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黎阳古城九坊连珠上的文化(7) 故乡黎阳古城九坊连珠上的文化(7)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故乡黎阳古城九坊连珠上的文化(7)
故乡黎阳古城九坊连珠上的文化(7)
 
作者:秋雨  加入时间:2018-3-26 22:40:09

   四、黎公遗风坊

  黎公说的是端木赐(前520~前446),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黎阳)人。孔子七十二贤徒、孔门十哲之一。万仞宫墙典故,出自子贡称赞孔子的学问高深。孔子去世前子贡未能赶到,孔子去世后,子贡守丧六年,为孔子弟子中为孔子守丧最长者,堪称尊师楷模。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子贡晚年也像孔子一样开始教学,子服景伯就是他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原本子贡比孔子的声望高,儒家推子贡为圣,子贡力排众议,要求推孔子为圣,这才有了孔子的名扬天下。
  子贡善于经商,成为儒商鼻祖。子贡富而知礼,资助孔子周游列国,宣扬捍卫孔子思想。《史记》称:“夫使孔子名布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就是说孔子所以能名扬天下,都是子贡资助和宣传的结果。子贡死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其为“黎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后世常以“黎公遗风”讲述子贡遗留下来诚信经商的风气。
  子贡才能卓越,业绩不逊色于子路、冉求等人,曾任鲁、卫两国之相。子贡在学问、政绩、理财经商等方面的卓越表现有目共睹,有耳共闻,故其名声地位雀跃直上,甚至超过了他的老师孔子,《论语》中多有子贡语录。子贡的思想行为对后世影响深远,建黎公遗风坊是为了纪念子贡的功德。
  黎公遗风坊为四柱三间六楼式,石雕九脊歇山顶,早期斗拱造型。坊东面雕有越王郊迎、仿画像石出游图、孟楠造坊留佳话、王在晋经略辽东;坊西方雕有大伾降贤、经商曹卫、谢偃奉旨述圣赋、王梵志白话留诗篇。坊的东西面书写有黎公遗风横匾,由刘兆祥(刘畅)所书。东面的楹联由刘会喜撰,李中令书写:
  植楷怀师,开师道尊严,千秋学者法师典;
  业儒从商,创商德诚信,百代贾人效商圣。
  西面的楹联由端木子贡八十代孙邑人庆国撰,胡占平书写:
  儒学鼎,明德诸哲逊,赢来师赞瑚琏器;
  商道兴,饶益众王谦,博取史誉达圣名。
  1.吉庆有余、加官进爵、平升三级、文昌、天聋、地哑、魁星
  坊上雕刻有博古图案吉庆有余、加官进爵、平升三级。中柱中上部东西两面分别雕有文昌、天聋、地哑、魁星。
  文昌本是星宿名,亦名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文昌帝君为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魁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人物,主宰文运,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天聋地哑是文昌帝君的两个侍童,一个掌管文人录运簿册,一个手持文昌大印。地哑能知者不能言,天聋能言者不能知。文昌帝君掌管文章科举,关系富贵贫贱,保密问题很重要,以免泄漏。
  黎公遗风坊以上石雕具有不可否定的积极意义,中华民族有着光荣的传统和美德,教育后来者学习上进,这是可以肯定的,是主流。但隐隐也透着某些封建时代学而优则仕和官本位的糟粕思想文化,中华民族的这种糟粕思想文化很顽劣,根深蒂固,人生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就是当了多大的官,标准只有一个,好像天下学子都得拥挤在一架独木桥上,如果上不了大学,当不了高官,任凭干的事业再多么辉煌,也不能称人生成功。几千年来,这种糟粕思想文化造成了无数次的天地混暗,民族流血,甚至历史倒退,严重抑制了社会进步。新的时代,还是要树立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龙负尊、龙负编钟
  黎公遗风坊两中柱顶部雕刻有装饰图案,中柱四个抱鼓造型为龙负尊,边柱四个抱鼓为龙负编钟,尊和编钟分别为古代的礼器和乐器。
  西周制定的礼乐制度,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孔子时代,周代的礼崩乐坏,社会发展,历史向前推进,新的制度取代旧的制度。但孔子却在呼吁“克己复礼”,也就是要恢复西周之礼乐制度,虽然历史会有反复,但总趋势是不可能倒退的。今日之礼仪已非孔子“克己复礼”之礼仪,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礼仪已换成了新时代全新的内容,不可能再是龙负尊、龙负编钟。龙负尊、龙负编钟只能作为古代礼乐制度的符号,当做历史文化留给后人。
