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河禹迹坊
6500万年前,地球上发生了第五次造山运动,被称为喜马拉雅造山运动。3000万年前,地球又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地球活动期,一座座高山隆起,也许那个时间太行山横空出世。远古时期,由于地壳运动,华北平原下陷,内陆与海洋连接,滔滔海水直抵太行山东麓。
180万年至140万年前,青藏运动使黄河中游积石峡至三门峡诞生,并随之与下游贯通;160万年前黄河中游贯通;140万年前,黄河切穿三门峡东流入海;120万年前,黄河开始了上游溯源加长历史;15万年前,黄河到达共和盆地;45000年至25000年前,黄河到达多石峡;11000年至10000年前,黄河自多石峡贯通抵达河源,从此现代黄河出现。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成就了中华文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禹贡》记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邳;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据此记载,大河自上游向下游依次流经:龙门、华阴、砥柱、孟津、洛汭、大邳、降水、大陆。大邳,也作大伾、大坯、大丕,一说就是荥阳的广武山,一说就是浚县大伾山。按照过去竖排版,伾字应读作“不一人”,意思是众多盛大,人多势力大的,有力的样子,很多人行进的,山岭重叠,山再成,相貌丑陋等等。降水,一说位于古淇河入大河之处,一说比淇河口更加偏北,一说位于浚县大伾山的东北。大陆,位于河北省任县东北,与鉅鹿、隆平二县接界,古时有大陆泽、大陆坡,今已无存。
汉代以前,黄河还被叫做大河的时候,越过三门峡东来,先后流入了渑池、荥泽、蒲田泽、菏泽、巨野泽等湖泊,每个湖泊都是黄河的沉淀池,所以那个时间黄河之水并不浑浊,因而汉代以前被叫做大河。《诗经》中就有“河水清且涟漪”“河水清且直漪”“河水清且沦漪”,由此可知诗经时代黄河之水清澈。到了汉代,随着荥泽、菏泽、巨野泽的消失,大河变成了黄河。
古黄河流经大伾山东麓,今日黄河虽然东移南迁,但古道尚存,当年大禹治水来到大伾山,为纪念大禹在大伾山治理水患之功,建起了大河禹迹坊。坊上石雕题材以夏商之前有关传说和大禹治水故事为主。民间习惯上称大禹为禹王,其实对帝王的称呼夏代称后,商代称帝,周代才称王,大禹是夏代之禹后,称禹王是沿袭了周代的称呼,是不对的。
大河禹迹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为石雕仿单檐庑殿顶,又称四阿顶、五脊殿,是中国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明清时期的双重檐庑殿顶,只有在皇家和孔子殿大堂才可以使用。顶下为三彩斗拱,斗拱下为坊梁。中二柱面四个抱鼓,抱鼓顶端雕刻有独角兽獬豸,代表公正;两边柱面四个抱鼓,抱鼓顶端雕刻有天禄,代表吉祥。坊上雕刻有望江海牙图案。坊东面雕有龙生九子、九州山川、大禹治水、尧王访舜、神农制陶、洛书、鲧殛羽山、遂人钻木、神龟负书、仓颉造字;坊西方雕有黄河九鼎、随山浚川、大禹锁蛟、四岳荐禹、嫦娥奔月、河图、螺祖养蚕、后羿射日、天马负图、启生会稽。坊的东西面书写有大河禹迹横匾,由张学英所书。东面的楹联由南开朱彦民撰,李岩书写:
