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笔记 黄河故堤上的文化村-善堂镇朱村(下) 乡愁笔记 黄河故堤上的文化村-善堂镇朱村(下)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乡愁笔记 黄河故堤上的文化村-善堂镇朱村(下)
乡愁笔记 黄河故堤上的文化村-善堂镇朱村(下)
 
作者:马金章  加入时间:2015-8-5 8:54:13

              (2015-08-05 07:22:03)

故事传说

    朱村民间故事流传已久,影响不凡。据不完全统计,各种内容的故事约有上百个,目前整理成篇有30多篇。代表性的有《白马坡的传说》、《颜良墓的传说》、《秦始皇跑马修金堤》、《朱南湖才压江南》等。

                   白马坡的传说

    浚县城东到善堂一带平地叫白马坡。传说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在黎阳(今浚县)陈兵对战。袁绍的大将颜良,万将无敌,曹操部下的大将张辽等,都被颜良打败了,曹操无计可施,只好把在许都住闲的关羽请来。关羽登上一座小山。望了望袁绍的营盘。曹操指给关羽说:“你看那颜良大将,多么威风……”关羽笑了笑说:“我看此人在示众卖头的。”曹操给关羽斟了一杯酒说道:“将军不可轻视此人。”关羽说:“且把酒放下,待我取了那小子的头再饮。”说着便跨马提刀冲向袁绍的大营。颜良因无准备,更不知道关羽从天而降飞马冲到跟前。颜良还没拿起兵器,关羽手起刀落已取下了颜良的首级,又飞身上马冲出袁营。

 已成沃野的白马坡

    关羽杀了颜良之后,颜良骑的那匹白龙马一见主人死得如此窝囊,很是气愤,长叫一声,四蹄腾空而起,一眨眼工夫追上了关羽,那白龙马又踢又咬,死缠住关羽不放他脱身。关羽见这马如此性烈,知其不可驯服,但也不忍伤害它。只好躲路而走。但那马不肯放过关羽,关羽左躲,白马左拦,关羽右躲,白马右拦。关羽灵机一动,便飞身跳下赤兔马。让马对马搏斗起来。赤兔马毕竟是马中之骏,斗了好久,那白龙马也没沾到一点便宜,于是又气又急,忽然那白龙马长嘶一声,向浚县城东边一棵大树上一头撞去,呼地一声,脑浆迸裂,那白龙马竟愤慨殉节自杀了。

    白龙马的殉节,受到了许多人的赞叹。当地人收拾起那马的尸体就地埋葬了。后人把关羽斩颜良的战场起名叫白马坡。

                  秦始皇跑马修金堤

朱村南地为古黄河右堤,俗称金堤。传说金堤是秦始皇修的。 秦始皇刚统一中国,就提出“南修金堤挡黄水,北修长城拦大兵。”那时候,黄河年年在东郡一带决堤成灾。秦始皇下旨要在黄河涨水前,修一条黄河大堤,取名“金堤”。然而,在哪儿修呢?秦始皇骑上马,叫监工大臣跟着,马跑到哪里,就修到哪里。他沿着黄河跑了二百多里,马蹄印就成了修金堤的线路。当时正修着万里长城,天下的青壮男人都被征派走了。修堤监工大臣费尽吃奶的劲,也没找来多少能干的人。后来没法,把那些老老小小的百姓,小脚女人也都强征硬派,逼着到了黄河边。

村南古黄河堤遗存

    开工的时候,正是三冬严寒。多年的战乱,把老百姓们折腾得一贫如洗,个个穿着薄衣,又冻又饿,加上活重,“咕咕”“咚咚”地躺倒了许多人。监工大臣看着百姓们怪可怜,就由着民工们慢慢地磨着干活。一冬一春过去了,大堤没增长多少。