  3.农山言志、杏坛讲学
  《孔子家语•致思第八》记载,孔子与弟子子路、子贡、颜回游览至农山,孔子让他的弟子们各自说一下自己的志向。子路志在开疆拓土,孔子说他勇敢;子贡志在游说,孔子说他雄辩;颜回志在教化,孔子特别称赞他,认为他不伤害人民,不多说话。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成为儒家文化的传播者,据说有弟子三千,其中贤徒72人。他曾周游列国,最后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也曾在浚县淇门讲学。
  虽然儒家文化千古功罪,但它不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国粹和宝库之一,其中有至今不失伟大的光辉思想,但也有不少封建文化的思想糟粕。它一方面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却随着社会的进步又阻挡了历史的车轮,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今天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时候,对儒家文化需要进行扬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这一国粹进行保护的同时,也要批判和剔除其中的糟粕。
  4. 大伾降贤、越王郊迎
  春秋时,端木广单被卫献公聘为客卿,迁居卫国。端木广单生子,因居住在大伾山附近,取名伾。端木伾生子巨,端木巨仕卫灵公。周悼王元年,卫灵公十五年(前520),端木巨生子名赐,字子贡。
子贡利口巧辞,善于雄辩,办事通达,是著名的外交家,为救鲁国之难,只身出使五国,使五国形势大变,堪称外交典范。《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贡传》载有越王郊迎子贡。大意如下:
卫国人端木赐,字子贡,口齿伶俐,能言善辩。
  田常想作乱于齐国,但却畏惧鲁国的势力,所以想攻打鲁国。孔子对弟子说:“鲁国是父母之邦,祖国如此危难,你们几个为何不挺身而出呢?”于是,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国。
  子贡到齐国劝田常说:“忧患在国内的攻打强国,忧患在国外的攻打弱国。您的忧患在国内,鲁国弱小,吴国强大,不如攻打吴国。攻打吴国如不胜,兵卒死在国外,朝内大臣势力空虚,于是上无朝臣抗衡,下无黎民谴责,孤立君王制约齐国也就只有阁下了。”田常说:“军队已开赴鲁国,怎么办?”子贡说:“请让我去见吴王,请吴救鲁攻齐,阁下可率兵迎击。”
  子贡见吴王说:“今拥万辆兵车的齐国欲独占千辆兵车的鲁国,要与吴争强弱,我为吴的危险担心。救鲁看起来是保鲁,实际却是困强齐。”吴王说:“我曾与越国交战,越王苦炼自身,优养名士,有报复我的打算。等我攻打了越国后,再从您所言。”子贡说:“越的实力没超鲁,吴的强大没超齐,大王放下齐而攻越,齐早已平了鲁。大王攻弱越而怕强齐,这不是勇。勇敢的人不避危难,明智的人不会坐失良机。今保存越向诸侯表示自己的仁义,救鲁攻齐,给晋国施加威力,诸侯一定会竞相朝见吴国,吴称霸天下的大业就成了。大王如果确实厌恶越国,我请求去见越王, 让他出兵追随吴,实际上是要越国内空虚,名义上追随诸侯来攻齐。”吴王大喜,派子贡出使越国。
  越王扫清道路,到郊外迎接。子贡说:“我已劝吴王救鲁攻齐,吴想去却又怕越国,说是等攻破越国方可。如此说来,攻破越国成为必然。报复人的志向而让人知道,这是很危险的。”越王勾践听完拜谢,问子贡如何是好,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残暴,子胥直言进谏被赐死,太宰伯嚭当权,只知顺从君王保存自己,实在误国。大王若出兵迎合吴王,用贵物博得吴王欢心,用谦卑表示对吴王的尊重,吴王就定会攻齐了。如果战败,是大王的福气;如果战胜,必然兵临晋国。我请求去见晋王,让晋攻吴,这样必能灭掉吴。”越王大喜,同意子贡入晋。
  子贡向吴王汇报,吴王大喜,于是发九郡人马攻齐。子贡离吴入晋,劝说晋整治兵器、休养士卒,等待吴军到来,晋依了子贡的意见。
  子贡离晋回鲁。吴与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军,俘虏了齐的将士却未班师回国, 而是开赴晋国,与晋国人在黄池相遇。吴晋争强,晋攻吴,大败吴军。越王听到吴军战败,便渡江袭吴,杀死了吴王夫差和太宰伯嚭。攻破吴国三年后,越国成为东方霸主。
  5.仿画像石出游图、经商曹卫
