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1 20:39:12)
自古有名的柳编工艺村
东张庄是有名的柳编工艺之乡。至今,浚县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杨玘屯的咕咕叽叽(泥咕咕),东张庄的笸箩簸箕(柳编),南毛村的刀枪剑戟(木玩具),寺下头的高高低低(秤),二郎庙的震天动地(鞭炮),东宋庄的面南登基(织蓆),南胡庄的风声如雷(风箱),李新寨的哐哐叽叽(铜器)。
柔韧绵长宜脱皮的绵柳条
东张庄村柳编是用当地生产的绵柳,配以麻绳、竹篾,手工做成篮子、簸箕、笸箩、斗、升、筐、安全帽等生活、生产用具。村党支部书记张书中介绍,该村柳编业起自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前,柳编一直是东张庄村民养家糊口的一门技艺。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曾一度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大产业。家家户户除工事稼樯外,多数时间生产柳编产品。上至八十岁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孩童,都均会编做。村民张行合,从六七岁跟随父亲学柳编手艺,一直做到80岁。现其53岁的儿子张学兰和29岁的孙子张利勇柳编技艺娴熟,为村中柳编代表性传承人。
张学兰在用传统的拨坠捻经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柳编产业比较效益的偏差、低迷,一部分人走出家门进入二、三产业从业行列,从事柳编的规模有所衰退,人员减少,村里仍有三百多户在坚守此业。特别对一些不能出外做工的人员,柳编成了他们稳定的收入来源。有部分艺人还根据现代社会需求,对编制工艺进行摸索改造,创新出柳编工艺品,如花篮、小筐等。使柳编工艺在发展中得以创新,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张学兰爷爷传下来的缠经线柱儿
柳编产品绿色环保,绵软坚韧,结实耐磨,经济耐用,功能独特等优势,产品自古至今一直畅销,从无积压现象。每年全村仅柳编一项收入在一百多万元。
柳编使用原材料有:绵柳、麻、竹篾、牛皮荆。使用工具有镰刀、线刀、锥子、线荆锤。编制过程需要一定的空气湿度,所以一般在地窑中作业。在空气潮湿的夏季,在住房中也可作业。其工艺流程大体分为选料、浸泡、编织、清洗、晾晒五个环节,全部是手工原始制作。
柳编制品
具体流程有五:一是选料。以夏季三伏天采割的柳条为最佳,这时的柳条较成熟,剥皮容易,颜色白亮。采割后剥皮晾干。二是浸泡。 将柳条放置清水中浸泡2—3小时,使柳条变软。三是编制。四是清洗。五是晾晒。成品要及时进行晾晒,以防产品变形或发霉。
村中名人
孟博 生卒年月不详,根据黎公墓地《改正先贤子贡墓祠记》中的信息推断,其生活在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是黎公墓址的认证者。
孟思 字正甫,号龙川,生卒年月不详。嘉靖四年(1525)进士。钦命南阳府通判,未至任卒。幼敏捷,读书过目不忘,好古文辞,下笔立就,甚有名声。《浚县志》记载孟思“性廉介笃友道,处乡人有恩礼。著有《龙川集》。”嘉靖八年(1529)为《浚县志》作序。
孟思存世著作
孟华平,孟思之子,学识渊博,有父风,著有《春圃集》。
张学兰,男,1962年3月出生在柳编世家,为村中柳编代表性传承人,其父行合, 祖父九全,曾祖父国俊,高祖父三玉,均为柳编高手,在乡邻中享有盛名。
(照片李成虎先生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