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县名及一些村名的来历 浚县县名及一些村名的来历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浚县县名及一些村名的来历
浚县县名及一些村名的来历
 
作者:马金章  加入时间:2018-3-21 18:47:57

 地名漫议:浚县县名及一些村名的来历;与浚县村名有关的谚语、歇后语

 2018-03-19 . 今日浚县


        浚县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影响广泛,地名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浚县历史悠久,远在六千年前,先民已在此繁衍生息。商都迁殷后,浚地称黎,西汉初年置黎阳县,其后曾为郡、军、府、州治所,唐初设黎阳总管府,辖四州八县。

        浚县名字的来源与大禹治水有关。《尚书·益稷》载“禹曰:……浚畎浍(quǎn huì指沟渠),距川。”【这句话的意思是:深挖沟渠,使通河海】北宋初在黎阳县设立了浚川军,浚川取自“浚畎浍,距川”一句首尾两字。宋金元为浚州,明初降州为县,始称浚县。


大伾山古迹

        在浚县这片古老文明而神奇的土地上,拥有地名2100余条。

        可以说,浚县的山、浚县的河、浚县的每一处村落,几乎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来头,甚至会和历史上某位帝王有着种种瓜葛,比如大伾山,被儒家奉为五经之首的《尚书》记载,大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比如同山,《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武王伐纣会同诸侯于此,故名同山”;比如鹿台和钜桥,《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再比如枋城,《水经注》记载:“建安九年,曹操在淇河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这一个个地名起源,一个个神奇的地名故事,无不向世人昭示浚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盈的精神内涵。

        仅就浚县村名来源而言,大体可分以下类型:

        以姓氏命名。这类地名在全县占总数的26%。其中多数以一姓命名,如吴家、郭庄、朱村、万庄、牛寨等。少数以双姓命名,如:侯胡寨、杨马湖、韩贾店等。

        以山命名。如同山村,因居同山脚下而得名。山北村,因居同山北而得名。

        以水命名。曲河,因过去处在黄河转弯处而得名。小河,明万历年间,卫河决口,村民为避水患,移居土岗临小河,而得名。

        以人名命名。历史上,一些有名望的人往往也影响村庄的命名。如杨玘屯,以传说中的隋末将军杨玘在此屯兵而得名。

        以物产命名。因盛产蔬菜(香菜)而获名的如曹香菜、李香菜、侯香菜、刘香菜、袁香菜、陈香菜;枣林、桃园、东大榆柳等村亦属此类;烧酒营、纸坊等也属此类。



寺下头

        以名胜古迹命名。如寺下头,因居天宁寺所处的大伾山脚下而得名。以交通位置命名。如码头、九股路、吴摆渡、赵摆、八里井。

        以历史事件命名。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也是地名来源的因素,如交卸,《浚县志》载:前秦符丕向东晋借粮,晋运粮两万斗在此交卸,故名。

        以传说故事命名。如白毛,相传秦时此地有鼠精作怪,人们以镇鼠而取名白猫,后转化为白毛。再如长村,传说先人明初迁移这里后,该村建水井一眼 ,井旁枸杞树籽落入井中,村民饮之长寿,故名。

        以地势地貌命名。浚县是黄河故道,明初迁入该地的民众择黄河故道而居的不少。浚县黄河故道上的古村落,按地形地貌分,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安居在黄河故堤、故河床、故河滩上的堤壕、张堤、田堤、了堤头、杨堤、咀头、胡岸、西皮、下河里、打鱼庄、大高村、小高村、河道、临河、湾子、小滩等四五十个村庄;一类是黄河昔日泛水区域的沙咀、东沙地、西沙地、刘沙地、西屯、东屯、元过、宋村、朱村、白毛、临河等村庄。

        以军队驻扎命名。如角场营,由隋朝该村设有练兵场得名。胡营,明永乐年间,万户侯胡峩é,同“峨”之次子胡敬屯营于此,故名胡营。


 

卫河边

        如果说,浚县地名的起源,仅仅记录了原生态的历史符号,那么,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人们又以多种形式丰富了地名的文化内涵,使浚县地名文化异彩纷呈,成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环境,从事社会交往,经济活动的媒介和载体,使一些地名成为永不枯竭的文化资源。

        如在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些观察天象,认识气候的谚语:尖山(善化山)戴帽,长工睡觉(天将下雨,长工休息);淹坡不淹坡,瓮城会(农历六月二十九)上定干戈。意思说过了农历六月二十九,就不会出现涝灾了。

        在浚县的一些谚语中,将地方物产和特产与地名结合,即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又起到了广告作用。

        如:大碾萝卜香菜葱,小河白菜进北京;王桥的豆腐,井固的席,角场营元宵,窑头的梨;前毛村枪刀剑戟(木玩具),杨玘屯咕咕叽叽(泥玩具),东张庄笸箩簸箕(柳编),寺下头高高低低(秤),高村营震天动地(鞭炮),东宋庄面南登基(织布袋),南胡村风声如雷(风箱),李新寨哐哐叽叽(铜器),孙庄村炸虾炸鱼。

                                   

浚县柳编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浚县人还创造了不少与当地地名有关的歇后语。如长村不赶白寺集——守现(县)成(城);子贡庙里盛粪堆——腌臜圣人;八卦楼上伸胳膊——高手〔八卦楼,又名太极宫,矗立大伾山顶。此语赞誉人本领、技艺高超〕;挂招牌不留客——贾(假)店(贾店系村名);瓮城的瓦盆——有几套〔瓮城村以产陶盆出名,成套出售,此语喻人有心眼,招数多〕;卫河里漂秤锤——没那事儿;杨玘屯的咕咕——没瓷(词)儿〔杨玘屯村的泥咕咕是泥做的,喻理屈词穷〕。

        这些地名歇后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体现了人民群众高超的语言艺术,使浚县地名更加鲜活生动,别具韵味,魅力四射。

        在浚县西北,有一个村,紧靠黄河故道,过去平时泥沙淤积,道路难行,加上黄河经常泛滥,生活困苦,得名难过村,明初以后,地貌改观,村名改称元过。一元肇始,万象更新,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心愿。浚县地名变更上的人性化,表现了它另一种魅力。

 

古城外卫河

        流经浚县的大运河,在汉代称白沟,隋唐称永济渠,宋代称御河,明代始称卫河至今。从此可以看出,地名,既是地域文化的胎记,又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地名,绝不仅仅是一个称呼,一个特定地域的名字,它是有生命的,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义。

        浚县,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众多地名,沧桑古老,但却根深叶茂,每株伞冠,都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宜人的绿荫。浚县地名,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财富。





 

 
     
浚县县名及一些村名的来历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金章  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