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笔记 文物荟萃 名胜林立的西街村(上) 乡愁笔记 文物荟萃 名胜林立的西街村(上)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乡愁笔记 文物荟萃 名胜林立的西街村(上)
乡愁笔记 文物荟萃 名胜林立的西街村(上)
 
作者:马金章  加入时间:2015-7-30 9:11:50

(2015-07-29 21:23:37)

    西街村隶属浚县卫溪街道办事处,位于浚县古城东南部,南枕浮丘,西临大运河(卫河)。初建于元代,兴于明、清。明洪武年间,浚县治所移至本村,从此该村不仅成为浚县古城区的一部分,也随之成为浚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浮丘山上的白衣阁

    因其拥有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8月,西街村入选国家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村落形成及历史沿革

    西街村南至浮丘山城隍庙,北至西小门里街,东至南大街,西至古城墙,距国保单位卫河云溪桥50米,整体呈长方形,南端为丘陵,中、北部为平原,村落占地1.5平方公里,总人口2700多人。

仍坚如磐石的明初 夯土城墙

    目前的西街村分为三部分:一为城区原始村落。二为大运河新西岸滨河街。三为城区西北角西街新村。如今,西街村共有7个居民小组,分别居住在南山街、西大街、文庙街、县前街、姑山街、姑山南街、王爷庙街、西城墙胡同、御史巷、滨河街、西街新村。70%的人口居住在老村落。它从确立选址,形成村落,至以后能够延续数百年发展、繁荣,有着诸多因素,重要有以下几项:

    一是大运河因素。大运河(卫河)浚县段,隋唐称永济渠,宋称御河、明清称卫河, 2014年6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交通落后的古代,水运是最现实、最便利的运输方式。

    金元时期,浚县称浚州,治所在浮丘山上。浚州城北门左邻卫水,出城门,沿卫河北行,在今城湾街和小西门一带,有元代浚州的运河码头,因临近码头形成民居,这便是最早的西街村。明洪武二年(1369),浚州人口因元末战乱仅剩不足5000人,于是降州为县。知县项如英迁治于浮丘山北平地,距离旧治2里。西街村遂成为明清浚县古城的一部分。

 

浮丘山残存的明代南城墙

    元《浚州知州刘公去思碑》载:“浚小州也,北庭、西域、南诏、河南、江表朝觐见贡赋,舟车皆出其境。”碑文证实,浚县是当时国家重要水、陆运输枢杻。今西街村所在的城湾街、小西门一带,就是元代浚州的运河码头(码头在20世纪70年代仍在使用)。是西街村选择了大运河,大运河孕育、催生了西街村。奔流不息的大运河水使代代西街村村民在此繁衍生息。

    二是浮丘山因素。浮丘山为太行山余脉。元、明、清时期,浮丘山风光秀丽,适宜人们生活居住。西街村居此,西有大运河,南有浮丘山,依山傍水,得天独厚。古代水患濒繁,若运河发洪水,可南上浮丘山避难,左右逢源。耕地在大运河西小坡(明代称长丰坡),土壤肥沃,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

    三是官道因素。浚县是水陆交通枢杻。过去,浚县是豫东、鲁东南一带进京的必经之地。古代官路,从西街村西边的云溪桥沿西大街到文治阁向南行,经南街、南关穿城而过,另有一条近道是从西街村西后街、南山街经梅花巷入南街。南北官道和卫河的繁忙运输,带动了西街村的繁荣。

    四是县衙文庙因素。县前街、文庙街以官衙文化而闻名。县前街,顾名思义,因在县衙前而名。浚县县衙移到县前街今址后,必然有很多的社会活动,迎宾礼送是重要一项内容。文庙街在省保单位文庙前,古代祭祀孔圣人的必经之路。路北礼门墙上镶石碑一块,上书“一应文武官员军民人 等至此落轿下马”,残碑至今犹存。封建社会儒家讲究祭祀,每年文庙举行的春秋大祭,西门里关王庙的祭祀都是国家的法定祭祀。官场的权要、往来的客商以及学宫(文庙)求学的第子,各阶层的来往交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商业、饮食业的兴盛。





 

 
     
乡愁笔记 文物荟萃 名胜林立的西街村(上)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