    秦始皇听说堤修得很慢,下旨杀了监工大臣,又换个新监工大臣。这个大臣见前任被杀,一上任脖子就发麻。他白天思,夜里想,一定得如期交差。他在州州县县,村村镇镇,都贴出告示,要每家每户都必须出人去修金堤,不去就抓。结果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躺在床上哼哼叫的病人,上着学的顽童,刚生了娃娃的妇女,都被抓去修堤。

    修堤工地上,挖土、抬筐、打夯,活重得很,每天都有人累死。监工大臣没明没夜地催着快干!快干!堤一天天见长了,高了。修堤的人一天天黑了,瘦了。

    汛期快到了,秦始皇又下了圣旨,十天要全部完工,圣旨一到,吓坏了监工大臣。别说十天,再拖一个月也难完工呀!他想早晚是个死,就冒死送上奏章。说十天实难修好金堤。

    秦始皇看过奏章,本要再杀这个监工大臣,又一想光杀也不是个办法,天下人还会骂自己残暴哩。但他仍不改限期,并说十天头上他要来察看大堤。

    这一下更害苦了修堤的老百姓。每天日夜干,不能歇缓;没几天,堤上累死的人一堆堆一片片。

    十天期限到了,秦始皇骑着马来了,问监工大臣:“金堤完工了吗?”监工大臣颤颤惊惊地说:“因没有土,还有几处没有填平。”

    秦始皇说:“我骑马从西向东看看堤修的怎么样。我的马回来时,金堤要全部修好填平。不然,小心你的头。”秦始皇对监工大臣说完,骑上马,一鞭打下,马向东咴咴地跑了。

    监工大臣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个办法。下令把死人填在不平的地方,上边盖些土,就省好些土了。尸体填完了,堤还填不平。监工大臣又下令把病着的,不能动的民工也要填进去。顿时堤上齐哭乱叫,百姓们谁也不愿动手。监工大臣就命士兵下手。堤上哭的哭,喊的喊,士兵们生拖硬拽,把许多活生生的人也填进堤中,盖上了土。

    秦始皇骑马很快跑了回来。平坦坦光溜溜的金堤一眼望不到头。他刚过去,老百姓都咬牙切齿地骂个不停。

    金堤修好以后,河流归顺,黄河没再决口改道。因此,百姓又称为此堤为“秦皇堤”。

村西黄河故道

                    
                     王彦章撑渡金堤河

    朱村下堤有一条河流叫金堤河,也叫浚滑沟。金堤河在朱村和滑县白道口镇大刘营村交界段,过去有一渡口,古称青龙口。五代时的李存孝和王彦章两名勇将曾交战于此,并流传下来富有传奇色彩的李存孝力服王彦章的故事。

    王彦章,字贤明,寿张(今山东梁山西北)人。梁朝勇将,常持铁枪,因号王铁枪。李存孝,原名安敬思,大同灵丘人。少时力大无比,晋王收为养子,赐姓李,名存孝,为十三太保。

    有一年,李存孝受晋王李克用之命,领兵巡视河北,从金堤河青龙口经过。王彦章此时还未从军,蓬头跣足,手使一条浑铁篙,聚集二十余人,驾一支船摆渡为名,实则剪径劫掠营生。王彦章早听人说李存孝勇猛,久有会他之意。等到李存孝上船后,王彦章索要三斗黄金,五斗白银。二人话不投机,船上交起手来,王彦章两手举篙,望存孝头上打来,存孝伸手,攥住铁篙,王彦章不肯放手,与存孝夺篙,恰似蜻蜒摇石柱一般,存孝用手一拖,把彦章连人带篙一摔,扔到水中,存孝渡河北去了。王彦章从水里钻出头来,爬上岸,披挂上马赶来。抡枪望存孝刺来,被存孝连人带马逼住了,将搠轻轻的打去,彦章用力架隔不住,李存孝夺过浑铁枪,两手握枪,双膀用力,把王彦章120斤重的浑铁枪拗的桶箍般圆,扔回王彦章。王彦章枪杆被李存孝拗成圆桶箍,两手使劲想把枪捋直,捋了三捋,桶箍纹丝不动。王彦章要换兵器再战,李存孝说:“不用换枪,本王与你把枪捋直。”王彦章将信将疑,把桶箍样的铁枪扔给李存孝。李存孝接住后,两手握好,两膀一使劲,一掰一拗一捋,铁枪杆直如初。王彦章接过一看,枪杆比原来长出三寸,心道:“真神力呀!”李存孝有心收服王彦章,还要再与之战,王彦章明知自己不是对手,跳入水中,借水遁一直跑到老巢——十二眼井,放声大哭:“若存孝在世十年,我十年不出,除非存孝死了,我王彦章才敢出名。”十二眼井在今善堂镇王楼村东南、滑县白道口镇北王庄村南,俗传为王彦章藏兵处。自此王彦章隐姓埋名,直到李存孝死后,他才重现战场,驰骋南北,所向无敌。

