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八大景
元朝末年,有一位诗人,叫马德华,题浚县八大景为:“伾山晓月/龙洞秋云/岁寒双秀,玉虚仙迹/同山晚照/善化奇峰/淇门飞雪/卫溪烟雨。”这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浚县“八大景”了。马德华依据题词,还各作了五言律诗。到清代浚县“八大景”则演变成七言诗,其诗为:“伾山晓月望中天,龙洞吐云生祥烟。瑶池玉女留仙迹,岁守双秀在浮山。云溪燕语卫水舟,善化山上奇峰头。同山晚照何日现,淇门风扫万古流。”清代浚县“八大景”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时至今日,仍在广泛流传,影响较大。
1、伾山晓月望中天
“歇歇亭边刘公泉,仙人度化出山间。中秋晧月当头日,井底晓月望中天。” 此景在大伾山西部山腰间,现歇歇亭西北方约三十米远山坡之处。此处古时有一眼水井,名为“仙人井”后叫“刘公泉”,农历八月十五晚,明月当头时,民间叫做“月当头”,可在井底水中看到晓月和中天(天顶),这是浚县数百年的流传。
久居吕祖祠的道长张礼谦说:“有一次拂晓时,我看到此井中水底的晓月和中天,师父也常讲仙人井的奇特以及晓月、中天的故事。”他说:“民间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位先人姓刘,精通道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久居大伾山中,有‘刘半仙'之称。元朝初年有一位未得帝的名君,被人追杀败退到大伾山中,人困马乏,又饥又渴,身遭大难。刘先人看他是一位名君,就以乾坤神力点度出一眼水井,解了名君的燃眉之急,因先人姓刘,众称刘公,故水井得名“刘公泉”。大伾山“刘公泉”即为此景,现以填平。
此景还有一种说法,大伾山吕祖祠上边的“纯阳洞天”处的圆圈门,是看晓月中天的圆门,人们站在下边,通过圆门往上看,能看到天上的月亮和中天,并说“有福人”才能看到,等等。大家都知道,圆圈门是清代康熙年间浚知县刘德新所建。这种“伾山晓月”的说法,应该是从那时起在民间流传开来的。
2、龙洞吐云生祥烟
“龙洞深幽石罅连,白云出岫升山巅。适逢雷公电母至,五龙吐云升祥烟。”此景在大伾山顶东北侧丰泽庙(现名龙洞)中。庙中崖壁上有上、中、下三个天然洞穴,上洞最大,可容人匍入,洞深莫测与山顶隙罅相连。崖壁上有精致雕刻的五条滚龙,俗称“滚龙壁”。据民间传说,古时有五条神龙居住在龙洞之中,每逢大雨降临时,五龙就会吐出云气,向天空飘扬,故称“龙洞吐云”。现在龙洞崖壁上存有的五条滚龙图案就是五条神龙去后留下来的化影。
3、瑶池玉女留仙迹
“白金泉水出石隙,仙娥临泉曾漱洗。君见石上足痕印,瑶池玉女留仙迹。”此景在大伾山东三华里一座小山上。此山古时叫汶子山,现称“紫金山”,是隋唐时李密囤粮之处和军事重地。紫金山西山坡有一眼天然水泉,名叫“白金泉”。据《浚县志》记载,清康熙年间,紫金山白金泉水池南边岩石崖壁上刻有北宋中和元年(1111年)徐宏中书“白金泉铭并序”。泉池边石上,古有两个天然的一寸多深的女人脚印。相传,昆仑山瑶池宫王母娘娘驾前一位玉女,在中天紫微宫天皇圣母处饮宴微醉后,经过此泉时收云飘下,在泉中洗脸漱口后,在白金泉边石上留下了她的两个一寸多深的脚印。元朝诗人马德华“玉女仙迹”即指于此。同时也给“瑶池玉女留仙迹”增添了色彩和神秘,美景美名代代流传。