春秋每多佳日,从思大伾、大河、大禹;
释道并有鸿义,应畏高士、高论、高风。
西面的楹联由刘会喜撰,傅文庆书写:
黄河连绵,残堤断续,当然大河禹迹;
青山巍峨,故道弯转,岂非禹王治所。
1. 鲧殛羽山、大禹治水、大禹锁蛟
《尚书•虞书•舜典》《世纪•夏本纪》记载,上古时洪水滔天,民不聊生。尧帝命鲧去治水,鲧采取不断加高堤防的办法,使河床越淤积越高,最终堤溃水决,淹死无数黎民,鲧因此被舜帝杀死在羽山。大禹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听到妻子分娩的呻吟,还有婴儿的哭声;第二次经过家门,他的儿子躲在妈妈怀中向他招手;第三次经过家门,儿子已经10岁。大禹舍小家为大家,抚摸着儿子的头说,水未治平,没时间回家,然后匆忙离开。今人用三过家门而不入表示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
传说当年大伾山一带洪水泛滥,百姓不仅无地可种,就连居住的地方也被洪水淹没,大禹把自己乘坐的船只拴在大伾山东南麓,率领百姓修堤挖河。一条大蛟在洪水中兴风作浪,大禹与大蛟战了三天三夜,终将大蛟捕获,并将其锁在大伾山东崖之上。如今锁蛟石、栓船橛仍在。
鲧治洪水九年不成,史书评价说是他用了不当的堵水方法,结果失败。其实鲧治水失败的原因一是受了部族之间斗争的牵制,二是技术水平不高。鲧受命治水之时,是四岳一致推荐的结果,尧是在四岳坚持的情况下,勉强同意让鲧担当了治水大任。尧并不同意鲧负责治水,在尧看来,鲧治水会毁掉自己的家族,原话是“方命圮族”,而四岳却说:“异哉!试可乃已。”尧是南方氏族,鲧是东方氏族,这就为鲧的治水埋下了隐患和祸根。
神 话故事说,鲧治水就要成功之时,大乌龟和猫头鹰来破坏了鲧苦心经营的水利工程。上古时代,龟是北方氏族的图腾,鸟是南方氏族的图腾。鲧治水的时代可能都成了对龙图腾的崇拜,但祖先图腾的崇拜仍印在他们各族的脑海之中,就像今天我们是龙的传人的印象一样。大乌龟和猫头鹰的破坏,隐含着北方、南方、西方氏族的不配合甚至搞破坏,鲧的治水怎么可能成功?
说鲧用了堵水的方法最终失败,禹用了疏导的办法获得成功,今天看来结论有违事实。大范围治理洪水,单用堵水或者导水都是不行的,该堵水就要堵水,该导水就要导水,导向此就得堵住彼,堵住此必然导向彼,两种方法同时使用才能成功,如果大禹只用了疏导的方法,其结果也只能是失败。
大禹治水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舜看中了鲧、禹这个氏族善于治水,开始转而信任大禹,不再去横加干涉、牵制甚至起反作用。南方氏族与东方氏族空前团结,这两个氏族的祖先在用鸟候方面已建立了共同语言,东方氏族在太昊时代以龙纪,从少昊时开始与南方氏族一样用鸟纪。禹的势力随着治水成功而加大,后来舜退出中原,南巡苍梧,还给湘江带去了淇河岸边的斑竹,最后死于南方,葬在长沙,娥皇、女英寻至湘江,在斑竹之上留下千古泪痕。大禹得天时、地利、人和,治水焉有不能成功之理?大禹得天下已是水到渠成,大势所趋。
大禹治水的范围涉及河、汉、江、淮等众多河流的广大地区。这么大的地方.不可能九年如一日都大雨不止,此晴彼雨,这是天气的必然,由于季风进退,各河流涨水的时间也不相同。大禹治水的第一功当然是疏通九河,解决黄河的泛滥问题。禹疏九河是指疏通入海的河道众多,而不是指黄河及其他九条河流,其他河流如江、淮、汝、汉等,两岸多为丘陵山地,不像华北平原那样平坦,即使涨水,也不至于横流泛滥,在地旷人稀的古代,不会对众生造成太大的灾害。
