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石子馍 故乡的石子馍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探索创作 - 文艺作品 - 故乡的石子馍
故乡的石子馍
 
作者:李亚东  加入时间:2017-3-5 8:57:27

2016-03-27 23:40:56

对故乡最多的思念应该就是故乡的年”,古城浚县的年和别的地方不太相同,它来得早走得晚,像我一样留恋着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热情的人。

刚进腊月的古城,就已逐渐洋溢着年味儿了。“祭灶”之后,新年便在孩童们每天“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的歌谣声中加快了它的脚步。古城的人们新年之前的准备工作紧张、充实而又井然有序,样式丰富多彩并且安排合理,每天都有这一天专门要做的事情。“二十九,啥都有”代表了忙碌一年的人们可以真正地停下手中的活儿,唯一要做的就是“三十儿,捏鱼儿(包饺子)”,等待大年夜里的团圆饭了。

守岁拜年或许是多数地区的过年习俗,古城浚县自然也不例外。如果仅仅如此,可能就构不成“中国最有年味儿的地方”了。华北第一大古庙会——“浚县正月古庙会”是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的,当天人们呼朋唤友、扶老携幼,上山拜神灵、逛庙会、赏民俗,乐而忘返。

幸福的古城人民和外来游客,除了希望在庙会上参观“禹贡名山”大伾山、“道教圣地”浮丘山胜景、体会“中国老百姓的狂欢节”特有的民俗文化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品尝闻名四方的浚县特色小吃。众多美味小吃中,最具浚县特色的当属子馍”了,子馍也叫石子馍、奇石饼,因将饼放在烧热的石子上烙制而成得名,石子馍简称子馍。

浚县子馍用上等小麦面粉,放入油、盐、葱花等佐料做成直径约10厘米饼胚,在饼中间剖开加入猪肉馅,把饼放到摆有鹅卵石、瓦片等磨平的圆形石子的铁鏊里烙制,当夹有肉馅的饼胚七成熟的时候,将鸡蛋灌入饼里再进行烙烤,待鸡蛋烤熟后就可食用了。这种用鹅卵石烤熟的美食酥脆可口、外焦里嫩,吃后口齿留香、回味无穷。一张小木桌、几只小马扎,子馍棚下游客们三三两两围在一起,吃着焦香酥脆的子馍,感受着热火朝天的庙会,渐渐忘记了奔波的劳累。

作为河南省唯一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浚县一步一景、一宅一院处处充满着传说和故事,石子馍自然也不例外。妈妈讲——

子馍发展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了。隋末唐初,黄河下游洪水泛滥,当时黄河从浚县城东绕城而过,无数浚县黎民深受水患之害。那时候有支农民起义队伍叫“瓦岗军”,瓦岗军的将士不愿意目睹百姓家破人亡,于是夜袭黎阳仓,开仓放粮。老百姓为了感激这些将士,把肉、鸡蛋送到军营,但是由于行军匆忙,瓦岗军的火头军并没有带炊具。一名伙夫灵机一动,从黄河边捡回来一堆鹅卵石放到燃烧的柴火上,鹅卵石被烧热后,伙夫将鸡蛋和肉裹到面饼里放在鹅卵石上进行烤制,于是就成了最早的“石子馍”。从隋唐发展至今,石子馍已经发生了变化,制作方法也经过了多次改良,就连这鹅卵石都是经过特殊处理的,所以现在的子馍不仅油酥咸香、营养丰富、易于消化而且配上新鲜滑嫩的鸡蛋口感绝佳,连外国友人都慕名而来。

小时候,每次去逛庙会都会缠着妈妈嚷叫着要买子馍,妈妈也总是会满足我的“无理要求”。后来上了高中寄宿在学校,一个月只有两天回家的时间。每次回去,都会看到饭桌上静静“躺着”两个热气腾腾的子馍。妈妈总说是她自己想吃才买的,而每当我让妈妈吃的时候,她也总是那句“我吃过了,这是留给你的,快趁热吃吧,凉了就不好吃了”。妈妈并没有过多的言语,但每次听到妈妈说这句话,我都会转过面来泪湿衣襟。上了大学之后,远离家乡三千多里,从那一刻起,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每每忆起那有妈妈的味道的故乡子馍,总是不胜唏嘘。放假回去,饭桌上依旧静静“躺着”两个热气腾腾的子馍,妈妈也仍是那句话:“快趁热吃吧,凉了就不好吃了。”看着妈妈青丝见白的两鬓,不觉地已泪流满面。

年幼的时候,故乡的味道是妈妈手里外焦里嫩的子馍;年少的时候,故乡的味道是妈妈口中“我吃过了,这是留给你的”的谎言;而今,故乡的味道是妈妈斑白的两鬓和她那颗为儿女操碎了无数次的炙热之心。

梦里,我又回到了故乡。妈妈正在院门口倚门张望,风霜染白了她的青丝,皱纹爬满了她的面庞,她渴盼的眼神正在等我回去。我冲上前,抱着妈妈,眼泪再也忍不住冲出双眶。母子相携走进屋里,我愕然,饭桌上静静“躺着”两个热气腾腾的子馍。我再也没有多说什么,冲上去大口嚼着,就着泪水。

  这是故乡的子馍,这是妈妈的味道。





 

 
     
故乡的石子馍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