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浚县八景的消失原因 乡愁:浚县八景的消失原因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乡愁:浚县八景的消失原因
乡愁:浚县八景的消失原因
 
作者:秋雨  加入时间:2017-8-12 22:42:06

2016-10-11 16:51

        浚字有两个读音,分别读作jùn或xùn。浚字读作jùn时,主要表示疏通,挖深的意思,作动词;浚字读作xùn时,只做地名使用。河南省有浚县,是笔者的家乡。开封县西北原有浚仪县,为战国魏大梁所置。安徽省寿县古有浚仪侨县,为南朝宋泰始七年,也就是公元471年所置。以浚字命名的还有浚稽山,位于今蒙古图音河之南。
        浚县古写为濬县,古称黎阳,商代称黎。公元前476年,晋国在大伾山北设邑,黎地成为当时晋国的国都,秦代黎邑属东郡。汉高祖十二年置县,属魏郡,县治在大伾山东北,浚地设县从此开始。王莽改黎阳为黎蒸,东汉又恢复原来的地名黎阳。宋代政和五年置州,明代洪武三年,重降为县,称谓浚县至今。但城池先自大伾山北移至浮丘山上,后又迁至浮丘山东北麓,现今保存的古城残部为明代所筑。
        有人认为,黎字源于蚩尤九黎族,黄帝、蚩尤、炎帝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我们都是黄帝、蚩尤、炎帝的子孙,应当同等祭祀黄帝、蚩尤、炎帝。有道理,古时候有黎川,可能是黄河的前身,也许因川大而深,又称浚川, 浚县位于黎川北岸,水的北岸为阳,故称黎阳。
        自河南省会郑州出发,北越黄河,途径新乡,过滑县县城道口,北行9千米,迎面是大伾和浮丘两座山峰,两山之间有一个县城,那就是浚县古城。说起浚县古城曾经的往事,自然会说起“浚县八景”,笔者将八景写成了一首民谣:

伾山晓月望中天,龙洞秋云吐雾烟。
玉女瑶池留倩影,岁寒双秀在浮山。
云溪桥下燕歌语,善化峰头奇景观。
晚照同山碑影西,淇门风雪古今传。
民谣中每句都说了浚县八景中的一景:

  景一、伾山晓月
 伾西麓山腰悬崖之下,有一纯阳洞天。传说每至朔日,天将黎明之时,站立纯阳洞天的园门之处,抬头上望,便能看到山顶之上八卦楼顶有一轮明月。探寻神秘之处,原来是农历初一拂晓月亮落山,曙光初照,月光与日光同时照射八卦楼顶的铜葫芦汇聚成一种特殊的光圈,站在一定的角度观看,酷似伾山升起的一轮明月。如今看不到伾山晓月了,据说八卦楼顶的铜葫芦被人偷了去,于是伾山晓月也就彻底消失了。

  景二、龙洞秋云
地伾山上东北有一处石洞,被称作龙洞。龙洞有三个天然洞口,最大的洞口有50厘米。三个洞穴均通向山顶的罅隙,阳光射进石隙,映入洞中晃晃有光。石洞口依崖建有丰泽庙三间,庙内崖壁上精雕五条滚龙,有宋代乾德五年,也就是公元1051年所立的《西阳明洞记》碑,有宋代宣和元年,也就是公元1119年所立《康显侯诰》碑,洞口左侧有宋代元祐,也就是公元1086年的“鲁元翰再观龙洞”题记。庙内的一些祈雨碑上,记载有大旱的年月等情况。也就是说,这里是一处黎阳先民人工祈雨的场所,祈求上苍保佑,能够年年风调雨说,五谷丰登。
据说秋日的早晨,东方渐现曙光,龙洞会喷云吐雾,云雾笼罩着山崖,好似真龙出现。其实这是一种自然景象,洞内暗流积水,秋高季节洞外冷而洞内热,水蒸汽自然会从山缝中冒出,形成山崖云遮雾绕奇观。如今浚县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变得干旱缺水,境内的大小泉水消失殆尽,龙洞内也没有了暗流积水,干涸了,所以龙洞秋云也就消失了。

  景三、玉女倩影
大伾山东麓原有紫金山和凤凰山,还有一片湖泊叫玉女池。传说早年每当农历六月,仙女总会下凡人间,到大伾山东麓游玩,并在玉女池洗浴。仙女看到当地农民疾苦,拔下金钗抛在当地,从此出现了一座紫金山,使当地的人们靠山吃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因仙女总是乘凤凰而来,大伾山之东便又有了一座凤凰山。如今紫金山和凤凰山都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了脱裙石,也就是仙女放衣服的遗址。
其实是因黄河的冲击,以及西风气流携带的灰尘泥沙,经过千古岁月的沉积,使浚县的地面在慢慢抬高,原来地面与海面不相上下,现在的地面高出海面50多米,因而不是山在下沉。所以才使得紫金山和凤凰山埋入地下,只露了个山头遗迹,湖泊也被淤塞,当年大河岸边孤峰巉崖矗立入云的大伾山也矮了许多。由于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变,往日的仙女再也没有光临浚县,人们再也不可能看到玉女倩影。

