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笔记 贤哲安身处 柳编工艺乡:东张庄村(上) 乡愁笔记 贤哲安身处 柳编工艺乡:东张庄村(上)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乡愁笔记 贤哲安身处 柳编工艺乡:东张庄村(上)
乡愁笔记 贤哲安身处 柳编工艺乡:东张庄村(上)
 
作者:马金章  加入时间:2015-8-2 9:48:46

(2015-08-01 20:33:10)

    公元前456年秋末的一天,中华儒商始祖子贡与世长辞了。数天后,其子端木炅依父亲遗愿,扶父亲灵车离齐归卫。

子贡木雕像

     一代先贤子贡,安息在了黎地大伾山东麓。此地,便是柳编工艺名村东伾山办事处东张庄村。村民有970户,4780人,村域面积为1.5平方公里。

                     黎公墓变迁

    子贡(前520年~前456),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黎地(今浚县)人,他17岁拜孔子为师,深得孔子学说真谛和儒家思想精髓。他推崇儒学,使孔子名扬天下;游说列国,开创纵横家之先河;投身商海,成为中华儒商始祖。子贡去世后,安葬在祖籍卫国黎地,即今浚县大伾山东南5里许的东张庄村北约300米处。

 

黎公墓

    子贡对后世影响深远,东汉明帝十五年(72)东巡祭孔子时,子贡配享;唐玄宗开元九年(721)被诏为“十哲”之一,从祀于孔庙大成殿;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追封子贡为“黎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又加封为“黎国公”、 南宋咸淳三年(1267)封“黎公”; 乾隆二十一年(1756)封先贤,为12哲之一,配享孔庙大成殿。宋政和五年(1115)都水使孟昌龄至浚州,启奏建黎公墓祠,徽宗帝遂敕准。

    20世纪60年代前,子贡(黎公)墓前立有石牌坊,进牌坊门,是甬道,甬道两旁的柏林里,立着翁仲,5间大殿,殿中立子贡石像,大殿两边各有3间厢房。

    元代之前,来浚县的达官显贵,常到子贡墓谒拜祭祀,香火很盛。元末,东张庄一杜姓村民,恨官府来拜子贡墓拢乱了生产生活,便乘红巾军入浚之乱,夜平子贡墓,砸碎石碑,并将子贡石像移到了大伾山脚下的一处墓冢处,自元末到明末,子贡伪墓竟被误祭200余年。

    一代先贤的墓冢,竟然被误祭这么长时间,听起来不可思议,但了解了那段历史,就不感到奇怪了。《浚县志》载:元至正十七年(1357)红巾军攻破浚州府衙,火烧清白堂,焚大伾山大佛阁。这时候,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到了明洪武三年(1370),“浚州人口不满五千,降浚州为浚县。”以至洪武八年(1375)至永乐三年(1405),山西洪洞先后四次奉诏向浚县迁民,东张庄村民担扰以后官府祭祀引来不测,就乘机毁移了黎公墓。

    随着政局稳定,民众安居乐业,官府重拾对子贡的敬祀活动,先后在明正统和正德年间对大伾山南的黎公假墓地进行过两次修建。明万历二十年(1592),县令宁时镆在阅读旧志时,发现黎公墓在大伾山东南3里许的东张庄村的记载,遂对大伾山南的子贡墓产生疑惑,就到东张庄察访,在一名叫孟博的80多岁老人指点下,找到了墓穴和子贡墓碑碎石,之后,宁县令随又命人开挖大伾山下的所谓子贡墓,见墓穴洞门石头上题着“萧平川林丘”五字。经查考方知是北宋萧平川与契丹族世婚的贵族之墓,宁时镇报请郡台,将子贡石像移回了张庄,在原址重建墓祠,“抡人为植,筑崇墉,树嘉木”,并立《改正先贤子贡墓祠记》碑。

 

《改正先贤子贡墓祠记》碑

    清代,子贡墓经过多次修葺和扩建后,墓地有了相当规模。墓祠坐北朝南,南端有四柱三间式石坊、过石坊门、南北甬道直达大殿、石马、石羊、文武翁仲排列左右,正殿三楹,供子贡雕像,两翼为东西簃室,大门两侧各建小室,为看守者居住,祠院四周,筑有高墙。正殿之后,是子贡墓,封土3米有余,整个墓园占地30余亩,建筑“栋宇丽整像设俨备”,古柏参天,百株有余。

    子贡墓基本恢复本来的面貌后,一度祭典兴盛。农历二月二十七是子贡诞辰日,自明万历二十年开始,每年在子贡诞辰日的前一天即二月二十六,东张庄村举行庙会,周围民众自发前来“持酒登堂祭子贡”,表达对子贡这位先贤圣哲的敬仰之情。

 

待价而沽  
 

                  黎公墓大事记

    晋武帝时,端木子贡二十六代孙世中,见祖墓荒芜率族人修理,除其荆棒,封其墓冢,四周筑墙垣,栽树木,立碑於茔前,题曰“周端木子贡之墓”。

    唐开元二十七年,子贡二十八代孙讷,立碑於墓前,题曰“黎侯子贡之墓”,兼修享堂於墓前,主奉祀事。

    四十四代孙范,多学善书,家资巨万,重修林墓。

    宋大中祥符二年五月,诏加封为黎阳公,并诏修林墓,又命尚书丞冯极撰子贡赞而祭其墓,墓前立碑,题干“黎阳公子贡之墓”。

    咸淳三年,追封为黎公,墓前亦有碑记。

    明宣德景泰间,县尹焦瑾、龙霖修筑不一,大学士高谷有记。嘉靖九年,改称端木子。

    万历庚寅,宁公又於墓前重建享岗,列东西序修翁仲、右羊、石虎、重门、石坊,额曰“先贤子贡之墓”。

    明万二十二年(1594)春二月立《改正先贤黎公墓祠记》碑。浚县知县宁时馍撰文,大理寺左丞,前京畿道监察御史、邑人赫瀛书丹,前奉议大夫、四川龙安府同知李一经篆额。正楷书,文20行,满行72字。雕龙碑首,通高490厘米,碑版高340厘米,宽94厘米。

    清康熙四十年(1703)玄烨皇帝西巡返京经浚县宜沟镇,遣太子谒子贡墓。

    康熙年间,著名诗人施闰章谒黎公墓,并作《黎公墓》诗:“皇王迹既熄,元圣道因传。欢凤违周世,乘龙见鲁田。雨特泽下土,云从景多贤。淑气钟伾岳,灵光袭卫川。精英延睿哲,休耿昭韦编。一贯疑方启,宫墙诣已渊。玄闻天道合,妙彻圣功全。遗泽存丘垄,明禋历岁年。焄蒿朱黻侧,齐速閟宫前。回车重回首,苍茫起夕烟。”

    1958年,开挖大公河,穿越墓地。伐柏树,掘墓冢,毁石刻。唯《改正先贤黎公墓祠记》碑仍巍然矗立。

    1973年被浚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照片李成虎先生拍摄)





 

 
     
乡愁笔记 贤哲安身处 柳编工艺乡:东张庄村(上)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