  孔子思想的形成,基于他对古圣先贤思想的总结传承,先期的哲圣诸如箕子、周公旦、老子等,以及《诗》《书》《礼》《乐》《易》等,为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奠定了基础。孔子思想的形成,也基于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尤其是他“行万里路”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他的思想形成至关重要。孔子从55岁到68岁携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自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等地,也曾到杞国找寻夏时(古历法)文献,并到达楚国的边界,他还打算西去晋国,但由于时局不好,结果只是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最终也未能如愿。所走路线大致是: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所游历的地域皆在中原。因而,对孔子思想贡献的地域并非只有曲阜,而是整个中原地域,中原地域才是孔子思想形成的源泉之地。
  尤其是在卫国(版图最大时包括今天的新乡北部、鹤壁、濮阳、安阳、邯郸等),孔子在卫国先后足足停留了十年,孔子的后半生与卫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产生了许多故事,如今的比干墓碑上仍留有他亲笔写的“比干之莫”,有成语典故“弟子掩目”“郑卫之音”等。还有对商末帝辛极力诋毁,出现了“纣都朝歌”“助纣为虐”;对周人极力歌颂,最著名的就是“克己复礼”“文王曰”“武王曰”等。并将生活于淇河岸边的商末大臣比干、箕子和微子树为“三仁”,而真实的微子却是一位卖国者,比干、箕子虽可算作爱国者,但却是帝辛的反对派,多少有些不顾商末的大局,迎合了西岐周人的需要。历史上的帝辛并不比所谓的周文王、周武王逊色,帝辛其实很伟大,帝辛之罪多是周人及后世儒者凭莫须有强加,与当下某些人诋毁领袖的行为很相似。
  孔子思想受到历代封建帝王的尊捧,但黎民百姓并不认可,因而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时,被陈国黎民困在淮阳三年,曾绝粮多日,险些被饿死。恰巧发生了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趁乱带弟子才得以脱身。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自陈脱身后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因受到冷遇,便静下心来致力于教育事业,修订了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弟子们还为他编著了《论语》,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等,到了元代,尊孔达到高峰,元代加封孔子为“万世师表”,但元代统治中原时间很短,犹如昙花一现便灭亡了。汉代之后的儒家理论亦非孔子的原始儒家理论,发生了大的变异,参入了一些封建糟粕思想,尤其是董仲舒的“纲常理论”,以及朱熹在董仲舒“纲常理论”基础上的更进一步延展,还有残害女界,令女人裹脚。今天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千万不能一股脑儿地什么都是好的,一定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子贡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贱时集聚,贵时出售,预测很准,以至于富致千金,成为儒商鼻祖。《论衡•知识》载:“善集聚,意贵贱之期,数得其时。”《世纪•货殖列传》载:“与时转货赀。”《论语•先进》载:“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后世常以“黎公遗风”等题辞挽商界有成就之人逝世,甚至有人奉他为财神。“黎公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诚信经商的风气,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6.孟楠造坊留佳话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皇帝为嘉奖孟楠而赐建恩荣坊牌坊。恩荣坊原位于浚县卫贤镇南大街,民间有坊叠坊之说。相传当年孟楠奉旨建坊,把坊建在了穷人赫家地面上,赫家一孩童赫瀛问母亲:“妈妈,地让人占去,以后孩儿的坊建哪里呀?”孟家蔑视地接话:“要饭花子!在做梦吧?以后你真的居了高官,就把坊建在我家坊的上面!”后来赫瀛真的官比孟家的大,孟家也只好让赫家的坊建在自家头上。正是:
  孟楠奉赐蔑贫寒,认定贫寒不大官。
  穷苦赫瀛心立志,荣登坊建孟坊端。
  事实并非如此,孟楠家官声很好,卫贤百姓感恩戴德。恩荣坊有四个柱子五个楼,楼为歇山顶,中间楼下竖匾写“恩荣”。竖匾以下有七道坊,自上而下为:二龙戏珠,龙章宠锡,八仙庆寿,敕封承德郎南京工部主事孟含霓,竹林七贤,赐进士第承德郎工部主事孟楠,奉敕情景的十六人画面。孟楠,黎阳卫贤人。孟含霓是孟楠的父亲。1963年,此坊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 王梵志白话留诗篇