大禹治水的第二功是兴水利,他平了黄河洪水之后,行遍九州,画其疆场,作良沟浍,涝患可蠲,早亦获济。《诗经》中有“维禹甸之”句,这是在追忆治水当年的大禹之魂,其中的甸开夏、商、周三代井田制之基业,初始挖沟开治,把土地画成方块,而且还有伯益发明了凿井,这是战胜旱涝,发展农业的伟大创造发明,对于生产、生活都有重大意义。《淮南子•本经训》说:“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那个时代的人们总喜欢把重大的贡献加以神秘化。
鲧治水失败的原因还有技术落后的问题,并不是因为用堵的方法有误,而是测量技术还没有达到所需求的水平。大禹治水的成功,也得益于技术水平的提高,他平水土、左准绳、右规矩、履四时、据四海、乎九州、载九天,已经有了治水所用的测量工具和技术,除了已经掌握一些气象知识,也学会了一些计算方法,似乎有了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雏形。《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帝命坚亥步自至东极于西极;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这是在说大禹的测量和算筹,“步自至东极于西极”,就是从极东测量到极西。《淮南子•地形训》中说:“禹乃使大丈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干五百里七十五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凡洪水渊菽,自三百仞以上,三亿三万三干五百五十(里)有九(渊)。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鲧填土堵洪水而失败,大禹填土却获得成功,原因就在于大禹进行了准确地测量。
大禹测量四极远近,计数方法是以十万为亿,那么远的距离,当然不是步量,而是用仪器测量,用算筹来计算。《周脾算经》中有测日影记载:夏至日中测得的景长为1尺6寸(另为1尺5寸),冬至日中测得的景长为1丈3尺5寸,当时的表高为8尺。用三角函数计算,再经蒙气差修正值修正后,可计算出观测地点所处的地理纬度与陕中、晋南和豫北接近,另为1尺5寸的观测地点与河南禹州纬度接近。进一步可推算出当时所处的年代比夏代早,处于五帝后期。
脾就是股,也是表,就是竖起一根测量日影的竿子,这种测量可算出周天历数,方法很古老。如果说伏羲时代就有这一技术,也未免太早,但舜时有“璇玑玉衡”,当时就能“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大禹时代已能度量天地,已不是神话,这是由于治水的迫切需要应运而生的。社会需求是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着科学突飞猛进。
远古的大禹时代,黄河流域的智慧先民凭着一根竿子,竟然能计算璇玑(北斗星座)的直径和北天极的周长,说是北天极直径二万三千里,周长六万九千里,说明所用圆周率是三,也就是“周三径一”。不要以为古代太粗略,正是远古的这种粗略,让他们创造出来那时的辉煌。黄河流域的智慧先民们没有到过地球北极,也没有到过地球赤道,但他们竟然能够推知北极不生万物,北极附近夏天冰雪不会消融,北极一昼夜为一年,半年为白天,半年为黑夜。他们还推断出回归线附近冬天有不死之草,五谷一岁再熟。古人真了不起,太伟大了,令今天的我们为中华远古的智慧与文明而赞叹!
