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笔记 文物荟萃 名胜林立的西街村(下) 乡愁笔记 文物荟萃 名胜林立的西街村(下)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乡愁笔记 文物荟萃 名胜林立的西街村(下)
乡愁笔记 文物荟萃 名胜林立的西街村(下)
 
作者:马金章  加入时间:2015-7-30 9:55:44

(2015-07-29 21:26:08)

    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火  浚县社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西街村社火是浚县社火中较大的一支,历史悠久,世代传承,今天保留节目有高跷、秧歌、狮子、花篮、竹马、二鬼打架等。

 

二鬼摔跤
 

    现在,社火表演每年集中在正月初九和元宵节。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古代大伾山巅有玉皇庙,因道路险峻,社火队伍上山朝顶极为困难,如今改变为朝拜在山腰座落的吕祖祠。

    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的元霄佳节。社火队伍于当天下午在全城主要街巷巡游,巡游途中若遇火神庙,要压住家伙(乐器),即鼓乐暂停,以示对火神敬仰,若有其他社火对面而来,双方相遇也要压住家伙,表示尊重,并交换贴子。贴子内容在20世纪80年代前是邀请对方到自己门前表演节目。接贴必去,否则被认为失去信义,为此社火常表演至午夜。接贴必去表演之习俗,近二十年已绝迹。

 

高跷表演

    正月十六是朝拜浮丘山碧霞元君,俗称南山朝顶。朝顶是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西街村村民几乎家家户户参加,无论老少,不分男女,各尽其能。有敲鼓吹号,有扛旗挑灯。出角(在社火中扮演某个角色)者在凌晨三点即起床化妆。

    朝顶在浚县民间是一件十分严肃,神圣的民俗。无论刮风下雪,天气何等寒冷,雷打不动。这天又在正月古庙会期间,各地游客蜂拥而至。浚县古城及两山人山人海,游客达近百万人。西街村出会人员达七八百人,队伍长达半条西街,旌旗迎风招展,鼓乐声、鞭炮声震耳欲聋。社火队伍游街时,常在城区一些单位门口、十字街口或较为宽敞热闹的地方演出。视场地大小,各个行当先后或同时表演。秧歌、竹马、花篮在鼓乐、唢呐伴奏下走圆场、串花盆,惊险、滑稽的表演动作,引起观众的阵阵惊呼和捧腹大笑。

    社会表演还伴有民间小调,如今只有西街村76岁的文化老人李顺波能唱。有《孟姜女哭长城》、《好媳妇》、《尤三姐拜寿》、《夸浚县》等。调词大都是劝人为善,尊老爱幼,敬神礼佛等内容。好听易懂深受群众喜爱。在社火表演中,李顺波扮一老叟,头戴清朝知县红缨帽,上身翻穿羊皮袄。手拿破芭蕉扇,故作搧扇状。扮相滑稽可笑,其腔调固定不变,十分动听。

    大平调  大平调剧种起源于明代,西街村人士李德平是浚县大平调剧团主演,2011年5月,大平调列入国家第三批“非遗”名录,李德平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平调代表性传承人”。西街村的王希婷、李壮丽自幼酷爱大平调,戏路全面,成为舞台新秀。

 

大平调传承人李德平在《斩白袍》中饰演敬德

    传统技艺  传统技艺有王全府的“源来号”染房;蔺家造小磨油、酒、醋;李发祥家剿丝;苑秀亭五香花生仁;王氏“静轩”号中医等。

    民间文学《桃花菴》是流传久远的一个爱情故事。明朝嘉靖年间。浚县城南张庄张员外之子张才去浮丘山赶正月会,与姑山浮山寺尼姑妙慧邂逅相遇,二人眉来眼去,相见恨晚,坠入爱河。张才在浮山寺与妙慧同居数日。不料,乐极生悲,张才暴病身亡。后来,妙慧产下一子,十八年后得中状元。故事情节委婉曲折,引人入胜。后人将故事改编为戏剧,脍炙人口。李顺波老人听父亲口传,现仍能生动详细讲述。

    (来源马珂同题文稿,照片由李成虎、张好杰、黄留臣提供)





 

 
     
乡愁笔记 文物荟萃 名胜林立的西街村(下)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