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5 07:21:05)
文化遗存
朱村文化遗址、文物遗存众多,典型的文化遗址有古战场白马坡,有黄河金堤河故道、进士坟等;代表性的文物遗存有西寨门匾额、重修奶奶庙碑、进士第、关帝庙等。
西寨门匾额
白马坡在朱村南约1华里,据《滑县志》载“白马坡在县东北10公里,古黄河大堤下。”其范围北至朱村南古黄河堤,西起酸枣庙村、马村,往东往南一直延伸到滑县的白道口镇和枣村乡。朱村村域一半在白马坡,约5平方公里。这里是汉代关羽斩颜良处,也是李存孝大战王彦章处,有汉将军颜良墓、王彦章撑渡处等遗迹,是研究三国文化和古代战争文化的重要遗址。
金堤,也称北金堤,从新乡县蜿蜒东向经原阳折向北,过延津、封丘,走滑县东行。沿途走向清晰,部分保存较好,是一处重要的遗址和景观。村域约一半地处金堤上,约5平方公里,村落就建在金堤上。黄河金明昌五年(1194)黄河在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大决,河道南徙数十里,自此,黄河在浚州(今浚县)境内断流。古黄河道自浚县新镇镇申店附近入浚县,经滑县老城(今城关镇)与道口镇之间,至善堂镇东北出境。朱村村西约3华里,北约3华里即为古黄河河道。村西村北的沙窝就是当年黄河改道后留下的积沙,后经风刮,形成沙丘和沙洼。金堤和黄河故道是研究黄河文化和黄河水利设施情况的重要的实物资料。
朱村地道旧址在村落地下,1945年,朱村人民利用地道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先是少数党员秘密挖个人藏身洞,后组织民兵挖联户地道,进而为抗战需要发展为联村地道。地道因地势分为北岗、南岗、大东头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自成一体,纵横相连。1947年冬,朱村地道西通李村、酸枣庙,东通王楼,总长达10公里,构成了一座地下“钢铁长城”。解放后,朱村地道还完好地保存着。后来,由于年久失修,加上1963年雨水灌泡,村里和野外的地道大部分塌毁。20世纪90年代,三个朱村推土垫街,高岗下落,地道基本毁完。目前,仍有部分残余深埋地下。
朱煐进士第匾
进士第匾为明万历三十二年,大名府知府孙成泰、同知刘兆文、通判谢三诏、推官陈显道为朱村是年考中进士的朱煐所立,原在朱煐故居门楼上,后几经拆迁,现保存于朱宗刚家。
进士坟在朱村南地,是明代万历甲辰科进士、陕西苑马寺卿朱煐、崇祯癸未科进士朱胤显家族墓葬。有朱三顾墓、朱灴墓、朱胤显墓等。朱三顾墓墓丘高大,墓前有朱煐朱灴兄弟于崇祯元年(1628)所立墓碑,墓冢在二十世纪50年代被伐,碑今在原址处,碑高227厘米,宽87厘米,厚22厘米。碑文:明诰赠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草庐朱公暨配诰封太恭人徐氏合葬墓。朱胤显墓丘高大。墓前有墓碑,墓冢在二十世纪50年代被伐。现存墓志铭字体漫漶不清,仅有“清勑授徵仕郎工科给事中兰谷朱公墓志铭”模糊可辨。
关帝庙及庙前古槐
朱村庙宇有十多个,年代较早的为关帝庙、泰山奶奶庙、三宗庙。关帝庙居于村落中心,始建于明中期,万历二十二年(1594)举人朱煐、寿官朱三思,儒官朱三顾,生员朱三光、朱三术、王加善,武生朱焕、朱衣许等人重修,使得院落完备。以后村人多次修缮。当时所植国槐至今仍生机盎然。泰山奶奶庙在村东部,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义宦朱环、礼官朱现、运宰朱玫、驿宰朱珦,太学生朱三乐、庠生朱三思、朱三畏、朱三光、朱三术、朱三聘、朱三顾创修。以后村人多次重修,今存嘉靖泰山奶奶庙碑。
朱村群众文化也很丰富。清代至民国,村民一直组织有同乐会,以武术、秧歌、说唱为主。武术在清晚期文明远近,解放后逐渐失传。大平调在朱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早期的大平调玩会班已无法考证,据村人准确记忆,民国年间村里就有了大平调小戏班,并有许多人从艺大平调。玩会班解放后改称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朱村新兴大平调剧团、善堂公社大平调剧团,多次参加浚县民间戏曲汇演和调演并获奖,直到1986年散班。至今仍有多人随延津、浚县、滑县等地的大平调剧团献艺。解放以来的著名演员有王太安、朱脉坤、朱建修、朱喜存、朱运生等。朱村还有花轿会,自清代至解放前后一直传沿,置办花轿、仪仗,专门服务婚庆。解放后断续沿承,至1995年,花轿会彻底解散。
