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01 10:29:50)
历代口口相传的歇后语、童谣和故事传说
歇后语
张子白咧字画——手熟为能
象山上滚石头——实(石)打实(石)
豆腐渣贴门神——不粘板
大年三十拾个兔——有它没它都能过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两蚂蚁抬个蝇——死赢(蝇)
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文儿查羊尾巴——不理糊(不清楚,不明白意。说的是村民文儿放羊,有人问:有多少只羊?答100只。又问总共有多少个羊尾巴?又答到:一走一动的,不理糊)。
拾麦打烧饼——净利儿
漫地烤火——一面热
鸡蛋掉油锅里——滑蛋
蚂蚱咧眼——死咧
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
猪掀门帘——全凭一张嘴
小虫跟着檐边胡飞——干扑梢不打食
李永茂诗碑拓片
童谣
1、小白鸡:小白鸡,挠墙根,一挠挠出个小落参儿,不叫爹吃,不叫娘死,打死你个小龟孙儿。
2、小老鼠: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麻妮,捉猫来,吱溜一下下来了。
3、小麻鸽儿:小麻鸽儿,喳喳喳,谁来了,俺大妈(姑妈),杀个鸡儿吧,鸡说:俺的皮儿薄,杀俺不敌杀个鹅。鹅说:俺咧脖长,杀俺不敌杀个羊,。羊说:俺四条腿儿会跟恁走走,杀俺不故杀个狗狗。狗说:俺成夜黑间跟恁看门儿,吱唠咧嗓哑,杀俺不敌杀个马。马说:俺拉咧小磨突碌碌,杀俺不敌不个猪。猪说:俺吃恁一斗米还您一斗米,吃恁两斗麸还两斗麸。
4、小麻鸽儿:小麻鸽儿,翅膀儿长,娶了媳妇忘了娘。
5、背扛歌:背背扛扛,小孩(小妮)吃个麻糖;扛扛背背,小孩(小妮)吃个锅盔。
6、筛打歌:筛筛打打,小孩(孩子名)是个娃娃,打打筛筛,小孩(孩子名)是个乖乖。
云锦寺石构件
故事传说
张子白嫁女
大清乾隆年间,浚县城西三十里张洼村出了个有名的书画家张子白,张子白的书画泼墨为宝,画的鸟会叫,画的月亮发光,张子白也当过县官,为官廉洁两袖清风,女儿出嫁时,无钱陪送嫁妆,只陪送了一箱字画,让女儿一辈子享用。
可是,亲家是个土财主,哪懂得这些字画的贵处。他嫌这些陈年老纸空占地方,一气之下叫小伙计搬到后院烧了,小伙计看到这些字画怪好的,忙从大火中往外捞,只可惜火势太大,有一半被火烧毁了,只剩下半副画。这半副画留下几个小鸟和半个太阳还没烧坏。小伙计就拿回去,把它挂在自己的屋里。
一天晚上,土财主去找小搂计干点活。只听小伙计屋里,有许多小鸟在叽叽喳喳地乱叫。土财主一推门,哄的一声音如黑夜。土财主以为自己眼花了,耳邪了,便又重新把门关上,一听,屋里还有许多小鸟在叫。一开门小鸟又飞回画上了,屋里仍是一半明一半暗。一连试了两次,都是一样。土财主知道墙上的半拉画是件宝物啦。于是,就和小伙计商量,愿拿一百两银子买那半张画。小伙计说:“这是您叫烧掉不要的东西呀,还给你就是了。”土财主千恩万谢小伙计,悔恨自己有眼无珠不识宝。
张子白妙方治病
清朝顺治年那会儿,浚县西北张洼村有一个人名张施大,他在朝当官儿,官至奉直大夫。那会儿,清官有八大亲王,有一个亲王,前后把三百六十名进士,用谗言陷害了三百五十名。张施大看不上了,跑到金殿奏了那位亲一本,这亲王是皇帝他叔,所以没被奏倒。时隔不长,那亲王又反奏一本,说张施大“里通外邦”、“蓄谋造反”。张施大被打入大牢。等三年刑满,就回家为民了。
张氏挂轴家谱
