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放河灯 大运河放河灯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大运河放河灯
大运河放河灯
 
作者:马珂  加入时间:2016-2-22 23:05:48

 

 

 

 

祈福、祝愿寄予河灯
李成虎 摄
 

□马 珂

 

大运河浚县段(卫河)放河灯习俗古已有之。

卫河水蜿蜒穿过浚县全境。站在古城西城门上凭栏西望,可见汤汤卫河水自南向北流去。卫河,汉代称之白沟,据说是因河床下有诸多白花花的河蚌。隋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广征民众依白沟故道开挖永济渠。隋炀帝先后三次征高丽,百万大军就是沿着这条水道北运的。宋元时期称之御河,明代改称卫河并沿用至今。

  在古代,人们有过中元节的习俗,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五。这天要往河里撒五谷杂粮,在城西卫河上放河灯。放河灯的仪式极其讲究。这天晚上,道教和佛教教众先在浮丘山碧霞宫前汇合,汇合后到离城不远处的杨庄。杨庄河里有两只大木船,木船上用方木桌设有神坛,上摆佛道两家供品、法器。和尚和道士各坐各的船各念各的经各奏各的乐。两只大船后面还跟着两只小船,船上放着早已制好的莲花河灯,船上坐有专司点灯散灯之人。船往北行至西北城角,大船掉头往南。在大船掉头往南的一路上,紧跟其后的两只小船上的人点亮一盏河灯就放入水里一盏。一盏又一盏河灯顺水漂下,不一会儿河面上尽是美丽绚烂的河灯,映着清凉的河水,伴随着悠远空灵的音乐,一时间花红柳绿、五彩缤纷,照亮了夜空,映红了人们的脸。这样的仪式到凌晨一两点结束。

  在浚县屯子镇码头村也有放河灯的习俗。但与浚县古城内放河灯习俗相比,无论是放河灯的时节还是文化内涵都不同。

  码头村放河灯是在每年农历二月十八,相传观音菩萨诞辰日的前一天。为示庆祝,码头村村民在村口不仅要唱上几天大戏,以社火形式表演庆祝,还要在观音菩萨诞辰日前一晚放河灯祈福。

  屯子码头历史上是隋唐大运河的一个重要码头。20世纪60年代前,码头村几乎家家都有船。每年正月到浚县赶会的客人必经此地并在此住上一夜,第二天再去浚县。畅达的交通造就了运河边码头村的繁华。从码头到老关嘴河段又名十八里溜,水流湍急,由于经常出事故,为行船安全,人们以放河灯祈求河神保佑。

  放河灯的仪式极其讲究。农历二月十八一大早,人们从村北头始建于唐代的关王四大王庙里请来关公、龙王、牛王、土地等神灵到观音堂前。入夜,人们在观音堂前敲锣打鼓。在喧天的锣鼓鞭炮声里,人们将准备好的花糕、扣碗等供品摆上香案,点上香烛。事先由河灯传承人指导村民用五色纸制作好的上千盏各式各样的莲花河灯摆放整齐,这些灯里安置的蜡烛用锯末、蜡油制成。仪式完毕,人们将河灯带到运河旁,在爆竹声中把一盏盏河灯放入水中,不多时上千盏河灯将整个河面装点,向北而去的水流在夜色里犹如一条闪光的七彩带。据说,过去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有资格点亮河灯。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丰盈,人们在正月里就开始放河灯,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寄予盏盏河灯,古老的卫河放河灯与正月古庙会等习俗得以传承和发展。无数河灯与自然融为一体,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大运河放河灯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