  景四、岁寒双秀
传说南斗和北斗两位仙人曾化作浮丘山上的两颗柏树,冬季雾中像是两个仙翁相互拱手作揖,又像是在对弈。其实也是一种自然景观,是浮丘山上冬季气雾形成的虚像。随着浚县生态环境变化,干旱加剧,冬季空气变得干燥,再也形不成那样的虚像。浮丘山上所剩无几的几株柏树更应该着力呵护,否则别说虚像看不到,数年后柏树的实相也将化为虚无。

  景五、卫水燕语
笔者童年的时候还看到过,这可是当年浚县城外卫河上的一道美丽风景线。入夏,云溪桥下船只往来穿梭,桥眼中成群的燕子飞来飞去,蔚为壮观,煞是好看!当年卫河河水清清,卫河是自新乡到天津的水上运输线,河上白帆成行,船只往来,不时还有轮船拖着船队劈波斩浪。入夏的云溪桥下凉爽舒适,很适宜燕子筑巢,燕子群居桥下,但遇船只过往,均被惊起,于是就有了云溪桥下燕歌语自然景观。如今的卫河变迁,云溪桥也已处在繁闹的街市之中,虽然古河道仍在,但却河床干涸,成了丛生的荒草,行人车辆噪杂,哪里还有燕子归来的身影!看到此情此景,无不令笔者想起唐代吴融的《隋堤》:
搔首隋堤落日斜,已无馀柳可藏鸦。
岸傍昔道牵龙舰,河底今来走犊车。
曾笑陈家歌玉树,却随后主看琼花。
四方正是无虞日,谁信黎阳有古家。

  景六、善化奇峰
善化就是善化山,说起善化山,在笔者幼小的心中留有抹不去的记忆。记得善化山头有一株柏树,说是乌柏,大人们说树身被人偷去一半,露出的全是鸟的图案。山上还有当年敬德打虎休息的石板,还说善化山下有个金牛池,每每一只金牛会到池中饮水,有人总想捕获,仙人指点要用山上长够百日的金瓜投掷金牛方可,可那人急不可耐,金瓜长到九十九天,那人便摘下投掷金牛,结果金牛再也不见了,只留下了金牛池。新中国初年,有人曾在善化山上打死一只金钱豹,说明善化山当时的生态环境很好。
笔者童年的时候多次看到过善化奇峰。每至风雨乍起,远望位于浚县北部屯子境内的善化山头,总是云朵缭绕,形状各异。笔者与小伙伴站在卫河大堤指点善化山头的云朵,一会儿说像是飞奔的骏马,一会儿又说像是犁地的耕牛,你说是飞奔的列车,他说是凌空的银鹰,每每争论不休时,却又看到像是海市蜃楼,其乐融融,永远存留在笔者童年美好的记忆里。时过景消,善化山如今似乎被夷为平地,随着水源的亏缺,干旱在逐渐加剧,哪里还能看到善化峰头奇景观!

  景七、同山晚照
同山虽在浚县境内,但却归属长垣。这是因为王越,他在朝为官,可谓心系桑梓,设赌专门赌输,输同山而令长垣替浚县代缴同山一带荒山野岭的粮饷。作为浚县人,本应感谢王越情系家乡;作为华夏儿女,当谴责王越坑害社稷之举。身为社稷大员,却无社稷苍生公心,只为局部一己之私,朝廷用人实不可取。
据说同山山腰有一块石碑,某年夏季太阳平西的时候,这块碑的影子会出现在西侧。老人们讲,曾在日本进中国时看到过一次同山晚照,邢台地震时也看到过一次,反正说的神乎其神。其实这是一种自然的巧合,那块碑的东侧是一个凹陷的崖壁,形似一口浅浅的铁锅,当太阳的高度角恰到好处时,崖壁凹陷处正好能把太阳光汇聚到碑上,由于汇聚的光线比落日的光线强,于是碑东侧的影子被汇聚的光线隐去,而碑的西侧反倒出现影子。
同山因赌博输给了长垣,于是当地人疯狂地挖掘,如今崖壁已不复存在,同山晚照也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景八、淇门风扫雪
冬日大雪纷飞,铺天盖地,到处是白雪皑皑,可是位于浚县淇门村外的古塔四周片雪皆无。相传这里原是一处寺院,塔下原是一口大井,井中每每会喷出水来,形似一朵莲花,应是一处喷泉,寺中方丈认为是佛祖要让自己到极乐世界,于是便坐于形似莲花的喷水之上,待水落和尚也就没了踪影。有人说井中有一神龟,是专门要吃和尚的,寺院恐惧,把块青石板盖住了井口,之后又在青石板上建起一座七层砖塔,塔内放置了一块石碑。据说碑上有许多怪符号,破解后用于医学妇科很灵。
        早年笔者专程去看过这座古塔,寺院已不复存在,四周成了农田,不远处围在弯弯河堤之中,河堤的那一侧便是奔流的卫河,古塔的东侧便是淇门。这一特殊地形可能会形成特殊的地形风,每当大雪纷飞时,地形风会绕着古塔吹送,于是大雪总落不到古塔的周围,这也只是笔者自己的猜想。如今古塔依然,但地形完全发生了变化,特殊的地形风场被破坏掉了,淇门古塔再也不会避雪。





 

 
     
乡愁:浚县八景的消失原因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金章  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