一名龙门口,二名禹门口,当地人称龙关。大禹凿山开龙门,阔一里馀,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逢春之际,有黄河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另有唐代元弼《鱼跃龙门赋》。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比喻举业成功或地位高升。
  杨玘屯兵:杨玘屯村名字来自隋唐之交在此屯军的大将杨玘。据说隋末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破黎阳仓时,与隋军在同山相遇,两军激战,隋军大败,瓦岗军将士也伤亡惨重。瓦岗军将领杨玘奉命收容疲病士卒扎寨金堤,屯兵恳田,休养生息。这就是杨玘屯兵,后世称此地为杨玘屯。村名由来可信度较高,但当地口语多叫成了“杨记屯”,稍有存疑。
  女娲抟土造人:神话传说人类是由女娲抟土造出来的。盘古开辟鸿蒙,天上有了日月星辰,地上有了山川草木,就是没有人类。后来出现了神通广大的女娲,她想把世界变得热闹些,于是就来到水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仿照自己映在水中的容貌,捏成一个个小人的形状。说也奇怪,这些小家伙一放到地上就活了。女娲很高兴,又用黄泥一直不停地捏小人,但用手捏出来的小人数量太少。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抽出一条枯藤,搅拌上泥浆,向地面甩去,泥浆溅落的地方,顷刻间就出现了许多小人。女娲把小人分成一对对男女进行婚配,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从此地球上的人越来越多。
  其实还有人祖伏羲在蔡水之滨造人之说。伏羲用泥土捏出许多男人和女人,然后挖出土窑洞,把泥人放进窑洞中烧制。因第一次烧制没有经验,烧了很长时间扒开一看,全部烧制成了黑色,伏羲心里很不高兴,于是便把所有黑人抛到了非洲。伏羲继续第二次烧制,但由于把时间记错,烧的时间不够,扒开看时全成了白色,伏羲一气之下把白人扔到了欧、美大陆。第三次烧制得很好,全是黄色,伏羲高兴地把黄色的留在身边。
  五子夺魁:民间吉祥图案。隋代废除了门阀制度,实行科举制,凡为父母者都想子孙能学习刻苦勤奋,得状元及第。五代晚期,渔阳人窦禹钧很会教育子女,成为当时人们的表率。他要求子女学习刻苦勤奋,并为子女聘请名师,且让子女遍读家中万卷藏书。他的五个儿子整日耳濡目染,后来个个都有成就,曾做过朝廷高官,被人称为燕山窦氏五龙。坊上画中表现的是兄弟们嬉戏的情景,大儿手中持一盔帽,盔与魁同音,以示夺盔者即象征高中状元之意。关于五子的说法不一,春秋时齐尊管仲、宁戚、隰朋、宾胥无、鲍叔牙为五子,秦代尊由余、百里溪、蹇叔、丕豹、公孙支为五子,宋代尊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为五子。
  五子登科:本为汉族民间谚语,最初来源于燕山窦氏的民间故事,后来成为汉族传统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禹钧五子一样获得科考成功。
  5.磨制豆腐、漏制粉条、柳条编织、捏泥咕咕、买卖泥咕咕
  磨制豆腐:黎阳王桥豆腐、豆腐皮远近闻名,该村几乎家家都会做豆腐,素有豆腐之乡的美誉。豆腐制作需要把黄豆清洗、浸泡、磨浆、煮浆、过滤、点浆、蹲脑、摊布、浇制、整理、压榨等程序。画面用一人推磨磨浆,一人端浆浇制,一人压榨成型,再现传统豆腐制作的过程。
  漏制粉条:黎阳家家户户基本都会做的传统食品加工工艺,当年五斤红薯折算一斤粮食,红薯产量高,所以种的红薯很多,成为黎阳人的主食,人人吃得胃里流酸水,只好变着法儿将红薯细做,变着法儿吃,也就有了压河漏、漏制粉条等加工工艺。先把红薯粉碎,用水过滤出粉芡,红薯渣舍不得扔丢,还是要吃的,粉芡需要兜起来晾干。把粉芡和成面团,里面需要配一些熟粉芡糊,用漏瓢漏成细粉条,下到开水锅里煮熟,捞出来搭在杆子上晾晒干。坊上画面中一人拉风箱烧水,一人用漏瓢向锅里漏粉,旁边一人在晾晒粉条,形象再现了粉条制作过程。
  柳条编织:黎阳柳编很早,集中产地是王庄乡和黎阳镇,工艺品以当地优质柳条为主要原料,辅以各种植物材料精细加工而成。坊上画面展现了编筐的制作过程,也有孩子拿成品篮子玩耍特写,生动活泼,很有生活气息。