夏代的正天地四时,测南北东西方向的方法很简单但却科学。古代最大的氏族联盟首长观天、议事、祭祀的场所,黄帝时代叫合宫,颛顼时代叫玄宫,尧舜时代叫总章,大禹治水后的夏代叫世室。据说黄帝时期为了创制历法,调集了多方面的人才,黄帝令大挠负责甲子,羲和负责占日,常仪负责占月,臾区负责占星气,伶伦负责造律吕,隶首负责算数,容成负责造历。夏代世室也专设有官职,专门进行天文气象观测,占云物氛样,察日月五星行度,以便治历明时,掌握季节。世室的作用大约从颛顼时就显得重要起来,《庄子》有“颛顼得(道)之于玄宫”,《墨子》有“高阳氏乃命禹于玄宫”,由于颛顼采取了“绝地天通”的措施,所以从此之后,玄宫里的观天活动就代表官方的观测,因而气象、天文就有了民间与官方的区别。
夏代奴隶制国家定型,官方与民间的区分当然就各行其道。夏代以前黄河流域先民已经掌握了日长变化,白昼最长被称为日长至,后世确定节气名称为夏至;白昼最短被称为日短至,后世节气名叫冬至;一年中有两个昼夜等长的时间,成为后世的春分和秋分。二分二至最初仅知存在,但没有确定名称,《尧典》时代,二分二至被称为“四仲”,不仅是测日影,而且有了根据星空来确定季节。认识产生了一次飞跃,由看太阳发展到测星空,这种变化始于颛顼时期,他任命南正重观测太阳,火正黎观测大火心宿二,这就是夏代世室的观天候气内容。
夏代世室里的仪器,有测日影的八尺之竿,也就是表,有规、矩、准、绳,如果“羲和立浑”之说成立,还应该有璇玑玉衡的简单浑仪,还有前人传下来的种种观天候气的方法和对象,包括日、月、星象、气象和物象,有人认为禹造九鼎也有观测气象的用途。夏代初期禹把天空分为十六所,用来确定朝、昼、昏、夜,划分天空为九州七舍十六所,与四象七舍二十八宿有渊源关系。后来二十八舍(宿)分为东、南、西、北四象,每项都是七舍(宿),朝、昼、昏、夜实际上也分东、南、西、北。正了东西,也可以正南北,其手段所用的就是表,也就是垂直立定的竿子。
2.洛书、河图、神龟负书、天马负图
传说上古伏羲之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据此演成八卦,后为《易》来源。据说大禹之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随化天下为九州岛岛,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
《尚书•洪范》这一篇远古文字,司马迁《史记•周本纪》认为是周初周武王姬发访问箕子时的谈话记录,古今学者对此无疑议。传世的《洪范》九畴是生长于淇河岸边的箕子所作,洪的意思就是大,范的意思就是法,箕子集前人的智慧于一体,行文于《洪范》九畴其中,开创了周代天地人伦的常道和秩序,形成了周朝实行的行政法则,将远古文化继往开来。箕子说:“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易•系辞上》中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河图中以白圈为阳,表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表示地,为偶数。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一与六共处北方,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处南方,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与八处东方,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处西方,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居中,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河图依据五星出没的天象而绘制。五星就是天上五颗行星,木为岁星,火为荧惑星,土为镇星,金为太白星,水为辰星。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大地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形成;七月夏至后,火星见于南方,大地一片炎热,火行的概念形成;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大地正当春风回环,木行的概念形成;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古代以金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杀伐之气强盛,万木凋谢,金行的概念形成;五月土星见于中天,表示长夏潮湿之气强盛,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点,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时气候变化,土行的概念形成。五星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天极,每星各行七十二天,五星合周天三百六十度。