张施大有个儿,名叫张子白,是当时很有名气的医生傅青主的徒弟。他在广东清远县当知县时,听说了父亲的事,一怒之下就弃官回家了。过了几年,那位好陷害人的亲王他娘,因为有了岁数儿,走路没招呼好摔一轱辘,打那儿光觉嘞肚里疼,天天儿哼嗨不断,皇宫里的高级太医给他瞧好几回,也不见效,亲王又请遍了全国的名医。这时傅青主都死罢了。谁也治不好好,老太太的病越来越重。后来,亲王又听说张子白是傅䏏主的高徒,就给他娘商量,想云请他。老太太一听,赶紧摆手说:“不行,不行,想当年你一本奏倒张施大,这一回你要请他儿给我瞧病,恐怕他要为父报分暗害我了,古人说:郎中杀人不用刀啊!”亲王想了一会说:“娘,眼下不请他,我也没法儿了。依我说,不胜把他请来,只许他开方,不许他扎针、按摩儿,万一他不计前分,一剂妙药把您那病治好了,那可是咱家的福啊,要是见他方上有谋害之嫌,我马上把他送到刑部问罪。”老太太一听,觉嘞是理儿,也就答应了。
依山而筑的古民居
张子白被请到王府后,来到老太太那东寝楼上,急忙伸手去摸她的手脖号脉,亲王一见,忙上去拦住说:“先生,俺娘是肚疼,病很明显,你甭号脉了,开一个药方,让她吃药就中了!”张子白说:“就因为恁娘肚疼,从外边瞧不出来,我才得号脉嘞,你今天不叫我给恁娘号脉,肯定是怕我报前分,把恁娘暗害了。既然你多心,就请你弄一根丝线扯到西楼,一头拴你娘手脖上,另一头拴上一个铜钱,隔着窗户递到西楼里,叫她离我远远拴,使铜钱号脉。咋样儿?”亲王一听,赶紧说:“中,中。”张子白到西楼,搭手一摸铜钱,对亲王说:“啊,原来你娘摔一轱辘,从脉象上带出,她肚里大肠正当间儿,拧个劲儿。”亲王一听点了点头说:“用吃啥药才能给她理顺啊?”“我还得想想。”张子白说着,走到东楼,叫人拿来笔墨纸张,开起了药方。方儿一开罢伸手就递给了老太太。老太太两眼一瞟,只见上面写道:砒霜二斤,冷水拌匀,一饮而尽,定能除根。老太太看罢药方,气嘞脸红脖子粗,瞪那眼对着张子白冷笑了三声,张子白一看,“嗖”把药方从她手里夺过来,嗤嗤啦啦撕个粉碎。亲王一见这,料到张子白开的药方一定有害母之嫌,他大喝一声,随叫人将张子白拿下。他手下人刚抓住张子白的胳膊,正要拿绳嘞,只听老太太高声喊:“慢!”接着对她儿说:“嘿——,娘这一笑,肚里不疼了。”张子白说:“老太太,这一回你可着我嘞用意了吧!要不叫你急起来冷笑,你肚里结劲儿嘞那一圪节儿肠,就是吃了仙药也解不开呀!”
亲王一,不急了,随命从人走开,上去给张子白赔情道歉,还拿出来许多元宝,张子白说啥也不要。亲王说:“你救俺娘一命,又不要钱,我真过意不去,这着吧,我向万岁爷推荐,选你进朝封官加职咋样儿?”张子白说:“当官我是不感兴趣了,想当初,我父亲张施大就是因为当官,才被树大根深的小人陷害,坐三年牢。我要是没看破红尘,那时儿也绝不会辞了清远知县。”说罢起来走了。
张氏家祠五子登科碑局部拓片
熟能生巧
张晳,字子白,号石松,浚县屯子张张洼村人,清代康熙年间贡生,曾任河南荥阳、宁陵等县教谕,后晋升广东省清远县知县。
张子白幼年在象山云锦寺中跟隐居不仕的傅青主受教读书。有一天,傅先生不在塾中,这天正值荆家寨有庙会,同窗学友都说,咱们每天读书习字,煞费苦心,今天师傅不在,何不借此机会去会上玩一玩,散散心呢!说罢,学友们一哄而散。张子白一看只剩下自己一人,于是便也离学信步向庙会走去。
会上真是热闹,做买卖的,玩杂耍的,处处人山人海,他走到村头,看见一老太婆烙油饼卖,独自一人烧火烙饼,挑翻续柴,不慌不忙,手节娴熟,干净利索。饼烙熟后,头不回,眼不瞧,用翻饼劈一挑向背后一甩,不偏不歪,不前不后,恰巧整整齐齐地撂在一起。张子白立在一旁全神贯注看得出神,瞧呀瞧,瞧了大半响,心中很惊叹老太婆的手艺高超,不由得开口便问老太婆:“老人家,您这手艺这么巧,是在哪学得的呀?”老太婆头也不抬,只管烙饼,顺口回答:“学?哪学呀!全告靠自己两只手练的呗。你没听老人们常说,熟能生巧这这句话吗?”张子白顿时心中大悟,也没心赶会游玩了,便立即回到云锦寺中,更发奋读书,苦练书画,天长日久,日以继夜,从不偷懒。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学业大有长进。他不但学得超众精湛的医术,并且还练就了一手苍劲有力、名扬四方的一笔好字。