    后来人们根据演义将这一故事搬上舞台,很多剧种都演这个折子戏,粤剧剧名叫《王彦章撑渡》,大弦戏戏名是《李存孝过江》。

                  朱南湖才压江南

    朱南湖名叫朱三乐,南湖是其号。他生活于明朝嘉靖年间,当时有“浚县卢次楩,滑县朱南湖”之说。

    朱南湖自幼聪明过人,记忆超群。《朱氏家谱》上记载:朱南湖读书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忘,有一次乘船的时候,借人的书在船边读,读一页撕下来湛到河水里,书读完书页也全都随水飘走了。人家责怪他。他说:“别怕,我给你照录下来。”于是取笔默写全书还给人家,一字不漏。

    朱南湖幼年就中秀才入县学读书,很快因学业优秀被选为贡生。文名冠于一方,嘉靖三十三年,滑县知县张佳胤聘请他校阅县志。多次参加乡试,每次考卷答得都是很好,阅卷时,主考大人都觉得该做魁首,把他的卷先放在一边,结果到最后都给忘掉了。所以一生仅取得贡生的功名。

    朱南湖名气大了,也引起许多读书人不服气,特别是江南的一些读书人。这一年,有三个江南的贡士进京路过滑县,专门到朱家村找朱南湖,要一比高低。朱南湖以茶酒相待,然后与他们到浚县登大伾山。朱南湖领着他们光看山崖石壁上前人留下的诗文,只字不提比文采之事。江南三个才子虽然眼看摩崖碑刻,心里一直想着比试,突然他们看到前人蒋钦、刘玉、郭东山的联句,边提出来四人也来一首联句七言律诗。他们三个依次吟诗一句,朱南湖即口吟出第四句。等到他们挖空心思做出五六七句,朱南湖的第八句已经对上了。一首联句诗使江南三才子已经有些心服了。下山时他们走的是天宁寺前的七十二磴,朱南湖提出每下一磴他出一个对子上联,江南三才子共同对,只要有人对上,他们就可以迈下一磴。三人觉得三对一没有什么难的,就欣然应允。然后,朱南湖出一上联,他们对一下联,刚开始还可以,二十磴以后,他们就有些对答迟缓了,下到第三十六蹬,三人被难住了,朱南湖在下边一磴上坐下等了他们快半个时辰,他们仍然没有对上下联。朱南湖看他们实在是答对不出了,也不能把远方来的客人真困在这下山石磴上。就迈上一磴,拱手而言:“诸位文友,如果你们出朱某来对,困住的可就是朱某了。走走走让我设宴咱们一醉方休。”江南三才子羞得面红耳赤,对朱南湖的才德佩服得是五体投地。年代久远,当年他们所吟对的诗文已经失传,但“三才子文竭大伾,朱南湖才压江南”至今仍然流传。

    (文及照片由朱中月先生撰写、拍照)





 

 
     
乡愁笔记 黄河故堤上的文化村-善堂镇朱村(下)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