  自《诗经》之后,南北朝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皆是在古人基础上的继承、发展、创新、扬弃,他们继往开来,标新、立异、求索,出现了七律、七绝、词牌、诗韵、平仄、对仗等艺术形式,汉代出现了赋,诗在唐代达到高峰,词在宋代走向绝顶,曲在元代趋于繁盛。明清的文人们在诗、词、曲、赋方面自知难超前人,于是另寻道路,开始了小说创作。经过1919年的洗礼,伴随着社会的变革,文化成了社会变革的火车头,自由体诗歌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逐渐登上新文学舞台,翻开了诗歌历史新的一页。
  说起自由体诗歌,人们普遍认为始自公元1919年。其实,生活于公元1683年至1706年的六世班禅仓央嘉措,他的道歌虽不是用汉字而写,但也属于自由体诗歌。然而,仓央嘉措并不是在中国写自由体诗歌最早的人。中国写自由体诗歌最早的人可以追溯到隋末唐初,有一位诗僧不遵从当时的诗律规范,自成一体,他就是王梵志,王梵志开创了我国通俗自由体诗歌的先河。
  王梵志,唐代著名白话诗人,原名梵天,黎阳人,生活于隋末唐初,当年被黎阳城东十五里王德祖家收养,后皈依佛门,常作诗讽人,甚有意旨,人们都说他是“盖菩萨示化也”。据《桂苑丛谈》和《太平广记》卷八十二《王梵志》可知,王梵志出生在隋代的卫州黎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浚县。敦煌写本《王道祭杨筠文》又说王梵志是通玄学士,他的诗歌创作活动主要在初唐。
  《红楼梦》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其中的“馒头”是古人对坟墓的戏称,其由来就是取自王梵志著名的《城外土馒头》: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这首诗平易但却警醒世人,发人深思。城外郊野那些土坟堆犹如一个个土馒头,而那些还没有作为菜馅填入土馒头的人们,依然在城里生活着。但终归有一天,无论是豪富贫穷、高贵卑贱,人人都会拥有一个土馒头,成为土馒头里的菜馅。
  王梵志的诗歌以说理议论为主,多据佛理教义以劝诫世人行善止恶,对世态人情多讽刺和揶揄,对社会问题间或涉及。诗歌语言浅近,多为口语化,通俗幽默,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谐戏谑之间,开创了我国通俗诗话先河,成为当时的自由体诗歌,对认识初唐社会和研究白话诗的发展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王梵志生活的年代,全国佛教、道教、民间都在传他的诗句,但朝廷认为不上大雅,所以到明清就没人再传了,后来八国联军让他的诗漂洋过海,流传到海外后重新面世,引起西方轰动。日本平安朝(784~897)编纂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著录了《王梵志诗集》,可见早在唐朝王梵志诗便已流传到日本。王梵志虽是一出家僧人,又没有官职,但他的文学素养、诗作誉满海外。他的原有集已佚,只有今人整理本《王梵志诗校辑》,收诗348首。摘抄两首:
  其一、黄金未是宝
  黄金未是宝,学问胜珠珍。
  丈夫无技艺,虚沾一世人。
  这首诗说的是学问比黄金珠宝珍贵,劝诫人们不要追求金钱物质,而要学习知识和技艺,才不至于一生碌碌无为,人生虚度。
  其二、他人骑大马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看高贵者我不如人,看贫贱者人不如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于是自我得以安慰。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客观现状,有婉转批评不求上进、安于现状之意。
  8.王在晋经略辽东、谢偃奉旨述圣赋
  王在晋,黎阳新镇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出授中书舍人,后历官江西布政使、山东巡抚、进督河道,泰昌时(1620)迁兵部左侍郎。熊廷弼、王化贞丢失广宁(辽宁北镇)后,朝廷大震,诛除熊廷弼、王化贞。天启二年(1622),王在晋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帝特赐蟒玉、衣带和尚方宝剑。
  谢偃,黎阳卫贤镇人,本姓直勒氏,仕隋为散从正员外。贞观初年,应诏对策及第。驾幸东都,诏求直谏,谢偃极言得失,太宗称美,引为弘文馆直学士。曾奉旨诏撰《述圣赋》,又献《惟皇诫德赋》以申讽,二赋甚工。是年李百药工五言诗,谢偃善作赋,时人称为李诗谢赋。谢偃出任湘潭令,文集十卷,今存诗四首。

作者其它文章





 

 
     
故乡黎阳古城九坊连珠上的文化(7)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金章  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