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5 21:02:52)
城防文化遗存
现村域内的浚县城防文化遗存有:自允淑门往南至西南城角的,始建于明代,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浚县西城墙的允淑门至西大街段;自西大门至西南城角保存有600余米断续夯土城墙;西城门瓮城遗址;保存完好的西南城角夯土墙。
夯土城墙
在村中,至今流传着“浚县城四个城角仨城楼”的故事。当时,浚县城四角准备修四个角楼,四个角楼修好三个,只剩下西南角没修时,知县李永茂的母亲来观城。母子走到了西南角,李知县问母亲:这城修的好不好?母亲说:好是好,就是缺点东西。李知县问:缺点啥?母亲说:缺个鼻儿,要是有个鼻儿,就能把它拉倒咱老家了。李知县一听,丧气了,心说:人的私心太大了。私心一大,城再结实,也挡不住贼兵。不如长存忧患意识。之后,他下令停止修城。城池的西南角就没建角楼,成了个平台儿。
没建角楼的古城西南角
村域内的文物古迹还有始建于明代的菩萨庙、土地庙、火神庙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
1.社火
浚县社火是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该村是浚县民间社火主要传承地,目前还保留并表演的社火项目有高跷、花船、秧歌等,其中村中的高跷是浚县社火最为古老,目前实力最强、表演水平最高的项目。
古城故事
村里头铺的的花船盛会已有数百年历史。至今,花船会首还保存着清光绪年间4块银质奖牌。这些银质奖牌形如葫芦,薄如粉皮,有六七厘米长,上有一“赏”字,“赏”字上方有“正堂陶”字样。陶即当时浚县县令陶珙。“赏”字旁边有大约半厘米长的刻字落款,雕工细腻,需用放大镜才可辨认。花船会传承人、大会首张和平介绍说,头铺花船盛会有个规矩,大会首每5年换届一次,这些清代奖牌,在大会首换届时交接传承。
历史悠久和运河航运有关的花船
清代获得的县正堂颁发的社火奖牌
2.传统技艺。村中还有历史久远、影响较大、技艺独特的摷纸、木版印刷、手工制作粉皮、面蒸花供、纸箔制作、纸糊狮头、面塑等传统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项目。
3.放河灯。大运河浚县段放河灯习俗古起源于明清,终止于上世纪40年代。放河灯的习俗及其讲究,它是在夏季的农历七月份。
每年7月初一这天,大伾山的和尚们打着佛幡,穿着僧袍,拿着佛教乐器,从山上下来,到浮丘山碧霞宫门前,与早已等候多时的碧霞宫道士汇合,和尚和道士们一起往西走,下山至菜园街,一直向北,沿运河走顺河街、鱼市街,还要经过古城内四大街、八小巷,凡见路口、庙宇都要停下来念经。民间传说,路口因有神鬼把守,鬼魂就不能乱走动。但是一到七月份,和尚和道士超度鬼魂,一念放鬼经——盂兰经,鬼魂们就会被放出来饱吃一个月。直到各大庙宇、路口念罢经,游罢街,和尚和道士们才各回各家,和尚回大伾山,道士回浮丘山。
七月最后一天,是收鬼的日子。这天晚上要念收鬼经,要往河里撒鬼馍及五谷杂粮。那天晚上道教和佛教两家在老奶大殿碧霞宫前面汇合,汇合以后到杨庄。杨庄河里有两只大木船。木船上有用方木桌搭建的高台,高台上放着桌椅, 和尚、道士就坐在桌凳上。和尚和道士各坐各的船,各念各的经,各奏各的乐。两只大船后面跟着两只小船缓慢行驶,船上放着早已糊好的莲花河灯。莲花河灯是用五色纸制成的,有莲花瓣、莲花盆栩栩如生。莲花盆上放着可以点燃的含有棉清油的棉花籽皮。船往北行至西北城角,即备战桥处,两只大船便掉头往南。在大船掉头往南的一路上,紧跟其后的两只小船往水里一个一个放着河灯。船上的人每点亮一个河灯就放入水里,一个又一个的河灯顺水飘下,不一会儿河面上尽是美丽绚烂的河灯,映着清凉的河水,伴随着悠远空灵的佛教、道教音乐,一时间花红柳绿、五彩缤纷,照亮了夜空,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
如今,浚县古城放河灯的习俗虽已淡出了人们视野,但依然保存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相信不久的将来,浚县古城河灯定会成为大运河的美丽图景。
(来自马珂同题文,张好杰、李成虎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