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白寺乡郝营村传奇 浚县白寺乡郝营村传奇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名胜遗迹 - 古迹遗址 - 浚县白寺乡郝营村传奇
浚县白寺乡郝营村传奇
 
作者:陈志付  加入时间:2016-3-4 16:35:32

古怪的古村古刹
——浚县白寺乡郝营村传奇

 

 

用古碑筑成的拦水坝如今已有一半被垃圾掩埋


 

大悲寺遗址


 

大悲寺遗址保护标识


郝营村是浚县白寺乡一个普通的村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仍是全村1100余口人的生活主旋律。记者日前来到郝营村采访时了解到,就是这样一个村庄,却处处闪耀着历史文化的光辉,村里流传的许多历史故事充满了光怪陆离的传奇色彩,至今为村民们所津津乐道。

 

村名来历扑朔迷离

 

郝营村在当地又称郝家营,其历史或可追溯至唐朝初年。据村里郝氏祖墓上的古碑记载,相传在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春,李世民带兵平息刘黑闼、徐圆朗之乱,途经浚县时,命令部将郝氏在火龙岗南麓扎营练兵。这名姓郝的将军屡立战功,后来人们将他扎营练兵的地方称为郝营。

村里另有碑文记载,明朝建文年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其间他的一名姓郝的将领在此扎营操练兵马,此地后来就被称为郝营。

不仅如此,郝营村又有地名碑记载,明永乐年间,有郝氏族人在大移民中自山西洪洞迁居至此,此地后来以姓氏起名为郝家营。

一个村名的来历竟有多种版本,这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

村民们说,从上述不同的版本来看,郝营村起源于郝氏无疑。不过既然称此地为“营”,顾名思义应当与古代驻军有关系。然而,时至今日村民们对郝营村村名的来历仍然莫衷一是。

 

曾被誉为“一方胜地”

 

今年78岁的杨振海早年间读过私塾,是那个年代郝营村少有的能写会画的文化人,曾长期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他告诉记者,郝营村位于四十五里火龙岗”的最南部,在郝营村东北角的大悲寺堪称千年古刹。大悲寺内原先立有一座元朝初年的古碑,碑文《重修大悲寺碑记》对该寺有这样的描述:“论其方向,前有峻岭同山,翠而霄出;后踞崇岗凤凰岭逶迤而不绝。卫河列其左,淇水映其右,遥瞻遐瞩,足致流猗欤休哉。此诚天下之名区,一方胜地也!”从这段碑文中不难看出,古人对大悲寺的赞誉之情溢于言表。

记者来到大悲寺采访时,杨振海说,别看现在大悲寺仅剩下5间庙房,可是它曾经占地1.2万平方米,分为东西两个大院,拥有上百名僧人,有僧房及宫殿80多间,其东院为僧人住所,西院为佛事活动场地,是一座规模宏大、石碑林立、古柏参天、远近闻名的寺院。现在它虽然还被称为大悲寺,但是与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了。2010年11月,这里作为大悲寺遗址成为浚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振海带领记者来到了村东边的一座拦水坝上。这座建于1951年的拦水坝长35米、高5.5米,看上去只是普通的石坝,殊不知它全部是用大悲寺的古碑筑成的。杨振海说,当地有关部门已经决定将这座坝拆除重建,将拆下的古碑作为文物保护起来。

关于大悲寺的来历,郝营村有个传说也很神奇,说的是大悲寺所在的地方又被称为凤凰岭,其地形像一只凤凰伏卧在那里。凤凰岭上有块白色的巨石,这块石头在下雨时水过即干,下雪时雪落即消,夏天时在阳光照射下像镜子一样反光,人们称其为凤凰石或太阳石。一次有一只凤凰飞到这块石头上,并且昼夜鸣叫,3天后一阵大风刮过,这只凤凰在叫声中随大风飞走了。历来相传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人们都说凤凰岭将来要出个帝王将相这样的大人物。

到了李世民讨伐徐圆朗的时候,李世民听说凤凰岭这个地方曾经有凤凰栖息过,于是下令在此建造寺院,取名为大悲寺,以镇压这块风水宝地,避免这里将来出什么大人物与他们李家争夺皇位。

从这个传说和《重修大悲寺碑记》来看,郝营村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元代以前。

 

散路灯似流星 

一寸蜡烛到天明

 

春节祭祖敬神、祈福纳祥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这一习俗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郝营村,这一习俗则是通过散路灯的方式来表现。

散路灯这一习俗在郝营村由来已久。杨振海说,明朝时郝营村在春节期间就开始散路灯了,不过在浚县仅有三五个村庄流行这一习俗。他记得他的爷爷和父亲都参加过散路灯活动,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那段时期,杨振海也多次与村民一起散路灯。

他们散的路灯是用谷糠、香油(或麻籽油)搅拌后做成大小及形状像小笼包子一样的灯包,灯包用棉纸包裹而成,他们也称这种灯为鬼火灯。散路灯一般都在正月初五晚上进行,由全村青壮年集体出动,挑选出胆儿大的人当端灯人、放灯人和送灯人,到村外的荒冈野岭、坟地等极其偏僻的地方散路灯。散路灯时,参与者和看热闹的人都到村中关公庙集合,然后分成每四人一组,一人挎灯篮,一人端灯,其余两人负责放灯。

