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笔记 白马文化和关公文化的滥觞之地(上) 乡愁笔记 白马文化和关公文化的滥觞之地(上)
浚县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第三卷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乡愁笔记 白马文化和关公文化的滥觞之地(上)
乡愁笔记 白马文化和关公文化的滥觞之地(上)
 
作者:马金章  加入时间:2015-7-25 16:24:04

 (2015-07-24 21:21:40)

    酸枣庙村与马村原同属滑县,1949年10月划归浚县,今隶属浚县善堂镇。两村南北相邻,相距不过百米。东为一望无际的白马坡,南为今浚滑界,西邻古黄河大金堤,距浚县县城6公里,北距善堂镇政府驻地14公里。众多史料和现场地形证明,两村所在的区域即为白马山旧址。         

 

绿树掩映中的神秘的酸枣庙

    酸枣庙村因过去村边有座古庙,庙院内种有酸枣树,庙称酸枣庙,村取庙名,曰酸枣庙村。全村现有耕地2112亩,村庄面积440.9亩,人口1632人。主要姓氏有张、刘等。马村是以姓命名的村落。据《马氏墓碑》载,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全村现有耕地1750亩,村庄面积720亩,人口1316人。主要姓氏有王、马、陈、杨等。

    酸枣庙村与马村因地处白马山旧址,东望声名显赫的白马坡,西为古黄河渡口白马津,村边有千年古刹佛时寺而成为兼具古黄河文化、白马文化、佛教文化等为一体的典型村落。

    古黄河要津和声名显赫的白马坡

    酸枣庙村与马村,不仅地处古黄河要津白马津之旁,也位于关羽斩颜良的白马坡附近。

    白马津又叫白马口。史为乐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白马口即白马津,在今河南滑县东北,为战国时黄河渡处。《战国策·燕策二》:苏代说燕王曰:‘决白马之口,魏无济阳’即此。”白马津对岸即黎阳(今浚县),为之, “黎阳津即白马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1210页)白马津世为兵家必争之地和行旅客商往来的重要南北通道。

白马山坡上的古槐

    白马坡因白马山而得名。《水经注》云:“开山图之所谓白马山也,山下常有白马群行,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唐《元和志》、《寰宇记》均载:“白马山在滑州东北三十四里。”《大清一统志》、民国年间《重修滑县志》云:“县东北酸枣庙村南有土山,俗名白马山,山上有关帝庙,白马县、白马津、白马坡皆以山名。”

    在漫长的岁月中,白马山因黄河屡屡决口,或因其他原因颓圮,踪迹湮没,但故址仍存。今马村小学南边仍有十多米高的土堆,据村里的老人讲这个土堆就是历史上白马山的遗存,20世纪50年代初土堆还有二三十米高。另据佛时寺现存碑刻载:佛时寺“而居白马山崖下”,说明白马山向东北延伸约800米处的酸枣庙村东佛时寺西侧。

    白马坡的位置在酸枣庙和马村东,朱村南,一直延伸到滑县白道口镇和枣村乡。此区域村庄稀少,地域辽阔。

白马山上的关公庙

白马山关公庙历史上曾叫关王祠,地处马村小学南边白马山遗存的土堆上。据调查,白马山西与古黄河大金堤相连,白马山关公庙坐落于山上苍松古柏之间,原为一四合院,鼎盛时期房屋数十间,僧侣数人,数百年来香火不断。1946年春毁于战乱。1999年,村民集资在原址上重建关公庙3间。

 

白马山上关公庙遗址上1999年建立的关公庙

    白马山关公庙的始建年代失考。明嘉靖四十年重建时,在庙前建有碑亭,亭下立一通“白马坡刺颜良之图”碑。民国年间《重修滑县志》载:“帝庙者何?祀汉寿亭侯关圣帝君也。在城北三十里,为白马坡斩颜良处。方帝之斩良,说着为报效曹公。非也。曹虽奸雄,仍高张汉帜。绍遣良据曹,万一得志,且进而问汉鼎矣。帝斩颜良解白马围,为生民为汉,非为曹也,夫以帝之忠义,家尸户祝,庙祀遍宇内原无足异。惟白马为建功之地,至今庙貌巍然,威灵尚在。远而望之,但见苍松古柏森列于崇冈之上,风声怒涛,犹凛凛然有生气。”“帝庙著灵”为滑县十二景之一。

    在白马山关公庙的周边仍能找到一些残碑,对研究关公庙的历史和白马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关公刺颜良图碑拓片