4、善化山上奇峰头
“善化尖锋岭云天,盛产青石花斑岩。山头怪云多变幻,奇峰美名古今传。”此景在屯子镇善化山上。善化山俗称“尖山”和其南边的“平山”相呼应。坐落在屯子镇西侧,出产优质大青石(也称墨石)和稀有的“花斑石”。古时山上林木繁盛,泉水淙淙,山头怪石林立,且有诸多的寺、庙、楼、阁。导致山头上空,经常出现乌黑的怪云变幻成殿、台、楼、阁、旗、鼓人马和各类飞鸟走兽等形。特别在夏天更为常见。久而久之,竟有了“善化奇峰”的美称。
5、岁寒双秀在浮山
“双柏对峙姑山峰,浑如弈棋二仙翁。遥观二老对揖拜,历尽沧桑傲寒冬。”此景在县城西街小姑山。此山古代多有民姑居住,故称姑山。“岁寒双秀”是指姑山西侧,在崖石山缝中天然生长的两棵古柏树,二柏相邻对生。最主要的是指二柏的头冠,相似二位仙翁在下棋对弈。远观,又如二位老人在作揖对拜。由于双柏生于大石山缝中,历经寒暑的冷热,故称“岁寒双秀”。人慕其景,建亭于姑山崖石之上,因此,元代集贤殿大学士中书左丞许有壬题诗“岁寒双秀亭”崖壁题诗。实属“借景题亭”。元代马德华“岁寒双秀”诗也是对姑山崖石缝中生长的两棵怪柏而题。美景美名,流传古今。
6、云溪燕语卫水舟
“云溪桥下轶事多,先人沉剑镇妖恶。春燕掠水话人语,飞舟穿梭运粮河。”因此景在县城西关,当地人又称西关大石桥,“云溪桥”又名“廉川桥”,最早是座木桥,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嘉靖四十四年(1565)时任知县魏廉川改建为大石桥。因景题名曰“云溪桥”,成就了黎阳“八大景”之一的“云溪燕语”,也给世人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奇故事。
7、同山晚照何日现
“自古同山流传奇,峰顶怪石世间稀。夕阳余晖留反影,同山落日晚照西。”此景在小河同山。
“淇门有个风扫地,同山有个晚照西”,这是民间自古流传的口头语、顺口溜。由此说来,同山,自古以来就有一个“晚照西”的美景。主要因为过去山顶上,有一方怪石,三面皆光如镜,是方宝石,它能使日光倒射,所以有时日落之前,能在山的西边看到同山的山影,后来传为“同山晚照西”的美名。
8、淇门风扫万古流
“淇门台塔真称奇,漫天大雪无踪迹。天地钟灵成此景,万古流传风扫地。”此景在新镇镇淇门村。
淇门村古有一处土台高地,台上建塔一座,塔上有“风雪避”三个大字,《浚县志》有记载。奇怪的是,每到冬天大雪飘落时,其他地方都是积雪遍地,唯有此塔周围十多米内洁净无雪。这里的雪都被风扫到别处去了。年年如此,实为新奇,成就了“淇门风扫万古流”的奇景之名。元朝诗人马德华“淇门飞雪”一诗,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
风,为什么单扫“风雪避”大塔周围的落雪呢?民间相传,古代有一位真命天子,被兵追杀,他正躲在淇门塔前避难时,天降大雪,天神用神风将塔周围之雪扫到别处去了,淇门“风雪避”因此得名。成就了“淇门风扫万古流”的美景之名。
浚县除八大景之外,还有很多的小景和八大景一样在民间广泛流传。如,“三步五座庙,一步两座桥”等。有五言词即:“四门不相照,三山不明显。三步五座庙,一步两座桥。抬头五棵柏,南城膏天笔。高营无梁寺,北关文昌阁。”
(文稿提供:浚县古城办;原整理人:温清祥)
(来源:浚县外宣、广电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