所谓的龙马背负河图自大河中出现,估计是年久日深,早期的图象文字自河底漂浮到水面之上,这说明图象文字与甲骨文字之间不连续。所谓的神龟背负洛书自洛水中出现,更有可能是带有甲骨文的骨片自洛水中漂浮出来,说明甲骨文退出了古人类的记忆。
对于河图洛书,历史上很多学者都持否定观点。自北宋学者欧阳修《易或问》《易童子问》发难始,明代学者归有光《易图说》紧随其后,清代学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总其结论,皆力斥其妄言。以后又有黄宗炎《图书辨惑》专辨河图洛书之伪,毛奇龄《河图洛书原舛编》详述河洛源流错讹,胡渭《易图明辨》也指其荒诞不经,更有近世古史辨学者驳其谬误。汉代文人将洛书比附为《尚书•洪范》,历代皆有学者批判其荒诞不实,如归有光《洪范传》、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胡渭《洪范正论》、崔述《上古考信录》、近世学者刘节《洪范疏证》等。自此以后,治古史者多不信河图洛书之说。
3.尧王访舜
三皇五帝中的帝尧是个道德高尚、勤政为民的好帝王,由于尧王的品德高尚,哥哥帝挚就把王位让给他,让尧登上了帝位。尧为帝后,初建都蒲坂,后因水患迁都平阳。尧王是个诚信负责的帝王,不仅治理国家有方,而且思贤若渴。他从20岁执政,执政70年,到90岁时(终生118岁)觉得自己年岁大了,便到处打听德才兼备的贤能之人。
为了能找到合格的接班人,他曾到冀州吕梁石门山拜访蒲伊,但蒲伊虽有治国之才,年龄却比尧还大。他又到平陆塔儿山寻访贤人许由,许由怕恶语污染耳朵,到河边洗耳,从此这条河叫洗耳河。尧王又寻找巢父,巢父牵着牛犊来河边饮水,巢父听说许由在这里洗耳,怕污染牛嘴,就把牛牵到上游去饮水。就在尧王失望而归,途宿运城鸣条岗下的一个村子时,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白胡子仙人指点他说:“有个名叫舜的年轻人,不仅有才有德还非常贤孝。”尧王忙问舜在何处?仙人笑眯眯地说:“要访贤,到历山。欲除病,找舜井。”说罢拂尘而去。从此这个村子就叫尧梦村。
尧第二天把昨夜梦中情景告诉给同行的大臣皋陶、伯益,皋陶说:“仙人指引,事必有因”。听说舜在历山,历山在亘方(垣曲),尧王一行就通过闻喜石门,到达历山(垣曲)访贤。尧王一行访贤石尧村、乐尧村、尧汗村、交贤村、杜村、匣里村、葫芦峪村、马尧汗村、尧王庄村、望贤村、君地、负夏城、妫汭村、文堂村、尧途村、经回村。
尧老了要把王位传给天下贤人,而不传给只知吃喝玩乐的儿子丹米。有个叫舜的青年,孤身一人在历山开荒种地,那里农民受到舜的感化,愿把好地让给别人耕种。舜去打渔,又感化渔民相让好的渔场。舜去做陶器,影响陶工做出精美耐用的陶器。舜走到哪里,哪里的居民增加。尧就把王位让给舜,又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为妻。
4.九州山川、随山浚川
禹贡九州山川之图,成图于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主要表现中国古地理名著《禹贡》中所描述的禹贡九州岛岛的分布及山川大势,是研究中国古代自然地理区域分布,及汉唐地理学思想史的重要参考文献。
禹贡所载随山浚川之图,成图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主要表现禹贡九州岛岛和宋代州郡的山脉、河流、湖泊、四夷等,对一些重要地名及九州岛岛界线都注有文字说明,是古今对照的历史地图。
大禹治水成功,随化天下为九州岛岛:雍州岛岛,河套、秦川及西北,包括陕西北中部、甘肃不含东南部、青海东南部、内蒙古中西部、宁夏、新疆等区域;冀州岛岛,古黄河自内蒙南来东流,然后折转东北所包围的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区域;兖州岛岛,古黄河折转东北以东、济水以西、今日黄河以北,包括河北、河南、山东部分等区域;青州岛岛,泰山向北、济水以东的山东半岛,以及渤海湾等区域;豫州岛岛,华山向南至汉水以东、黄汉之间,再向东为黄淮之间,菏泽-亳州-阜阳一线以西,包括河南大部、山东南部等区域;
徐州岛岛,豫州以东、青州以南、扬州以北,包括山东一部、安徽大部、江苏、黄海等区域;梁州岛岛,雍州以北、豫州和荆州以西,包括陕西、四川、甘肃、青海等区域;荆州岛岛,汉水以南,包括湖北、湖南等区域;扬州岛岛,淮河以南,包括江苏、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等区域。
豫州岛岛位于九州岛岛的中心位置,因而被称为中原。河南省号称中原,中原一词本意是天下至中的原野,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的中心,也被称作中国、中土、中夏。今天所说的中原,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省全部、山西省东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部、安徽省西北部、江苏省北部等广大的一片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