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章
见过世面吗?世面是个什么样子?几乎没人说得清、道得明世面到底是什么?
人们经常鼓励初出茅庐的人,出去见见世面吧;人们还容易嘲讽那些见识浅薄的人,没见过世面。即便是走南闯北、曾经沧海除却巫山的人,也很难说就见过世面了。
意想不到的是,我竟在家乡浚县白寺乡白寺村见到了世面。
连续进行古村踏察,这天来到白寺村,看过历史街区和古民居,出了玉皇庙来到隆兴寺。家住寺院东隔壁的一位老太太引领我们进隆兴寺山门时问我们:见过世面吗?我们几人都说没见过。老人说,前面大殿门两边就有世面。惊喜几乎同时蹦到脸上,我们的脚步加快了。
隆兴寺天王殿
世面,这就是世面吗?我问老人,得到的是肯定的回答。
我在两块世面前驻足,惊喜中有疑虑,释然中有困惑。
这是两块明初的石碑,其形制独特,碑座、碑身、碑帽加起来一米五六的样子,碑身厚度为35厘米,碑身宽40厘米,高77厘米。两通碑显得十分拙朴和厚重。左碑文为:盘古三皇圣祖,天皇伏羲氏、地皇神农氏、人皇轩辕氏。右碑文为:夫寺者植福究道之必假人,肇自汉永平年中为始,随世而变,兹者隆兴寺,大唐开元中始建,屡罹兵燹而废,至大宋至正庚午复建,迨我朝改元统制,重修后殿三楹。佛像巍峨,金碧交辉,改荆藜作胜地,既刻铭于石,永远为记云耳。
为何这是世面呢?我问自己。研读碑文,渐渐琢磨出一点世面的味道。敬盘古开天辟地,拜三皇华夏圣祖,认源知本,行不辱祖,动不悔己。这左边的碑文,或许是告诉众生见世面的第一个高度。右边的碑文,披露的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史以及隆兴寺的废兴史,似乎是在启迪众生: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碰撞交融才能提升文明程度。有了这气度,是见世面的第二个高度。
我后退几步,站在隆兴寺大殿大门中间,怀着虔诚仔细打量眼前的世面。目光从左碑的碑帽移到右边碑帽时,我惊喜地发现左边碑帽粗犷的青石上稍有凿痕,这不是一座挺拔的山峰吗?是的,山峰。右边,我急切地转向右边碑帽:形象自然,石上几乎不着凿痕,中间呈凹壑状。我惊喜:阴阳。山为阳,壑为阴;西为阴,东为阳。万物皆有阴阳。
我想起那位老人的话:两块碑是世面。单独一块,就不是世面了。世面、世面,两碑结合才为世面。在白寺村真能见世面啊!那两块石碑,究竟拥有多少有关世面的信息密码呢?
白寺村的确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古村。古村坐落在白寺山坡上。传说秦始皇当年路过此处,驻驾祭祀西岳华山神白帝少昊,此山得名白祀山,村遂以山名之:白祀村。清末民初改称白寺村。20世纪90年代村中曾出土一块无字碑,据说就是秦始皇祭祀白帝后立的。
现存浚县博物馆的秦始皇无字碑
这就是白寺村的世面,对这世面,外地的朋友或许不能认同,这在情理之中。世面,世面,世界之面。各地都会有各自的世面。要不,为什么人们老爱说出去见见世面呀!
一个人穷其一生,恐怕真难认清世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