  捏泥咕咕:坊上图案展现一家人捏制泥咕咕的场景。农家院落,大人有的在撵土,有的围坐桌旁专心捏制,有的在欣赏点评,孩子们在拿着泥咕咕玩耍,场面欢快活泼,其乐融融。黎阳杨玘屯村几乎家家都捏泥咕咕,形成了已王兰田为代表的泥咕咕派,以泥猴张希和为代表的泥猴派,以宋学海为代表的泥玩派,并成就了王兰田、王学峰、张希和、宋学海等一批国际国内若干名民间艺术大师。
  买卖泥咕咕:坊上图案展现了黎阳正月古庙会上买卖泥咕咕的场景。过去赶集古庙会的人常常买一兜兜泥咕咕回家,发给孩子们玩耍。现在城市人看着好奇,也买些放到家里博古架上。
  六、千秋盛会坊
  黎阳城位居大伾、浮丘两山之间,每年农历正月和八月,有两大古庙会朝山,尤以正月古庙会最为隆重。正月古庙会期间,中心街矗立的文治阁下车水马龙,街道上商贾云集。会期长达月余。辐射周边5省40多个县,日客流量达20多万人,远道而来的香客赶集黎阳古庙会,登山烧香朝拜。黎阳古庙会上,石雕、泥塑、布艺等民间工艺品琳琅满目,十里八乡的民间高跷、舞狮、秧歌、旱船、武术等民间社火表演四街玩耍,竞相登山敬神,好一派锣鼓齐鸣,唢呐吹奏,鞭炮阵阵,热闹鼎沸,两山一城人如潮涌,堪称盛大。黎阳古庙会有“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之称,保留着国人最传统最原始的欢度春节方式,被外国人称为“中国老百姓的狂欢节”。2004年,黎阳正月古庙会被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
  官方认定,黎阳古庙会历史悠久,始于东晋,堪称千年。似乎一度认定的初始时间与大石佛相同,也是初始于1600年前的后赵野蛮时期。那个时间的浚县汉民家破人亡,朝不保夕,几乎死绝,怎么可能有心情初始兴起民间的狂欢节?黎阳正月古庙会的主要内容是社火,所朝拜的浮丘山碧霞宫是一道观,朝拜的大伾山西侧也是道教,而不是佛家寺院。所朝拜的大石佛是按照镇黄河的神对待的,老百姓心目中拜的是神,分不清神与佛。
  碧霞宫里面的楹联有道家的,有佛家的,也有儒家的,甚至还有其他法门的,真可谓三教九流归一统,都归到了碧霞元君门下。碧霞元君是黄飞虎的女儿,生活在淇水关,常在花窝父亲的花园里玩耍,因父亲被封为东岳大帝,子以父贵,明代又被加封。明代黎阳知县蒋虹泉建造浮丘山上的碧霞宫时,整天想的是如何将明代伟大的诗人、黎阳才子卢柟害死,将卢柟的啸圃花园占为己有,没有时间对道观里的楹联严加审核,以至于搞得五花八门。
  其实,社是最古老的地方基层行政组织,国家形成之初的夏代就已普遍存在。二十五家为一社,社有社庙作为祭祀和集会场所,社日要进行迎神赛会,也是属于神不属于佛,好像黎阳城北就有一处三教归一的桑村神庙,位于古淇河岸边。三代时期,一年四季皆有祭祀,但祭祀的名称不同,春祭叫春祠,夏祭叫夏禴,秋祭叫秋尝,冬祭叫冬烝。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汉代以后有春秋二社,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黎阳正月古庙会的社火属于春社,对初始时间的认定,还是受了佛界对大石佛初始时间认定的影响。初始于东晋的官方认定还有待进一步求索探讨。
  千秋盛会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中楼为卷棚歇山顶,边楼为歇山顶,石灯代吻,象鼻挑角,褫虎梁头。坊下端护以抱鼓,抱鼓顶端雕刻有石狮,中柱抱鼓上雕刻有双狮相戏,边柱抱鼓上雕刻有狮跃如意,仿照民间社火表演形式雕刻,造型活泼,动感十足。鼓芯雕刻五福捧寿、福寿连绵及琴棋书画等。坊底座两中座为力士座柱,边座为夔龙座柱。坊上雕刻有百子图、王群《正月》画卷截图、透雕花窗、花卉图案;坊东面雕有瑶池盛会、杂技表演图、旱船表演图、报喜图、双喜临门;坊西面雕有祈福求子、高跷表演图、马技表演图、喜上眉梢、欢天喜地。坊的东西面书写有千秋盛会横匾,由郭好贤所书。东面的楹联由张富民撰,张新田书写:
  市声歌声丝竹声,烟雾蒸腾里,问我平生何所乐;
  高跷短跷蹦竿跷,锣鼓喧天中,见他粉墨亦如仙。
  西面的楹联由郭好贤撰,裴玉明书写:
  千年盛会难描述,上河图中觅世界;
  万象风情可绘制,正月卷里看中原。