从前散路灯的队伍少则也有上百人,场面非常壮观。其队伍的前面打着“郝家营大香圣会”横幅,横幅下面有吹号手;中间为“抬老四”,“抬老四”的内容或是“衙役抬县官”或是“徒弟抬唐僧”等;队伍两边有挑灯笼的人,所需灯笼要求富裕人家每户至少出一盏,穷人家每三四户出一盏;负责散路灯的人走在队伍的后面。参与散路灯的全体人员在村中的关公庙集合,然后来到村边的大悲寺举行朝拜仪式。朝拜结束后开始出发,直到将路灯散放到郝营村周边的13个村庄后才集体回到村里的关公庙。每次散路灯往返要走七八公里路,一路要散3000余个路灯。

村民们为散路灯而制作的灯包特别神奇,灯包散放在地上被点着后会像“鬼火”一样向上蹿,许多灯包带着火球能蹿到一两米高,有的像流星一样从人的头顶划过,令人提心吊胆。

散路灯活动寄托着村民们在新年里消灾除害的祈盼。上世纪60年代后,郝营村散路灯活动的规模逐年缩小,到如今已经绝迹了。杨振海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0年春节期间,村民们按惯例在散路灯活动开始之前先到大悲寺朝拜,当时一位名叫杜江舟的老灯手点燃了寺内供桌上只剩1寸长的蜡烛,等他们散完路灯回来已到黎明时分,而供桌上那1寸长的蜡烛依然烛光闪烁。因此,郝营村至今流传着“散路灯似流星,一寸蜡烛到天明”这句顺口溜。

 

大悲寺里大蟒游

井喷火球烧死牛

 

郝营村是个古老的村庄,也是个长寿村,记者在该村见到的十来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他们个个耳聪目明、精神矍铄。这些老人讲述的历史故事及他们亲身经历的往事中,有许多令人感到蹊跷甚至可以说非常诡异。其中,除了本报曾经报道过的“一对鸭子游三井”和“雾气现城”之外,还有“大白猪拱牛槽”“大蟒夜游”等。

“一对鸭子游三井”说的是当年有两只鸭子掉进了大悲寺门前的水井里,过了几天人们却在大悲寺附近的另外两眼井里发现了这两只鸭子,这3眼水井在地下相通,令人感到惊奇。“雾气现城”说的是大悲寺自古以来反复出现类似于“海市蜃楼”的现象。村里有多位老人告诉记者,他们看到过的“雾气现城”有一二十次了,最近的一次“雾气现城”发生在2013年的正月初五早晨。

郝营村的杜学贞、杜同云和武学福等多位老人讲述的“大白猪拱牛槽”“五色井”及“大蟒夜游”的故事都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郝营村隶属于平原省,该村所在的火龙岗到处都是未开垦的荒地,从安阳调来了一个营的军队进驻大悲寺,在火龙岗开荒。1952年部队撤离,大悲寺变成劳改场,有300多人在这里进行劳动改造,他们为开荒种地养了30多头耕牛。负责看管这些犯人的是由32名战士组成的一个排的部队,战士们平时除值勤人员外都在郝营村居住和生活,与村民们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大蟒夜游”的灵异事件就在一天夜里发生了,一条长约5米、被称为“大蟒”的怪物在劳改场来回游动且速度如飞,犯人们受到惊吓出现骚动,排长卢修成遂向“大蟒”连射3枪。哪知“大蟒”在枪声中旋即钻进大悲寺门前的水井中,紧接着从井中喷射出一个火球直奔牛舍,让5间牛舍陷入火海之中,牛舍的瓦片在火光中乱飞,30多头耕牛被烧死26头,两名负责喂牛的犯人被当场烧死,趁乱逃跑的7名犯人中有3人被击毙。

“牛被烧死后很多村民都吃到了牛肉。肉有焦煳味儿,不好吃。”武学福等老人们说。

大悲寺门前的这眼古井也很奇怪,自劳改场建立后井水渐渐发臭,并在黄、黑、绿等5种颜色中来回变换,被人们称为“五色井”。而且其井口在寒冷的春节前后竟然爬满了苍蝇,井水里也漂着苍蝇,导致无法使用。更为奇怪的是,劳改场在1954年搬走的3年后,这眼井又恢复了正常。

“大白猪拱牛槽”的故事发生在1953年的正月二十三晚上,当时有两名负责喂牛的犯人正在牛舍外面给牛铡草做饲料,只听牛舍内乱作一团,他们进牛舍后看到一头来路不明的大白猪正在拱牛槽。两名犯人上前驱赶大白猪时都被牛槽砸成重伤,而大白猪随后没了踪影。

老人们说起这些灵异事件时众口一词,而这些事件都是待解之谜。他们对记者说,这些事件如果不是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他们也不会轻易相信。





 

 
     
浚县白寺乡郝营村传奇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