“熟能生巧”这段佳话,流传至今。
张皙(子白)墨迹
傅山当雇工
当年,傅山组织反清复明活动,失败后隐居浚县张洼村。
当时,村里有个名张施大的人在山东济南任知府,张施大的儿子张子白在广东清远县任知县。张家的先人张冀曾跟随燕王朱棣追剿元朝残余势力,朱棣称帝后,封张冀为明威大将军和万户侯,到了张冀的第九世孙张子白时,张家仍是声名显赫的大户人家。
傅山到张洼村后,开始村里人都不晓得他是个大学问家,他便给张家当磨匠,以打工谋生。
傅山在闲暇时画了一株绿豆秧,又在绿豆叶上画了一只叫叫蚰(蝈蝈)。据说,这只叫叫蚰很是神奇,平时它趴在绿豆叶的上面,快要下雨时却在绿豆叶的背面。这年夏季的一个中午,张家刚打的麦子正在晒场上,傅山看到这时画上的叫叫蚰在绿豆叶的背面,于是他对主人说马上要下雨了,得赶紧把麦子收起来。主人望着晴朗的天空笑了笑,并没有把傅山的话当真。没多大一会儿,狂风暴雨袭来,张家的麦子被雨水冲走了一大半,张家人纷纷称奇。
傅山在张家当磨匠时,张家的私塾里有个姓孙的秀才在教书,孙秀才恃才自傲,平时并不把当磨匠的傅山看在眼里。这年秋天,孙秀才由于要回家收秋向主人请假,主人摆了桌酒席为他饯行,希望他收罢秋抓紧回来继续教书。席间,孙秀才坐在上座,傅山陪坐在下座并为大家倒酒倒茶。第二天早上,张家让傅山牵着毛驴送孙秀才回家。
清晰可见的云锦寺墙基
两人刚一出村,就下起了小雨,孙秀才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吟出“山前山后雨濛濛” 这样一句诗来,傅山随口对出“遇见雇工送雇工”。孙秀才想不到磨匠还能对诗,诗里还有贬损他的意思。孙秀才想了主人昨晚为他设宴饯行时的情景,于是又吟出了“酒席宴筵分上下”,意思是说自己在张家是坐在上喝酒的,傅山只是坐在下座打杂的。正在孙秀才自鸣得意时,傅山又紧接着对出了“工满迁居一样行”,孙秀才明白这一句是说他们两人打工到期后同样要离开张家,还有一层意思是傅山说要是教书的话他和孙秀才一样能够胜任。
等过了秋收,张家发现孙秀才没有如约回到私塾,于是派人上门去请。孙秀才向来人说张家的磨匠了不起,教书比他还行。就这样,张家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让傅山到私塾教书,这一试,发现他果真是个高人。不久,在张家的支持下,傅山在村边的象山云锦寺设帐讲学,许多有志之士慕名投在其门下。
云锦寺残存的巨大碑座赑屃
马大士拜荆条
在浚县,还广为流传着“马大士拜荆条”的故事。马大士是清朝初期的名人,他出生在今天的淇滨区孟庄村,曾被选拔为翰林,至今浚县人还称他为“马翰林”。马大士幼年丧母,后来寄居在张洼村舅舅家,被舅轨送到傅山门下为徒。他当时比较贪玩,经常耽误功课。有一次,傅山用荆条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从此他不再偷懒,后来考中进士,当上了翰林院学士,后又被提拔为巡视两淮盐政的御史。
当了大官后的马大士回乡探亲时,想起了恩师傅山当年对自己的严加管教,特意来到云锦寺,却发现傅山当年为他上课的地方早已人去楼空。马大士流着热泪,对着云锦寺的荆条林拜了又拜,以此表达对恩师的感念之情。
(据张继现、张磊材料整理,李成虎先生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