名人乡贤
朱村自明中期开始,科第连绵,名人辈出。曾出进士2人,贡生、监生20多人,秀才80多人。影响较大的有朱煐、朱胤哲、朱胤显、朱骅、朱自谨等。
朱煐(1573~1644),字含之,号静虚,晚号觉庵老人。十六岁中举,万历三十二年(1604)中进士,初授行人司行人。历官行人司司副、工部屯田司员外郎、郎中、巩昌(今甘肃陇西)知府、潞安(今山西长治)知府、山西按察司副使、山东按察司副使、武德道参政。历三道两郡,俱有治声。累官陕西苑马寺卿。万历四十二年(1614),奉命督理慈圣太后陵工。附葬期迫,隧道艰深难启。公晓夜严督,心血俱殚,而工无延期。事竣,节银四万两,显皇帝特赐金帛。公性孤介清正,屡抗权贵。归里后,门如寒素,闭户吟咏。万历三十九年(1611)与耿随朝、成基命等合著《名物类考》。
朱煐画像
朱胤哲(1602~1660),字圣孩,号浚谷,自号五岳山人,朱煐子,贡生。为人孝友,有气节,重然诺。明甲申李自成之变,与举人程见周、王良翰谋同起义,诛伪令刘三晋。事泄,程、王二公遇害,公以省墓免。事平,上书各台,白程、王二公死事状,上闻,赐匾旌奖;同时伪党悉寘法,时论称快。顺治十二年(1655)以贡生授枣强训导,居官六载,督学姜特疏奏荐,擢大竹令。未及赴任,卒于枣强官舍。清顺治甲午与弟胤显共修《滑县志》。所著有《游燕诗》、《南游草》、《东行纪胜》、《枣强铎音》、《寒毡吟》、《蒙难纪事》、《朱氏家谱》、《朱氏世系考》等。
朱胤显,又名荫显、允显,号兰谷。明末清初人,少年就入县学,崇祯四年(1631)廪生,八年(1635)拔贡,十五年(1642)中举,十六年(1643)中进士。清顺治二年(1645)起用,委授河间府司理,首歼巨恶大憨,人多畏服,当年调淮安府司理,明刑之余,值禁旅南下,能转输不匮。顺治三年(1646)分校江南乡试,所得皆知名士。寻擢大理寺右评事,赠征仕郎。顺治八年(1651)二月,由大理寺右评事升工科给事中。因直言忤当道,左迁福建盐运司知事,以疾卒于闽。顺治十一年(1654)参与纂修《滑县志》并作序。
朱骅(1637~1690),字汗朱,号思园、龙庵,朱胤哲子。少年就读于大伾山,14岁考中秀才。康熙初年,与大名府窦遴奇、刘元征、孙郁、郜焕元、张鸿仪、黄任等十数人结五鹿诗社,诗作汇集成《五鹿诗选》。与东明袁佑、长垣王维坤被时人誉为河朔三才子。康熙二十四年(1685)拔贡。康熙二十五年(1686),与阎永龄、吕夹钟等共同增纂《滑县志》,还受长垣知县宗琮之请,编纂《长垣志》。朱骅诗文很多,其诗“清新隽雅,绝去繁缛”(清魏宪语),曹秋岳赞其诗作为“风雅正派”。《康熙滑县志》、《康熙长垣志》载其诗文十数篇。诗作被选入《皇清百名家诗选》。
朱自谨(1911~1942),又名儒琨、自瑾、展、鸿鹏。1911年生,1937年毕业于黄埔军校分校洛阳军官干部学校,被任命为安阳县县长,其意欲干武,不愿从政,未去上任。1938年春,发动本村农民成立了地方民众自卫团,后发展到周边几十个村,在滑县白道口成立民众自卫总团,众推其任总团长,兼任八团团长。1938年底,民团被国民党濮阳专员丁树本改编成专署“农民独立第三大队”。此后受鲍启祥、刘汉生领导的八路军抗日行动的影响,加以丁树本南逃,其率团在内黄县梁庄乡大城村投奔八路军,被改编为第十八集团军河南十三行政区农民游击第一支队,其为队长。1940年4月,支队被朱程领导的华北抗日民军改编为华北抗日民军第三团,其仍任团长,全团千余人。其后,随朱程司令员与日军血战五陵集,随二纵司令员杨得志抢夺齐村日伪据点,随朱、杨转战沙区反日军扫荡,参加战斗数十次。1941年4月,受朱程司令员和王凤梧政委的委派返乡打入贾席珍的灭共委员会开展地下工作。先后杀死来朱村驻扎的一名日本副官和8名宪兵。夜袭滑县枣村国军住地,缴获枪支20支,除留几支自己用外,其余的送到了解放区。还公开抵制贾席珍以总会名义收缴各团的枪支,抵制总会下派的缴粮任务。其所作所为引起敌人怀疑,1942年7月下旬,他被叛党投敌的吴兰田诱骗到白道口东杨村扣押起来。诱降和严刑逼供不成,最后吴、贾以“私通八路”的罪名,将其枪杀在白道口南门外。1980年,河南省民政厅追认为革命烈士。
(文及照片由朱中月先生撰写、拍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