    1.白马坡刺颜良之图残碑,共2块。右上角残碑存于马村东西街路北,高0.6米,宽0.4米,约为整碑的四分之一。上部有残缺题记:“……游……地暗……强阿满……皇骑交……耀锋芒……曹仍称帝……见赢输定……戎行南烈……兵百万出……此□偃枪……”。右下角残碑0.35米见方,约为整碑的八分之一,靠左刻有“坡刺颜良之图”六个字,然后是一个线刻的马头和牵马的周仓。

关公刺颜良图碑上部残体

    2.大清道光十年重修白马坡关帝庙碑记碑。碑高0.55米,宽0.73米,厚0.18米。碑面漫漶不清,但部分文字尚能辨识。碑文介绍了关帝庙所处的位置环境及主持募捐重修关帝庙的情况。

    3.“一第以伟抱宏才”残碑(残碑以起始文字作为碑名,下同)。为碑身右侧中间部分。成上下长,左右窄不规则形。残长约1.05米,最宽处约0.45米,厚0.17米。碑文中提到:“谒关王祠吊古战场把酒挥毫”。

    4.“而滑古白马地也”残碑。为碑中间部分。残高约0.6米,残宽0.4米。厚0.22米。碑文中提到:“侯雄才英品魏然公辅之”等。

汉将军颜良墓

    马村东1公里白马坡内有汉将军颜良墓。东汉建安四年(200)四月,汉将军颜良被关羽斩后葬于此。嘉靖四十年(1839)《白马坡刺颜良图碑》载:“滑,古白马也,北二十里许,地曰伏罗,二丘突然,相传为颜良冢云。”民国年间《重修滑县志》载:“白马坡在县北迤三十里,汉关帝斩颜良于此。”

浚县令刘德新题立的汉将军颜良墓碑

    清康熙十年(1671)浚县知县刘德新于墓前立碑一通,碑长1.6米,宽0.6米,厚0.26米,碑中部刻:“汉将军颜良之墓”。边部题记:“□□□三刘德新知浚县东隅于白马坡间,询之□人,始知为河北名将颜公墓,□无碑碣,诚前人之□典也,敬勒石以纪之。”上世纪七十年代,墓封土仍存,墓冢高约3米,面积约500平方米。1973年,村民起土将墓冢夷平,墓碑已毁为两截,存浚县博物馆。1976年,马村村民将墓挖掘。墓室为砖砌墓,有主室,耳室,出土有人骨、战刀、铜镜、陶俑等,均移交浚县博物馆,并将墓室埋于地下。现墓地已无封土,并略低于周围地势。

    《三国志·关羽传》载:“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有关白马坡关羽斩颜良的故事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

    浚县城东到善堂一带平地叫白马坡,传说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在黎阳(今浚县)陈兵对战。袁绍的大将颜良,万将无敌。曹操部下的大将张僚等,都被颜良打败了。曹操无计可施,只好把在许都住闲的关羽请来。关羽登上一座小山,望了望袁绍的宫盘。曹操指给关羽说:“你看那颜良大将,多么威风……”关羽笑了笑说:“我看此人是在示众卖头的。”曹操给关羽斟了一杯酒说道:“将军不可轻视此人。”关羽说:“且把酒放下,待我取了那小子的头再饮。”说着便跨马提刀冲向袁绍的大营。颜良因无准备,更不知关羽从天而降飞马冲到跟前。颜良还没拿起兵器。关羽手起刀落已取下了颜良的首级,又飞身上马冲出袁营。

    关羽杀了颜良之后,颜良骑的那匹白龙马一见主人死得如此窝襄,很是气愤。长叫一声,四蹄腾空而起,一眨眼工夫追上了关羽。那白龙马又踢又咬,死缠住关羽不放他脱身。关羽见这马如此性烈,知其不可驯服,但也不忍伤害它。只好躲路而走。但那马不肯放过关羽,关羽左躲,白马左拦,关羽右躲,白马右拦。关羽灵机一动,便飞身跳下赤兔马。让马对马博斗起来。赤兔马毕竟是马中之骏,斗了好久,那白龙马也没沾到一点便宜,于是又气又急,忽然那龙马长嘶一声,向浚县城东边一棵大树上一头撞去,咚地一声,脑浆进裂,那白龙马竟愤概殉节自杀了。

    白龙马的殉节,受到了许多人的赞叹。当地人收拾起那马的尸体就地埋葬了,后人把关羽斩颜良的战场起名叫白马坡。

    (根据郭如民先生稿件整理,照片李成虎先生拍摄)





 

 
     
乡愁笔记 白马文化和关公文化的滥觞之地(上)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站长: 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邮箱: yhm450217@tom.com    主持人:马珂  电话  0392-3316536 邮箱: keke7120@163.com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9020854号