  关于坊上的石灯代吻、象鼻挑角、褫虎梁头、双狮相戏、狮跃如意、夔龙座柱、力士座柱、五福捧寿、福寿连绵、福寿有余、透雕花窗、乐妓仕女、琴棋书画、百子图不再多说,记得有一组《百图》,写上几句:
  百蝠翩跹送福到,百福字字大小篆。
  百只松鹤祝长寿,百虎长啸说王权。
  百花艳图颂太平,百俊腾跃英雄胆。
  百条鲤鱼跃龙门,百犬狂吠天下乱。
  百叟山中歌盛世,百艳群芳泪红颜。
  百鹿暗说帝命尽,百鸟朝凤是平安。
  百羊教子学孝廉,百谢坊上把图观。
  1.王群《正月》画卷截图
  王群先生的丹青长卷《正月》被誉为当今的《清明上河图》,《正月》描绘的是20世纪80年代黎阳正月里的古庙会民俗文化,长25.4米,高0.83米,描绘人物1.5万余人,是河南省文联画家王群先生历时12年的倾心力作,已是誉满海内外,被省里定为赠送国际友人的礼品。
  2.瑶池盛会、祈福求子
  瑶池是古代传说中昆仑山上的池名,西王母所居。农历三月三是西王母的圣诞,这一天西王母要在瑶池举行盛大的蟠桃会,宴请诸路神仙,众仙也将受邀赴宴作为一种荣耀和身份的象征,三月三成为道教重要的节日。唐代李商隐写有一首《瑶池》: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晚唐迷信神仙之风极盛,最高统治者尤甚,好几个皇帝因服丹药妄求长生而丧命。这首诗是借周穆王西游遇仙人西王母的神话,加以生发,讥刺皇帝求仙的虚妄。全诗虚构了西王母盼不到周穆王重来,暗示穆王已故的故事情节,显示了求仙妄想与死亡不可避免的对立。诗人不作正面议论,却以西王母心中的疑问作诘。构思巧妙,用心良苦,讽刺辛竦,韵味无穷。
  雕刻图中是一组观音神像,神像前放着几个泥娃娃,中间有一个香案,案前一妇女面对观音下跪,双手合十,虔诚祷告。黎阳古庙会期间,香客登大伾、浮丘两山求子者擦肩接踵,随处可见,还有求官的、求财的、求医的、求平安的、求长寿的等等,成为古往今来的民俗现象,虽显愚昧,但却传承不止。
  3.杂技表演图、旱船表演图、高跷表演图、马技表演图
  杂技历史久远,汉代称之为百戏。隋唐时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才称为杂技。杂技有柔术(软功)、车技、口技、顶碗、走钢丝、变戏法、舞狮子等。黎阳古庙会期间,各地杂技演出团纷纷到黎阳献艺献演,杂技演出也成为黎阳古庙会的一大特色。
  旱船是汉族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各地都流行这种民族舞蹈,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旱船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木架子,周围缀上绘有水纹或是海蓝色的棉布裙,船顶装饰以红绸、纸花等。乘船者一般是一个人,多是姑娘、媳妇,也有扮演其他人物的。
  高跷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形式,艺术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高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高跷是民间社火表演的一种形式,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下九流人物。随着时代的变迁,高跷扮演的人物多是戏曲和民间故事里的人物形象。表演者的扮相很滑稽、幽默。
  马技又称马戏、马术,为传统项目的一种,由少数民族杂技项目传入。
  4.报喜图、双喜临门、喜上眉梢、欢天喜地
  报喜图构图为一只豹子回头仰望一只喜鹊。豹与报谐音,喜鹊取喜字,组合起来就是报喜。
  双喜临门构图是两只喜鹊飞临一座房子门口。采取的是谐音寓意。
  喜上眉梢构图是一只喜鹊立于梅花枝头,另一只喜鹊奔梅花枝梢飞去。采取的是谐音寓意。
欢天喜地构图为天上飞着一只喜鹊,俯视地上一只獾;獾回头仰望空中的喜鹊,二者对视,相互羡慕。采取的是谐音寓意。

作者其它文章

 





 

 
     
故乡黎阳古城九坊连珠上的文化(8)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金章  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